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6      字数:5161
  由于这两种火器的制造要求并不太高,徐光启的火器研制,只用了十来天,也就是出炉铸铁的时间,就将这两样火器制造了出来。
  北京东苑射场内,徐光启率火器研究人员早就恭候多时。
  “陛下,臣奉旨已将新的火蒺藜、神火飞鸦,试制数枚,请陛下检阅。”徐光启上前躬身奏道。
  “嗯,好。爱卿免礼。呈上来,朕看看。”崇祯在交待研制时,就要求徐光启一旦成功,马上启奏,要亲自检阅。
  这新神火飞鸦,倒还与崇祯画的草图相似,固定在发射车架上发射,只是车架的角度还无法随意调整。
  新火蒺藜,外观与长柄手榴弹相似,可是在木柄处却悬着一根药捻;这可把崇祯吓了一跳,这要有人不注意,随手拉了弦儿,那还不都玩儿完了。
  “徐爱卿,这个……新火蒺藜,线儿悬在外边,是不是太危险了。要是一拉,岂不就炸了?”崇祯有些疑惑。
  “哦,陛下,拉这根线儿,火蒺藜是炸不了的,只有用明火来点,才能爆炸。使劲拉这根线儿,最多是把线拉出,火器废掉而已。不过陛下提醒的是,应该把药捻收起堵住,这样防止火星溅上。”徐光启对崇祯的这番提醒,很是感谢。
  “是么?爱卿着人试验一下。”崇祯想象着,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扔着手榴弹,模样似乎有些滑稽。
  投掷的方式,与崇祯想象略有不同,只是将火把插于地上,然后点燃投掷;臂力不错,竟投出有六七十米。
  由于射场范围的限制,新神火飞鸦,并未调整到射程最远角度,只见约不到两里地处,爆炸的青烟闪现。
  在崇祯的感觉之中,爆炸的威力都不太强,与影视剧中的效果差太远;准确性,较以前有质的进步,至少方向性有了,不会象那个飞鸦到处乱飞。
  崇祯也曾是个铁血军事爱好者,一些基础的认识还是有的,明白了要用明火点燃的原因,这时还没有雷管,没有什么击发引信,只好来个纯手工了。
  再次试验,换成多人同时进行,且连续两次发射,这次的爆炸声势就大多了,而且两个波次的爆炸之间,基本没有什么时间的间隔,只是新一枚火箭弹放置炮车上的时间。
  只见一片烟雾升腾,射场之内,满目狼籍。
  尽管这两样火器,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在徐光启的眼中,却是两件神兵利器;它解决了中距、近距的火力覆盖问题,解决了其它火器不能解决的连续发射问题。如果批量装备火器营,再配合红夷大炮的远距,鸟铳的射击,建奴再是骑*绝,却又何愁不灭。
  徐光启实在是有些佩服崇祯帝了,不能做匠师,真有些可惜了。崇祯帝仅研究了一夜的火器,就远胜自己几十年之功。
  昨日郊外试射时,就体会到了它们的妙处;再经一夜的深思,火器营因应此种火器如何改造,改造后的战法,越想越觉着崇祯深不可测,可以说是非常完美地解决了火器中近距离上,难以连续发射、难以形成火力密度的最大难题。
  这还是次要的,最让徐光启玩味不已的是,崇祯帝的建议,实现起来都非常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工艺技术,很容易就能形成批量。
  如果,它出自于浸淫此道几十年之人,徐光启还有些相信;可是出自年轻皇帝的手中,就让人有些想不明白了。就说那个飞鸦的尾翼,神火飞鸦至今已逾两百多年,火器之高手匠师经手无数,皆不能解决其发射方向的稳定;而崇祯帝只一夜工夫,就能联想到羽箭的尾羽上面,简单改造即解决问题,只能说是神人呀!
