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6      字数:5178
  这真是糊弄鬼呢,户部都是干什么吃的,骗人也不知换个聪明的方法。户口黄册的这个数据,让崇祯坚定了,户籍制度必须改革的信念,这个黄册对制定政策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反而会给人以误导。
  有了户引和抹药水的技术限制,想冒领就很难了,但克扣、以次充好,还是避免不了。如果将移民组织起来,临时成立移民团,每百人自行推举一人管理,由被推举之人组成监督委员会,可监管一切与他们有关之策,凡未按朝廷旨意办事者,皆可按军法处置。如是吏员自行克扣,则按军律斩首示众;如是官员之举,则首先就地免职,再进行公审按律处置。
  徐光启对户引是什么,还不太清楚,想来应与路引差不太多;这个抹药水的方法,他很是感兴趣,真不知皇帝是怎么想出来的;但这个组织民团,更自行推举,这个方法似乎不太妥当吧,就不怕民众造反起来更方便么?徐光启又想了想,皇帝能考虑到这种程度,应该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既然皇帝都不担心,我就更不用操这个心了。
  “陛下真是英明啊!臣定当遵旨照办。”徐光启很是高兴,有了这些办法,虽不能完全杜绝贪污腐败,至少也增加了腐败的难度。
  “还有一件事,朕要请教爱卿指点一下!”崇祯微笑着说道,态度很是谦恭。
  “不敢当,臣万不敢当。陛下请讲,臣如能略知一二,望能得陛下指教。”徐光启虽自认知识渊博,但也不敢当皇帝如此请教。
  “爱卿不必客气,卿著有《农政全书》,农政方面的东西,朕有所请教是应当的。嗯,这个……朕知道水稻需移栽插秧,但在春耕时需要大量的人力,但四川移民地广人少,每户想必在百亩以上,户内人口如多些,两百亩以上也是很正常的。插秧时,畜力是用不上,而耕作百亩以上的土地,人力又极为不足。”
  崇祯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朕有些想不明白的是,水稻为何需要插秧,而不是直接播种下去,这样岂不既快捷又省人工。”
  徐光启见皇帝关心农事,虽是不太了解民情,但能用心至此,也是让他感到欣慰,遂说道:“陛下,水稻种植需先育秧,待秧苗长成后,再于田间插秧,经千百年来的验证,此种方式亩产更高一些。水稻直接播种,田间杂草丛生,除草不易,且抗涝能力差、易倒伏,所以多数地区已弃用直播方式。”
  崇祯在穿越前,看过一篇博客文章,说得是种田致富的故事。就是如何采用先进的直播水稻技术,经过努力,获得了超过普通插秧稻田的收成。后世发达国家多采用直播水稻,利于机械、减少人力,节省大量灌溉用水,采用科学的施肥育苗技术,产量会略高于插秧水稻。
  “嗯,这个……,克服不了这些困难么?”崇祯心中略有不甘,毕竟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希望这时就能开始试验。
  “陛下,臣曾多年试种水稻,直播田里杂草多,根本除不过来;秋收时万一涝灾,将损失惨重;还有大风大雨时,直播稻也易倒伏。而移栽插秧,虽多耗人工,但产量稳定可靠,非直播种稻可比。”徐光启详细地给崇祯解释了一遍,直播种稻的技术过于原始,熟知农业技术的汉人,已很少采用这种方式。
  崇祯听完这番解释后,才明白过来,直播虽省工省水,但这不是明朝时期最缺乏的因素。根本因素在于,没有后世的除草剂、农药、化肥,没有这些配套的工业支持,就很难实现这些了。
  四川多数地区可不缺水,在没有后世的化工行业的支撑下,并不太适用这种技术。北方虽缺水干旱,但又没有培育出合适的早熟、耐旱、抗倒伏品种,田间管理又困难异常,自也难于推广;何况这时的北方,多种小麦很少种水稻的,也就是徐光启前几年在天津小站试种过水稻。
  而从徐光启的讲述中,崇祯明白了,这时迫切的不是什么直播稻,而是如何在北方大面积种植水稻,或者是推广种植土豆、玉米之类的作物。
  崇祯看到徐光启的奏疏,知道这些高产农作物,这时已经传入中国,但推广范围有限;崇祯成立农部,就是因为就想利用国家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推广到北方干旱少雨,以及山地不宜种其它作物的地区。
  明朝时期的农业,北方多只种植一季小麦,再就只种些菜了,其它粮食就不再种植了。这就使得粮食总产量远较后世低产,这也就是为何徐光启要推广水稻的原因了;小麦收割之后正合适种水稻,只是时人多认为水稻只适合在南方种植,北方是不适宜的。
  “爱卿不必受朕干扰,该怎样就怎样做。”崇祯有些汗颜,自己的道听途说,不见得就适合现在啊。皇帝话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万一是趋炎附势之徒,为附和自己,岂不是令自己好心办坏事儿么!
