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7      字数:5118
  九月二十二日,京师地震赈灾义演,正在皇城东苑举行。
  这一日大早,东苑门口,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真是好不热闹。无论男女老少,文士贵妇,入东苑宫门时,皆在其左胸前别上一朵白色纸花,以示对地震遇难人员的哀悼。
  场地、戏台等,昨天就都已准备完毕,花团锦簇的皇城东苑,如今圈出了十来处空场儿;唱戏的、耍猴的、杂技的、说书的,凡京师周边百里,能叫得上字号的各路戏班、身怀绝技的艺人,就是艳名四播的艺妓,也无不被请进宫来,更有宫中教坊司的参与,可以说这次赈灾义演,创造了大明有史以来之最,最是丰富多彩、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黄宗羲手持一份《赈灾义演目录》,与三五好友说笑着,倘佯在熙攘的人流之中,不时地抱拳拱手,与熟识之人打着招呼。
  黄宗羲虽知道有这么个赈灾义演,但因忙着筹备丧事,本无心去凑这个热闹;但耐不住几个知交好友的强拉硬拽,也因作法的道士和尚难请,起棺重殓还未准备妥当;否则开始之后,居丧期间,还真不好去看什么义演了。
  这几个少年,多是天启朝受阉党迫害的忠义之后,此次崇祯皇帝诛除阉党余孽,相同的境遇,使几人交如莫逆,黄宗羲的博学多才,更是受到大家的追捧。
  “黄兄,这个义演倒也热闹,就不知能否名符其实,当得这个“义”字,不要都被贪去,挥霍了才好!”一个面目俊逸的年青书生说道。
  未能黄宗羲说话,另一书生,看着皇城东苑的生机盎然,神情激跃地说道:“嘿嘿,我看这回不会吧!公示栏上,可是把义演的门票收入,赈灾拨款的去向,都一一列得分明,我看就是想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你说呢,黄兄。”
  “也许吧,到底如何,还要看看再说。”黄宗羲随意地应了一句。
  皇城,大家都很难有机会进来,虽然大家都可说是官宦子弟;皇家园林东苑,这皇帝御苑,更是头一次进来,一个个都是少年心性,又逢着赈灾义演的热闹场面,左顾右盼地转来转去,眼睛就有些不够用了。
  秋末,鲜花盛开的季节虽是过去了,但是东苑却别有一番情趣。东苑御园,不仅种植着四时的奇花异草,也是皇帝劝耕的场所,有着农家田园的气息,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
  各个场子,渐渐的围得人越来越多,几人忙根据那份节目单,向着早就看好的那个场子走去,也好占个有利的位子。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说:‘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可以见先帝于天,对二祖十宗,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斫东风,于我何有哉!”这是,与黄宗羲父亲黄尊素同列七君子的杨涟,死前于狱中留下血书《狱中绝命辞》。
  黄宗羲熟读诗书经史,久有抱国之志,但愤恨于父仇,对大明朱家却颇有怨怼之情,难以象父执辈那样,不再有精忠皇恩、死而无憾之情;常常感于时事艰难,拍案而起,却又英雄无用武之地,颓然坐下。
  黄宗羲也算是博览群书了,还是第一回看到如此细致全面的抗震救灾行动,也是第一回见到这么特别的募捐方式;没想到会这么成功,十多万两银子,已经超过了历次赈灾款项,义演才刚开始,还不知又能募到多少呢?
  崇祯朝,还真是有些新气象,这个义演虽是有些不和于传统礼法,却是效果显著,想必是那个少年皇帝的点子;不拘泥于礼法、传统,还又方法精妙、思考深邃、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看来,这个年轻皇帝还真有中兴君主的迹象。
  黄宗羲看着精彩纷呈的节目,心中默默地想着,回想着进京后的时日,心中真是波涛起伏,久久不能定下心来。
  这次的赈灾义演,由于只要肯出钱,就可到皇家御苑走上一遭,不仅是皇亲国戚等被半强迫着都来了,就是有些身家的富商巨贾也不稍后于人。
  至于那些公子、小姐,借着赈灾献爱心的名义,将各自社交小圈子所组的诗社,也都搬了过来,要在这难得一去的皇家御苑中,吟诗作对一回,也好显风liu时尚本色。
  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各个戏台、艺场人满为患,就是酒楼茶座在非正餐时间,也是座无虚席,不是高谈阔论,就是依情、依景,或是吟诗赋词,或是作对行令;看来,要是把这些应景之作收集起来,也可结集出书了。