  “陛下妙手神机,真让臣等佩服,也让臣等汗颜无地,自愧不如啊!”徐光启有些感慨万分。
  “呵呵,不敢当爱卿如此赞誉,还是爱卿心思巧妙,朕只是随意瞎想,卿即实现无误,这更是难得啊!”崇祯也有些佩服徐光启,自己只是提供了思路,具体的设计实现,还是徐光启和他的研究人员完成的。
  崇祯知道,一个新产品的产品化,不是有了好思路,就能轻易实现的;这次能够比较轻松完成,全靠这些开发人员几十年的工程经验的支撑。
  “臣请陛下,为新火器赐名。”徐光启奏道。
  “爱卿以为,何名妥当?”崇祯有些犹豫,是不是还把它们叫做手榴弹、火箭炮。
  “臣以为,以手掌投掷者,可叫掌心雷;飞射入天,形似火龙者,可叫火龙炮。还请陛下指教。”徐光启自试制成功后,就喜欢上这两样东西了,可以说早就为它们想好名字,只等皇帝的恩准了。
  “掌心雷、火龙炮,徐爱卿再完善一些;尤其是火龙炮发射时,为控制距离远近,炮架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还有,朕以为完全可以组成一些火龙炮营,一定要训练出大量的操炮手。”崇祯希望能早日训练出专业的炮兵。
  “陛下英明。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圣望。”徐光启郑重地答道。徐光启多年来,一直为大明的社稷担忧,屡次上疏操练新军,唯有今上崇祯帝,是真正地全力支持他的主张,还以帝王之躯,直接关心火器的研究,让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方得知遇之恩。
  “嗯,好,朕相信爱卿。朕会着兵部、工部合力,尽快批量生产掌心雷、火龙炮,首先装备给袁崇焕、孙元化各一营,然后再装备京师各营。”
  崇祯拨弄了几下捡回的掌心雷残片,又拿起仔细地看了看,仔细地回忆着他那可怜的钢铁方面的知识,道:“徐爱卿,过来看看这些残片,这些残片是不是太大了些,这样的威力可就弱了许多。”
  徐光启答道:“臣也知道,掌心雷的单个威力有限,只是如果在里面增加铁钉等物,就会使掌心雷过重,无法投掷更远,实在有些难以两全。”
  崇祯知道,徐光启思考的方向有误,虽然里面添加钢珠、钢钉等物,是可以很好地增加爆炸威力的,但也要首先充分利用弹体外壳,分裂的破片更小才行。现在的掌心雷,爆炸后几乎就是两大块砸出去,这能伤得几个人。
  “朕不是说在里面添加什么东西,是希望这个铁外壳,能碎裂的块儿更多些。”
  拿着弹体残片,徐光启陷入了思索,这用得是生铁,生铁已经是比较脆的了,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合适的。
  “弹壳上面,如果铸出些纹路,是不是会更容易碎裂?”崇祯等不及研究人员去不断摸索了,忍不住再次拔苗助长。
  豁然开朗,徐光启霎时间,已想明该如何去做了。但他对崇祯的看法,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屡次指点火器研发的关窍,大大加快了他们的研究进度。就凭“铸纹路”这句话,对铸造也必有所心得,可知皇帝对此等杂学应颇有研究,若也如熹宗般痴迷于此,则社稷堪忧啊!
  “陛下,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吧,有朕面前,没有什么不当讲的话。”崇祯知道,凡这么说的时候,就是准备好了要讲出来的。
  “陛下当以社稷为重,多习学经史,精研治国之道,而非此等杂学;这般微末之技,自有他人去做。望陛下谨以前朝为鉴!”虽然自己精于杂学,但作为皇帝的崇祯,对这些杂学感兴趣就有些不务正业了。徐光启作为崇祯的日讲官、师长,认为有必要劝诫一下。
  “呵……,朕知道了。爱卿何时见朕,用心于这般杂学了;朕不过是一时的瞎想,提个建议,你们认为合适就做,不合适也没什么关系。朕的日讲安排,爱卿也是清楚的,当知朕还是清楚何为缓急。”崇祯耐心地解释道。
  “陛下恕罪,臣妄言了。”徐光启想想也是,皇帝的勤政有目共睹,信王时也未听说沉迷此道,看来是自己多虑了;皇帝能有如此的巧妙心思,只能说是天赋异禀了。
  “不过,朕虽不用精于杂学,但杂学于我大明却是十分重要,朕想成立一个书院,专门深研、教授各种实学杂艺,希望爱卿能够担此重任,不知徐爱卿有否此意?”
  徐光启没想到,崇祯会将实学提升到如此的高度;时人即使重视,也只是书院中的附属课程,更多的是人们的各自兴趣使然。
  “不知,陛下……?”徐光启还有点没弄明白崇祯的意图。
  “朕希望穷集我大明所有钻研此道者,成立一书院,共同研究利国利民之器物,也传授知识于此有兴趣之人。爱卿不必担心经费问题,户部就算暂时无银两提供,即使朕出内帑银,也会支持爱卿办此书院的。”崇祯相信,明朝能出徐光启、宋应星这样的人物,就一定会有更多志趣相投之人,这些科学成就不会是凭空而成的,必有庞大的社会基础存在。
  “臣……,臣谢陛下隆恩!”成立专门的书院,这是徐光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徐光启推荐的孙元化,就是他的亲传弟子;为能找到这样一个满意合心的弟子,徐光启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如今,自己已年过花甲,不知还能再干几年,这时竟然会得陛下重托,得偿经年夙愿,让老人家激动得,都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只是跪拜谢恩。