  崇祯虽然未能建议正确,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还是鼓励徐光启派人,培育适合在北方种植的水稻,甚至更北方也无不可。
  后世有名的天津小站稻,就是由徐光启培育的,又经几百年的选育,才成就了一代名米。在后世,更加著名的就是东北大米了,颗粒饱满、粘糯香甜,正是东北的沃土、较长的生长期、光照强等,米质远强于其它品种,更是闻名于世界。
  “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徐光启在与崇祯皇帝探讨了移民开发的问题后,知道自己即将任职农部尚书之事,已是板上钉钉儿的事了,不会再在礼部任职了。
  徐光启与汤若望等耶稣会传教士的关系很好,受其洗礼,已加入了基督教。徐光启入朝复官后,曾对皇帝提过耶稣传教士精通天文历法、术数火器之道,当时崇祯虽有些感兴趣,但清除阉党的拨乱反正事情太多,还无睱顾及这些。
  最近一个多月,徐光启在农政、新军、火器等方面,屡次上疏,皆获得崇祯皇帝的极力赞同,各项举措已经在着手实施,这让徐光启老怀大慰,也让同仁们嫉羡不已。汤若望、邓玉函等西方传教士,看到徐光启受到皇帝如此重用,感到这正是借机觐见皇帝,将基督福音传播中华大地的好时机。
  徐光启任职于礼部,是仅次于礼部尚书的左侍郎,这一位置很是显耀。礼部是明朝管理礼仪、祭祀、封爵、学校、贡举及外蕃朝贡的机构;钦天监,则是礼部下属,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机构。
  这时的钦天监,并不是简单的看看天象,研究天文的地方;各种自然天象的预测、解释,很能左右朝廷的政策实施。历法,也不是简单的年月日,而是象征着天下正朔、执政基础的,崇祯要求变法革新,如没有新的历法辅助,是很难获得民心认同的。
  汤若望、邓玉函等耶稣传教士,也正是看到了这一政治需求,再有,正在施行的《大统历》,自明初以来,即已显出多处错误,根据其历法,天象推断多次失误,近百年来屡有上疏要求修改历法。
  汤若望、邓玉函等,都非常精通西方的天文、算术几何等,又有教友徐光启的大力支持,早多次撺掇着,向皇帝上疏重修历法。徐光启近段时间,事务繁多,本想稍空闲时,就上疏奏本的,哪想到崇祯会变革六部设置,并让他出任农部尚书。离开了礼部左侍郎这个位子,徐光启并不感到可惜,但重修历法利于耶稣传播,他还是非常希望的。
  因此,文华殿问对移民开发,已是大半天,崇祯皇帝明显有些疲惫的情况下,徐光启不得不借着恩宠如山,还在其位能谋其政的时候,上疏修历。
  “哦,爱卿是说,现在历法错误太多,函需重修?”崇祯有些诧异地问道,来到这一世已近两月,他倒还真未注意到这时是怎么计算日子的。
  “正是。《大统历》年代久远,计算天象,误差渐大,早已不再适。前朝即有人多次上疏,只是所修新历皆不尽如人意。而今陛下锐意革新,求新图变,正需颁发新历,以正天下视听,是以臣请重修历法。”徐光启郑重其事地言道。
  “嗯……”崇祯刚想问,这个大统历是怎么定的,他好根据后世的公历、阴历,作个判断。话到嘴边,忽意识不对,皇帝再怎么不懂天文历法,这没关系,可总不能不知道,实行了快三百年的现行历法啊!
  “历法有误,爱卿提议重新修订,朕倒是同意。就是,不知谁能胜任?”