  这一天的上午,崇祯早就准备停当,带着皇后与妃嫔,前往东苑巡视义演。
  这时的赈灾义演,已经开始有段时间了,众人簇拥着崇祯,来到东苑里临时搭建的最大的戏台,由于皇帝皇后的到来,正在演出的戏目暂时中止了下来。
  三月有余的皇帝生活,崇祯已经逐渐适应了众目所视,人前演讲了。
  携手周皇后,上到戏台中央,朗朗星目扫视了一遍台下诸人,颁下口谕:“诸戏暂停。”早有太监口口相传,满苑登时为之一静。
  “京师地震,黎民百姓受难,朕心不安,故组织义演以募集捐款,皆为赈济灾民,望诸卿尽力而行,爱心为民!”崇祯说到这里,停了下来。这番口谕,也被太监及时传谕苑内各处。
  “为表对受灾百姓的深切致意!朕意,三躹躬并默哀!”说着,在太监的唱和下,带头三躹躬,并默哀三十息。
  崇祯的这番哀悼作为,提醒了许多只顾作乐,已忘掉义演本意的权贵勋亲,再看看各人胸前的小白花,这才有所收敛,也多少激起了一些怜悯之心。
  默哀之后,崇祯只是在苑内巡视了一番,勉励艺人,鼓励大家多献爱心,并未观看任何节目,就离开了东苑。这倒不是崇祯不想看这些节目,毕竟来明朝也有些时日了,娱乐活动少得可怜,难得的一次义演,怎能不让他心动。只是这次义演,已经担受了许多礼法的责难,在这关键的变法初期,民心安定是非常重要的,思前想后,只得忍痛不去观看了,以安抚各方。
  当然,一些必要的形式,还是需要的,因此默哀之后,崇祯便退出东苑,回到了乾清宫中。至于皇后、妃嫔,为表示与民共甘苦,借着募捐赈济之名,则留了下来,也算是崇祯说话算数。
  崇祯的默哀躹躬,使得黄宗羲心中的一丝不解疑惑之思,开朗清晰了起来。本以为这个崇祯皇帝,只是年轻脑筋灵活,不囿于势;这番对百姓的深切致意,让他知道了这是少有的,深体百姓苦难的明君英主。
  文华殿上,崇祯高居皇帝宝座之上,几位内阁大臣分坐左右。京师地震,已经过去半个来月了,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在逐步恢复。抗震救灾,自有刘鸿训与刘宗周负责;崇祯已经将他的注意力,转到了内阁与六部的改组上来。
  “诸位爱卿,会推阁臣还有一个多月,新六部人选也未做大的调整,虽有抗震救灾耽误了些时日,但也给大家更多的考虑时间,不知新六部重组做得怎样了?”崇祯问道。虽然六部重组方案,崇祯是知道的,早在与阁臣最初商议时,就已定下了大概的框架;但各部间职责的确定,各“属部、司、监、科、局”如何划分,新六部间如何协调等等,都需一一规划,详定细节,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
  首辅韩爌起身回道:“陛下,吏、礼、户、工等四部已经完成改组,新成立的商部、农部还需一些时日,主要是各司局的吏员难以捡选,人员配署还未完成。”
  崇祯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他知道自己有些拔苗助长,本应先完成人才储备工作的;但时不我待,据锦衣卫与辽东袁崇焕的探报:后金建奴在沈阳建立新都盛京,已有数年,奴酋努尔哈赤伤重而死;皇太极继位后,四大贝勒俱面南而坐,八旗共治,广收流民、整军经武、厉兵秣马,正积蓄力量意图与明朝再决一死战。
  “国子监诸生,或是各道备选官员中,通晓商、农两部事务者,实不多矣。臣等已着礼部国子监,着力培养农、商方面人才。”首辅韩爌见崇祯未置可否,忙又补充说道。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诸卿皆是我朝股肱,还望能为朕多做筹谋。”崇祯这句话,说得几位阁臣,实在是汗颜于地。
  “据朕所察,自我大明立朝三百年以来,最近十数年天灾尤其频繁,而对应之荒政却无有更加完善,使得各地应对失措,使百姓受苦受难。这怨不得各地方官员,实是朝廷之过,未有相关律法可循;此次京师抗震救灾,实因灾情不重,又有朝廷统领,这才反应迅速,未使百姓流离失所。”崇祯道。
  明末气候突变,自万历年间开始进入一个小冰川期,严寒、旱灾、蝗灾等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灾害更为严重。万历年间积累下的一点家底,让天启皇帝挥霍一空,崇祯继位至现在,全靠当时查抄阉党所得的一点内帑维持。历史上的崇祯,对频繁发生的天灾无有效应对之策,更兼贪官污吏横行,农民大起义终不可免,最终导致明朝的覆亡。
  崇祯见这几位朝廷重臣若有所思的样子,接着说道:“朕意欲对荒政立法,着刑院会同内阁、六部共同制订,不知诸卿之意如何?”
