第365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7 字数:5114
还是田妃最是解语花,多才多艺,绝色佳人,尤其是那股莫名体香,混着檀香袅袅,让他有些如醉如痴。浅吟低唱,和着悠扬宛转的琴韵,田妃的琴艺让崇祯喜欢上了古乐,也只有这时,才能让他完全松驰下来,忘却那烦人的朝政。
救灾未结束,兵变需防备,院部要改组,朝局需稳定;然而世事就是在难为他,陕西乱匪又攻入某县,抢劫一番退入深山,似乎所有的困难都出现在前面,等着他去解决。
....
早朝后用过早膳,崇祯还要抓紧时间看会儿儒家经典,后面还有一整天的朝会在等着他。
昨日经筵,翰林与诸位重臣讲解儒家经典至理,并结合了天下治理之道,崇祯听得半懂不懂;受后世的思想影响,他也无法完全认同这些理论。但明朝的天下治理,就是依靠这些理论的,他只得强迫自己翻出那些经书,开始学习他本应明了的内容。
早朝上的争论,也延续到了散朝之后。
朝房、茶楼等处,多能听到人们在议论朝政。自从崇祯帝登基以来,阉党伏诛之后,没有了阉党的镇压,锦衣卫的白色恐怖减压,大明人关心国事的习惯再次泛起。
住在皇宫里的崇祯,不知道的是:大明朝的政务公开,向上追溯可说是空前,即使是相对于后世的民主国家来说,也可说是绝后的。
只要你识字,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去买或是去抄份邸报;而邸报上,朝廷的诏令、奏章应有尽有,内阁票拟、皇帝批红上面都清楚明白。
奏疏只要有了皇帝的批红,即可发邸报传抄,朝廷基本不作什么限制,更没有什么舆论导向的问题,每个人的政见都显现分明。
要是把这份邸报放在后世来看:满篇都是军政要情,朝廷大员的政见分歧,皇帝的政策倾向,无不是重要之情报,极深之内幕消息。
这份邸报,明朝初时还是官员们的专利;到了崇祯朝时,早在几十年前,民间就开始有专门的“抄报行”了,更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也正因有了如此透明的政务公开,才形成了东林党人的关心国事;明朝的楚党、浙党、复社等,才有了党派林立的社会基础。
当然,可以想见的是,建州女真北逃之后,一心想重新夺回沈阳,一雪前耻,以奴酋皇太极之智,也必会派人进京卧底,根据邸报来分析大明朝的军政要事。
民间的酒肆、茶楼,只要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说不了几句客套话,必然引向了当今的时事朝政,没几个人会不关心的。
最近的四院、六部、六科变革,对文人们未来的功名至关重要;盐粮期市的建立,关系到日常生活的根本,听说盐价要涨了;兵院的教导、参谋,看来又是一个谋出身的去处,只是辽东军情堪忧,能不能保住命还是回事儿呢。
承天门(天安门)外,御道两侧的某间朝房内,七八位大臣们正激烈地争执着,就是外面来得早些的初冬寒意,也没挡住这里的热烈。
“这些乱民,依我看就是要镇压,你今天被安抚一下,给了几斤粮食,明儿吃完了,照样造反,那就没完没了了!”
“哼,你说得简单,弹压乱民,你从哪出粮饷啊?就连辽东都欠饷欠得兵变了,你再差上饿兵去平乱,别是乱民没平,兵先作乱了。”
“那要是户部没钱,……,哦,现在是商部了,那无论是剿还是抚,还不都镜月水花?”
……
都察院御史杨鹤,坐在那里并没参与,只是听着他们吵得厉害,内心中却有着一种文人相轻:何为乱民,那是朝廷“元气”,是皇帝陛下的子民,需要的是固本培元,哪里是剿抚什么的!
元气,造反的乱民,那也是老百姓,是国家的元气,打人杀人是要伤元气的;培固元气,安抚乱民,更是不用耗费钱粮,只是为其指引一条明路。早朝上,陛下气得都直接就走了,难道你们就没看出来吗?
还是圣上英明,高瞻远瞩,原以为成立农部,是要丈量全国的田土,没想到首先是移民四川,发宝钞就有了钱,如果配合上自己的固本培元之策,陕甘之乱还不立平。
“也不能这么说,这宝钞不是要再版重发了么,需要多少印多少就是了;还有又建了几个市舶司,江南物富民丰,商贸通达四海,那银子还不哗哗……”
“嘿嘿……,你说的就更没谱了,宝钞、市舶司,等弄成了,最快也是明年的事了,远水不解近渴,陕甘那里等得及么!”