  “臣信奉耶稣,陛下是知道的。臣的耶稣会教友,汤若望、邓玉涵等四人精通天文术数,当可胜任此职。”
  徐光启是基督教徒,崇祯听着有些诧异,既然自己已经知道,实在是不好表示过多的惊讶。汤若望、邓玉涵,崇祯倒是听说过这两人,精通西方的科学技术,但让欧洲的基督徒来修中国的历法,民族主义思想浓厚的他,还是有些接受不了,虽然后世的公历就是来自西历。
  “钦天监,对大统历有何看法?”精通西方科学的这两人,崇祯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将现行的各类外文书籍都给翻译过来,以便将来教育改革时有所参考。
  “嗯”,徐光启斟酌着说道:“钦天监天文生,也多认为历法应予重修。”钦天监中,主张修历的虽有,却不占多数;即使是主张修历,也与这些西方传教士意见相左,主张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基础,加以修正完善,怎能使用番邦化外历法,简直太有损国体了。对于这些情况,徐光启不希望这些事情,影响了皇帝重修历法的决心。
  “这样吧,朕也不懂这些个历法,明天上午的日讲,爱卿就给安排一下,命钦天监天文生简明地讲授古今各种历法。也让汤若望觐见,讲讲西历,如说说他修历具体想法。”
  崇祯知道,每当朝代更迭或除旧革新时,多会颁布一个新的历法,以示天下正朔。崇祯原以为,找几个人来讲讲历法,按后世的天文知识,稍做修整,当然就不必再行西历了,总不能按着耶稣诞生日来确定明朝的元旦。想想,从中国的春节开始,就很不错。
  第二天的日讲,前一阶段还挺好的,钦天监天文生与汤若望,大礼参拜之后,分别按着早就做好的功课,介绍着古今中外的各种历法。
  对于天文历法的计算观测方法,崇祯不太关心,最主要是古时的计算方法、书写表达方式,他听不太懂,连命两人赶紧打住,只讲各历法的最终成果就行了。
  从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月亮的朔望圆缺,到阳年、月历的确定;从尧舜夏商周的“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尧典》记载),到秦汉唐宋元明的《太初历》、《三统历》、《大明历》、《应天历》、《授时历》……,再到明朝的《大统历》、西方的《儒略历》、《格里历》。
  说明一下:《大明历》不是明朝的,是南北朝祖冲之所创制;《格里历》,就是现在的公历,直到十八世纪英国才采用,后通行于世界。
  不下十多种历法,这还没有全讲,只挑着重要的来说,崇祯听得已是头晕脑胀,就快被搞糊涂了。结合着后世他知道的一点天文历法常识,算是明白了,《格里历》似乎就是后来的公历,是太阳历;而中国的各个历法,都是阴阳历,结合日月运行而定。
  待讲解告一段落,崇祯问道:“朕对历法,多少了解一点儿了,不知两位卿家对重新修历,有何想法?”
  《大统历》,实际上就是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只是略作修订而已;《授时历》最初制定时,是当时测算最精密的历法,许多计算方法较欧洲先进了四百多年;但从明朝初年应用开始,就已经年久数盈渐偏了,即使经过修订,也未能较正过来,天象预报多次不准。
  这时的汤若望还未在大明有任何官职,道:“草民将根据泰西学者第谷的地心说,按其方法观测计算,参互《大统历》予以考证修订,使新历法与《大统法》合而归一。”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提出了一种介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的宇宙结构体系:地球静居中心,行星绕太阳运行,而太阳则带领行星绕地球运转。
  钦天监天文生上前回道:“此说差矣,与天象运行谬之远矣!陛下,《大统历》本源自《授时历》,其计算浩繁精确,已历经数百年的观测验证,虽是年代久远,但据其方法再做修订,当可无虞。”
  汤若望早与众耶稣教友讨论过了,知道如不能将其所代表的西方天文体系,融合进大统历法之中,是根本不可能通过皇帝与朝臣这道道关口的。见钦天监的主要官员根本就不认可第谷这有些变异的地心说,心知如不能确凿地证明,在大明推广耶稣教的机会就不复存在了。
  “陛下,第谷的地心说,同样经过了精确测算,以其修历必与天象吻合。草民等数人经过测算,明年的五月乙酉,正逢朔月,当会发生日食。草民请陛下,可派人观测验证。”汤若望只好正面出击,直接挑战钦天监。
  大明,乃天朝上国,怎能由化外之民修改天朝历法,也太有损钦天监的脸面了。这位天文生道:“陛下,此等异端邪说,绝不同于大统之型模,怎又能相互考订。其徒自臆测,根本不合于经义,就如同《十二气历》般,必遭人唾骂。”
  《十二气历》,这又是哪儿的历法,怎不见刚才提起?崇祯有些奇怪。
  未等崇祯发话,汤若望已抢先道:“陛下,草民等是经过长期观测,精心测算的,绝非随心臆想。如明年的日食,未在五月乙酉出现,草民愿意受罚!”汤若望只得立下了军令状。
  “卿等倒也不必过于争执,钦天监也可以测一测嘛,看看谁算得更准,到时再说不迟。只是,刚才说的《十二气历》,又是何时的历法,怎不见刚才介绍?”崇祯连忙制止了两方的争吵,借故把话题叉开。这时他正忙着六部改革调整的事情,今天的日讲话题,完全是看在徐光启的面子上,否则在这关键时刻,哪能受此干扰。
  钦天监天文生,见皇帝发话了,只得应承下汤若望的挑战,同时也下决心要完善大明的历法,绝不能让番夷插手。
  钦天监天文生随后,又介绍了《十二气历》,这个由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晚年创制的历法,一部绝不同于中国各个朝代的历法。
  后世中国直到现代,施行了几百年的《农历》,就是源自《崇祯历书》,由徐光启主持,汤若望、邓玉涵等编制的历法,融合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其能实施也是历经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