  崇祯可没料到,这位老人家会激动成这样,连忙搀扶起来。
  “老人家……,爱卿不必如此,是朱家辜负了爱卿一身才学。”崇祯把罪责推到了老朱家人的头上。
  这让徐光启更是感动万分。
  崇祯已经收到一些奏折,上疏提倡实学,各地书院重视实学的传授,朝廷任用官员应对实学者优先。崇祯也早想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都需相应的人才去做,现有的人才选拔制度,极不符合崇祯的要求。
  崇祯设想中的各种变革,没有实学方面的人才支持,那只能是镜花水月。
  教育的改革,崇祯还没有完全想好。科举制,崇祯还不也乱动,那是有着千年的积淀,读书人奋斗终身的目标;清末戊戌变法欲废除科举,是导致变法失败的一大因素;*中的废除高考,它所引起的社会动荡,致使人才教育选拔的断档,都使崇祯不敢轻举妄动。
  崇祯对此次火器研发的有功人员,皆有恩赏,徐光启率众人谢恩后,自行退去。
  射场内的狼籍,自有人去平整收拾;这里毕竟不是专门的靶场,只是供帝王宫眷们观赏娱乐,蹴鞠、弹子、走马、射箭之处。皇帝要求校验火器试射,如果出郊外,那动静就太大了,只好将就着东苑射场内进行了。
  来时匆匆,归时发现这里有大好风光,崇祯也正有问题需要考虑,也就不再乘肩舆急着回去。
  皇城东苑,中路有重华殿,东有洪庆殿,西有宁福宫,再往西则是一组建筑龙德殿。
  崇祯穿过龙德殿后,呈现眼前的是一白玉石桥——飞虹桥,精工雕刻有龙、鱼等动物,栩栩如生。石桥南北各建有牌楼,桥后还垒石为山,石山上建有乾运殿,山后又是引水环绕的环碧殿。一路走来,东苑之中,栽种了大量的奇花异草,大树参天,很是夏季的避暑胜地。
  崇祯没想到,自己的皇宫之中,竟还有这么一片世外桃源;后世的他对北京熟之又熟,却不记得紫禁城的东侧,有什么东苑,后世重修的菖蒲河公园,倒是大约在这个地方。
  “瑶台玉砌,奇石森耸,环植花卉……”崇祯越来越喜欢,这清幽安静之地。
  崇祯继续穿行游览其间,又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殿后有一水池,池上一丈有余的汉白玉雕龙喷涌出一道水柱,飘浮空中的水汽,呼吸着其中的清凉,崇祯心旷神怡。
  再过去有一座小殿,用未经修饰的原木建成,殿顶覆以茅草,四周围着木栏。小河上建有木桥,水中的鱼儿往还游动。继续前行,还有一临水小轩,仍以茅草覆顶,竹篱下种满了各式蔬菜……
  崇祯已经见惯了紫禁城的辉煌殿宇,早是审美疲劳;这突现眼前的田园风光,让他惊诧不已,皇宫之中竟也种菜;长久不见的农家风情,让崇祯逡巡其间,流连忘返。
  如此的好风景,后世怎就不见了呢?真不知是谁毁掉了此处!
  东苑的范围,西边紧挨太庙,东临著名的王府井背后的南河沿大街,北到东华门、东安门一线,南至东长安街。
  崇祯估计着东苑的大概范围,后世这里都做了什么,他已记不太清了,只知道这里有个菖蒲河公园。
  进入八月,天气逐渐转凉,也只是中午的太阳还热辣一些。
  崇祯唤过锦衣卫使骆养性,让其寻几个靠得住的侍卫,随其出宫转转。骆养性一听,连忙劝阻,劝阻不听之后,哪放心得下派他人,只好亲自陪同,并选了三五十个身手一流的侍卫。
  崇祯看了,这哪还出得去啊!但也知道骆养性没找皇后、大臣来劝阻他,已经是担了不少干系,于是吩咐大家都换了平民衣服,远远地跟着,不要痕迹过于明显。
  这倒难不住这些侍卫,平时的训练、任务,就是政要保护、跟踪、侦听,互相之间早是配合默契。
  就快八月十五了,前时的各种事务,大多已有些阶段性成果,让崇祯心里轻松了许多。
  东暖阁刚刚装修完毕,高大的书柜一通到顶,书柜南北向分五组排列,可充分利用日光;书柜间是一副可沿轨道滑动的带轮子的长梯。暖阁的南北两侧各开有一个两扇门,这门放在别处那是标准的配备,可搁在这藏书室里,就显得渺小了许多。
  乾清宫有些乱,司礼监的太监们,不断地进出忙碌,打扫整理藏书室。这些事情当然用不着皇上动手,今天又不是上朝的日子,难得有这么半天清闲时间,出去逛逛吧,来这里也有些日子了。
  崇祯是有理由轻松的,这一个多月的布置,现在进行得倒也大多顺利。
  北方开发,同样有内帑银的后备,大臣们已原则同意,户部正在准备开发方案,工部已派人去进行地形勘测;今年是来不及了,只能多做些准备工作。
  宝钞发行,钞纸、印刷两方面的研发,进行还算顺利。钞纸的研制,已接近完成,几种技术的结合,原材料的垄断,相信能大大增加这时代的仿制门槛;畜力的鼓风烘干装置,已在崇祯的建议下,初步研制出了雏形,相信能在正式印刷前,完成设备的定型研制,这将会大大提高钞纸的生产效率。就是油墨,一时半会儿的,还没有研制出来,看来这次是用不上了。崇祯命人再拨给宝钞提举司一个相邻的大院,格局进行改造,每道工序都要在完全独立的小院内完成,防止人们的来回串岗走动;同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保密制度,尽可能地选用宦官工作,都加强了宝钞印刷技术的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