“这话却是打错,皇上组织流民移民南方,现如今陕甘等地,只要河流附近的流民都已移民,不过这陕甘乃是大省,皇上如此作为终归是杯水车薪,不过当地百姓却是有了一个盼头不是”
“要我说这市舶司才是赚钱那,自从我大明收回台湾府,又在南洋打败西夷,那南方的海贸才是发达啊,那千料大船却是越来越多,听说要是惜命跑上一趟日本却是就能够转的盆满波曼了,要是再..。”
“唉……,是啊!这发宝钞、建市舶司,当时不少人吵吵着反对,现在急着用钱了,哼,也没再见谁上折子反对了。要说起来,‘当今’确实英明啊,就是有点缓不济急。”
……
杨鹤为人正直坦诚,也正因如此,其官途也是迂回曲折。天启朝时,魏忠贤得宠,他弹劾魏忠贤;熊廷弼获罪,他为熊廷弼辩护。因此,他的官职,被一贬再贬,直到崇祯登基,这才再次被升迁为都察院御史。
曲折的经历,也磨砺了他的性格,知道要管住自己这张嘴,尽量少说话才是,然而……
“这根本不是什么剿抚的问题,百姓乃国家元气,固本培元方为上策,怎能又是打打杀杀的……”杨鹤再也忍不住了,憋在嗓子眼儿里的话,还是说了出来。
“咦……”杨鹤的这番言论,引得众人都看向了他。
杨鹤的正直坦诚本色,让他不再遮遮掩掩,站起身来侃侃而谈:将其“元气”论阐述一遍,更拿当今圣上所施行各项变法措施一一印证剖晰,以为“元气”论之旁证。
杨鹤说得是慷慨激昂,众人听得面色上也是如醉如痴;杨鹤的演讲口才那是极为了得,辩驳理由头头是道,更是拉着皇帝这杆大旗。可以说这场辩论,是杨鹤取得了胜利。
众官员虽然被辩得说不出更多的来,但内心中并不服气:说得好听,有能耐你去啊,看你怎么个招降纳叛,还又不费钱粮兵马。
杨鹤身为都察院御史,纠查百官才正职,建言献策那是别人的事,这回光图嘴头子痛快了,没想及其它。
经过一番转折,经吏部尚书推荐,宣都察院御史杨鹤,文华殿觐见。
虽然还未说因何事召见他,但杨鹤凭着多年的官场经验,必与陕甘民乱有关,肯定是因着那次争论的原因。
因此,他早就准备好了,怀揣一份上疏:“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应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以利国之培固元气。”
崇祯皇帝看毕奏折,终于找到了一个与己政见相同之臣。
“欠收、抗税、暴乱、起义”,这一连串的自然反应,导致大明朝顾此失彼,最终灭亡的结局,“后世的崇祯”对这个再清楚没有了。
后世的平民经历,让崇祯非常清楚这些农民的诉求到底是什么,如果把它当叛乱解决,那它就是叛乱;把农民当乱民对待,那就是都是乱民;如果是当做内部矛盾解决,那就是内部矛盾。这种种的不同结果,完全与当权者的解决方式有关。
至于大臣们所说的各种连锁反应,崇祯也同样有所考虑:发钞,解决财政的根本问题;成立商部,促进商贸加强税收;成立农部,解决根本的温饱问题;升级督查院,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缓和社会矛盾。
“嗯,爱卿所言,甚合朕心。以爱卿所见,平息陕甘民乱,何者为难?”崇祯有意考考这位御史杨鹤。
这个名字,他听起来有些耳熟,历史上似乎就是被派去剿抚农民起义军的,只是过程如何,崇祯已想不起来,反正结果肯定是失败的,闯王攻进了北京城。
“招抚后,钱粮之筹备。”杨鹤答道。
崇祯摇摇头,根据后世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解决这些人的再就业问题;再多的钱粮,也有花完的时候。
崇祯皇帝面带微笑,却又对杨鹤所言大摇其头,原本自信十足的他,有些捉摸不透圣意了。
“必要的钱粮筹备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乱民的安置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受抚乱民,优先安置移民台湾、四川、海南等地。”
“是的,朕的想法是,着新成立之农部配合,一方面移民四川台湾海南,另一方面整修水利,以利来年春耕。”
“朕还宣了户部尚书、农部尚书,应该到了才是?”经过两个多月的长考,后世的社会经历,以及近段时间的执政经验,崇祯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概的方案。
正说着,殿外报名求见,农部尚书徐光启与新任的户部尚书王家祯,一前一后,步入文华大殿。
杨鹤见到这个架势,不由犹疑到,难道皇帝要自己去陕甘招抚么?自己可是一介书生,已年逾花甲,又根本不懂军事,还不象袁崇焕那样熟读兵书战策;要有军事后盾,招抚才会成功呀!