  明朝是有荒政的,只是从未将其上升到律法的高度,更有荒政也不够细致,东西南北差异极大,各种灾情不同,使得荒政很难有效实施,最终荒政流于形式。
  “陛下,荒政立法,想必会参照京师救灾来办,但京师富户众多,又有朝廷督促,仅是募捐所得,即够此次赈灾之用,自是能按陛下之意行事。而受灾多为边穷之地,又如何能募集到银两,而朝廷无更多赈济款项,又多是缓不济急。这新法荒政,臣以为难矣!”阁臣刘鸿训,这次抗震救灾的负责人,深明新法荒政的好处。
  这次京师地震,仅亡百人左右,伤不过两千人,最不同于常情的是,没有任何疫情的发生,大量减少了二次伤亡的情况。灾民的财产损失,这次也减到了最低,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还有朝廷的救济、三大营将士们无私奉献,都使得灾民能够很快地恢复过来。现在,受灾的百姓,宗族、邻里间互帮互助重建住房;朝廷已经勒令,各地砖窑全力开工,一律优先供应受灾民众。
  “朕知道刘爱卿的担忧,赈济钱款的不足,确实是最大的问题,但是灾情严重,却容不得我们耽搁下去了。”崇祯说到这里,有些无奈,无钱可用,已经极大地缚住了他的手脚。先开始看到几万、十几万的白花花的银子,还心情激动,想不出这么多钱该怎么个花法;可这皇帝当久了,才知道该花钱的地方太多了,那点银子还不够他一哆嗦的。
  “陛下所言甚是。今年陕西又是大旱,虽有农部的移民之策,却缓不济急;农民庄稼欠收,明年青黄不接时,怕是又有乱民闹事,臣请陛下早做安排。”刘鸿训定定地看着崇祯。
  听到这里,崇祯哪还不知道,这位刘爱卿打的是什么主意,是盯上了那笔募捐款了。京师赈灾义演,募捐大获成功,虽是每人捐献不多,但架不住京师里的富户太多,门票收入占了大半;还有达官贵人为了追星捧角儿、炫耀斗气,也是连捐带砸了不少;更有崇祯令太监找些宫里已经不用了的器物,拿来拍卖,还附有御玺签押的一纸证明,引得无数人的追捧,很是大赚了一笔。这次赈灾义演,共募得二十余万两白银,而赈灾却只用去了七八万两而已,这已经是提高了赈灾标准后的花费;剩下的十三四万两银子,就免不得被人盯上,朝廷的各项支出早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了。
  “爱卿提醒得好。这次的募捐余款,不得有任何人挪作它用,只能用到灾区灾民身上,否则朕必严惩不怠。”说到这里,崇祯看看几位阁臣,希望能打消他们心中的念头。
  崇祯接着说道:“募捐余款如何来用,朕以为可以参照江浙海溢救灾中,士绅百姓所成立的《济民堂》。这个《济民堂》很好嘛,善款取之于民,赈济由之于民,只好这样,才不会糟蹋了那些钱。”
  阁臣李标听到这里,觉着话虽是这么说,但这争取民心之事,由着那些士绅商贾去做,总觉着事情不太妥当,说道:“陛下,《济民堂》是好,只是万一有不轨之徒,这民心……?”
  崇祯有着后世的经历,对于这种民间的慈善机构的影响,心中还是能够把握的,因此也就从未在意,说道:“爱卿不必介怀。我大明各省府道都可成立《济民堂》,救灾时各堂之间调剂余缺、互帮互助,平时则募集善款。管理负责之人,就由捐款较多的人来推举就是了;收支帐目,必须公之于天下,接受百姓的监督;同时,各地御史要负责监察,济民堂的各项举措是否按章行事。”
  说到这里,崇祯想起前几日,去江浙赈灾的钦差钱谦益回京,赈灾工作虽然做得远较历朝为好,但毕竟到得晚了些,当地官府又无权调动更多资源,损失还是惨重了些,伤亡万人以上,几十万人流离失所,几百万人受灾。好在江浙本是富庶之地,百姓们的自救恢复能力远强于边穷之地,钱谦益组织也还得力,济民堂在这次海溢救灾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灾后疫情得到控制。直至入秋天气凉爽之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钱谦益将赈灾之事交给当地官府与济民堂,这才回京复命。
  “那这陕西旱灾……”阁臣刘鸿训见皇帝有些走神,声音不由得高了些,“陛下”。
  崇祯没听清刘鸿训说得是什么,又不好说自己刚才走神来着,只得自顾自的说道:“北京也要成立济民堂,募捐余款全部转过去,谁也不得挪用。至于由谁来管,就再募捐一次,捐款最多的一百人,推举谁就是谁。”
  “陛下,陕西……”刘鸿训只得再次提醒。
  “陕西也一样成立济民堂,还要与江浙、北京的济民堂建立联系,互帮互助,这时朝廷要起到协调作用。陕西旱灾的赈济,就与移民开发结合起来,由农部与济民堂协商解决。”
  后来,农部与济民堂协商的结果是,济民堂负责移民路途中的食宿费用,其它则由官府负责。这番结果,减轻了朝廷的负担,更减少了移民迁徙途中伤病死亡,使得这项利民之举,没弄得天怒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