崇祯将思考多时的方案拿出,几位大臣一一传阅。崇祯的字现在还不敢拿出见人,这是司礼监太监根据口述,整理而成。
一、所有受抚乱民及其他自愿之农民,移民四川台湾海南。
二、按时价收购移民田地,以利迁移;所收购田地,三年内无偿租给其他无地农民。
三、租地农民,必须结成互助组,兴修水利改造农田,收获按劳分配;只要组员半数以上否决,组长随时下台。
四、雇工之地主富户,建议降低地租,或保障雇工最低生活标准。
五、农部派员驻在当地,提供种子,推广种植土豆、高粱、玉米等高产抗旱作物。
六、办理户引,硬皮多页小册子(如同后世的户照);其中一页为韧性的透明纸,在上按指印,便于与其它文书上指印透视对照;制作户引小铜牌一枚,上冲压有户引号,可拓印。检验户引时,只要指印、户引牌一致,即可验明正身。
七、所有受抚匪首,赦免其罪,但不参与移民,全部进京见驾。
八、受抚匪首,接受礼部培训一月,分组两团,巡视陕甘各地,监督各项措施的落实。
“杨爱卿,朕有意让你就任三边总督,接替武之望,去陕甘招抚乱民。”崇祯满脸诚意地望着杨鹤,弄得杨鹤都不知如何拒绝,何况皇帝已经开金口了。
“臣从未读兵书,毫不通晓军事,怕会误陛下大事!”杨鹤有些诚惶诚恐。
“朕又不是要爱卿去剿匪,无需担心,只要……,只要爱卿记住爱民如子就是了。”崇祯差点说出什么“为人民服务”的话。
“臣……领命。”杨鹤知道势在必行,已经推辞不掉了。“但是这赈灾、移民的钱粮,从何而出?尤其是移民,钱粮耗费更是繁多。”
“嗯……”说起要钱要粮,崇祯就有些心虚。商部才成立,人员事物交接还没理顺,户部原本帐上就没钱了,连官员们的薪俸都要发不出来了,全靠那点子内帑支撑着。
没等崇祯发话,户部尚书王家祯抢先说道:“陛下,发放户引的银子该如何筹措,是否从移民那里收取?”王家祯的心里有些不太顺气儿,刚给扶正当了尚书,就被剥夺了财政大权,而重修黄册、发放户引,纯粹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陛下,还有农部的种子,推广种植,兴修水利等的花费。”农部尚书徐光启也赶紧趁势说出,虽然知道皇帝也是难办,但也总比他这个穷尚书来得有办法。
“嗯——”崇祯重重地叹了口气,真是难办啊!他不打算随意花销内帑银,这是辽东、云贵两大战场最后的储备金,也是他研发新技术的资本,这两样都是无底洞,花起来哪有个谱儿啊!
“京师赈灾款可能会余下一些,朕再鼓动一下皇亲国戚、各地藩王捐款。对了,杨爱卿可派人找当地富户们捐一些,毕竟把乱民迁移走,对他们是很有好处的;还有,可以找山西富商们捐一些,毕竟乱民猖獗的话,万一过了黄河,山西会头一个遭殃。”崇祯一时间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只能找些富户们捐钱了,把“乱民瘟神”们送走,那些有钱人也就安全了,相信他们多少会出点儿血的。
崇祯版的宝钞,虽然已经开始印刷,但产量还是有限的,又没有真正地在市面上流通,如果直接发给灾民宝钞,恐怕没几家商铺会收,反而毁了新版宝钞的信誉。但这个白哗哗地银子,又不能凭空蹦出来,只搞一次强行摊派捐款了。
户部尚书王家祯手中,另有一份关于户引制度的方案:他还真有些佩服这个崇祯皇帝,竟把个户引弄得这么细致,还指印、铜牌什么的;除了这个户引,每户还要再来个户籍本,再加上户部的黄册,这三者互相对照印证,万一哪丢失了,补办时也有个根据。自己准备的那个户引样本,王家祯已经不好意思拿出来了,只是一张纸而已,一张宝钞用纸,上面记录几个简单信息。但是,他对于验证指印,就能完全确认一个人,还有些持怀疑态度。
“陛下,这移民的户引可以先从捐款中解决。可是,其它州省的户引发放,这些个花费该如何解决,可否仍从……”户部尚书王家祯低着头,不敢瞧向崇祯皇帝,自己是不是有些过分了,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以后再说嘛。
“啊……”
崇祯实在是不知该怎么回答。如果等税收上来再说,那各院部都盯得紧着呢,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省出这一大块儿的;如果向民众收费,这似乎是个解决的办法,可崇祯更清楚,在明朝贪污腐败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还不都跟着搭顺风车收费,那就会把好事变成坏事,成了殃民之策。
发放户引,崇祯不想收费,更关键的因素是:大明朝的户口黄册,他曾经调来看过了,二百多年,人口竟然没有大的变化,这简直就是胡闹,这个黄册根本就是瞎记。和平发展二百多年,必然会人口大量增加,而隐匿如此多的户口,必然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崇祯猜测可能与军户、匠户等制度有关。要想让这些黑户们暴露出来,就不能设置一个收费的门槛,而且还要取消其它限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