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6 字数:5126
对于那些在天启时期与东林同仇敌忾的非东林大臣,东林对齐还是很友好的,也愿意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分享整治利益,但是东林的政治目标是全面占领朝廷津要之地。这就让那些有能力,有比较正直的官员有些异议,朝廷要津之地你们全占了,那我们呢,光给你们打下手啊。
所以就造成了东林内部比较团结,在仕林的名声也很好,但在朝堂之上就显得有些孤立了。
而在此次首辅的推举上,东林的目标是推举孙慎行王为首辅、钱谦益为次辅,东林全面掌握内阁,找机会将温体仁与周延儒清除出内阁,并推举自己人进入内阁当中。
在东林摩拳擦掌的时候,温体仁等在天启时期身居高位,但是没有参加阉党的这些官员也没闲着,他们明白,东林这些自命清高的“君子”们心狠手辣着呢,他们此时可能在某位大臣的家里正在谋划怎么样铲除咱们这些天启旧官呢。
温体仁等天启旧官当然谈不会坐以待毙,为了自己的官位他们当然要全力反击,他们首要任务是不能让东林的人当上首辅,至于说推举温体仁或者周延儒为首辅,他们认为现在还不是那么的太现实,这要慢慢的途之。
但是问题时怎么样来阻止东林出任内阁首辅,这是个人大问题,一旦引起与东林大规模的攻讦事件,就眼下天子的态度来说,天子肯定会及其不满,因为眼下天子的态度是,在朝廷更换首辅的时候,最好是保持稳定,谁也不要轻易的惹事。
触怒天子的事情温体仁等人是不会干,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自家安身立命的本钱就是天子对自己的态度,惹怒天子的事情还是让那些自命不凡的“东林党”人来做吧,他们做的越过分,自己得到的利益就越大。
于是温体仁等人就决定,既然自己人没有大的希望冲击首辅之位,想要攻击东林又比较有困难的时候,那就全力支持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让他们其中之一登上首辅之位。
温体仁等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是因为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与孙慎行、钱谦益等东林不同,刘鸿训等人处事还算是公平,为人谦和,如果他们上位不一定会为难自己,但是东林上位肯定会为难自己。
二就是里间他们和东林的关系,刘鸿训等人你们不是和东林的关系好吗,东林也不是认为和刘鸿训等人是好朋友吗,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看你们怎么办?只要他们双方关系出现裂痕,自己这一派的机会就来了。
而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也在频繁的聚会,这些人虽然和东林交好,但是他们却不是东林中人,再说,他们对于东林的一些做法还是很不赞赏的,比如说东林太抱团,太爱排除异己了。
再有一点就是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成基命等人他们大都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自从进入内阁后,因为是同年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关系就更加的密切,平常的时候他们就经常的在一起讨论实事,议论朝廷的的得失,久而久之,他们也自发的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政治同盟。
因为他们和东林比较友好,于是他们在东林那边的一些朋友也纷纷劝说他们,并晓以大义、动之以情,要求在内阁首辅的票选上支持东林一派。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对此种做法并不认同。
尤其是刘鸿训,刘鸿训本身就是次辅,而此时的内阁票选就让让自己让出次辅的位置,这让刘鸿训很不满,其余人等也对东林的这种狠命的提拔自己人,极力的排除其他人也是满腹的牢骚。
于是他们一起聚会,商议一下在内阁票选的时候到底持怎么样的立场。吏部尚书成基命表示,眼下来看,让东林那边的人来担任首辅并不妥当,原因是万历二十一年,东林利用京察,罢黜了一些当时与内阁大臣交往很深的官员,京查本为考核官员才干成绩的行政性工作,可是东林竟然将此变成了党争的工具。
东林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此例一开,遗祸无穷,此后的数十年里,各党之间互相挥舞人事权武器彼此攻打。而基命掌吏部,于是他就很担心,东林重新执掌朝政大权后,会不会变本加厉啊
成基命的担忧不是无的放矢,就在天启三年前后,东林党人通过癸亥京察以及一系列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把与东林**********的大臣差不多一网打尽了。不过造成的结果实天启四年之后,反对派团结起来,在魏忠贤的帮拖之下,将东林踩在了脚底。
朝廷因为内斗激烈,天下局势也变得越来越坏,财政枯竭,民变四起,眼下朝政好不容易平复下来,各地刚有起色,这是再来一次混乱的党争,那大家就都没得玩了。
于是成基命主张刘鸿训继任首辅之位,李标为次辅,平衡时下的朝局。成基命的主张是很符合崇祯皇帝的意愿的。就崇祯皇帝来说,党争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混乱的党争就绝对是一件坏事。
所以崇祯皇帝才让中立派的成基命掌吏部,并且重用中派的大臣,不排斥并稍微的打压东林大臣。之所以稍微的打压东林大臣,是因为在崇祯的潜意识里认为,太过于重用东林大臣肯定是要出事的。
于是在崇祯皇帝也没有闲着,在新年期间,频繁的借鉴各部院的大臣,并及其隐晦的暗示那些中立派的各部院大臣,在内阁首辅的票选上不要动心与东林的游说,次辅刘鸿训干的很好吗,李标也很不错吗。
而刘鸿训本身就很有才华,在内阁期间也很有名望,于是在崇祯六年正月十七的廷议上,次辅刘鸿训在崇祯皇帝的暗地里的帮衬、中立派大臣以及温体仁等天启旧臣的支持下,继任为首辅,李标为次辅。
对于这个结果,东林是及其不满的,东林的核心人物孙慎行、钱谦益的落败是的东林与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亲东林,但是却是中立派的大臣产生了嫌隙。东林一些大臣认为正是刘鸿训等人的争权以及出卖,才使得东林的落败。
这几天,崇祯听日讲、看奏折,听阁臣们讨论政事,他深刻地感到,大明天下危机四伏。
大明朝这边,暗地里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这一时间,白山黑水间的后金,明朝称其为建奴、建虏,却是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皇太极仿效明制,对后金的政权架构改组,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两衙门(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后金的政府体制和组织架构。
皇太极以其“文治、谋略”,同进又看到父汗的弊政,通过固本维新,进行改革。皇太极比努尔哈赤有其高明之处,通过固本维新的多项政策和措施,缓和了后金紧张的满汉矛盾,起用了大批的汉人士子,初步完成了满洲从牧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过渡。
皇太极在初步完成内部改革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投降的文人士子的建议下,决定对明朝实施“断翼攻心”的基本策略。
后金已经在积极做着各项准备,对明朝酝酿着一次更大的进攻;大病之前的崇祯,同样在做着各项积极的准备,虽然那些措施,在后世看来多不成功,却是在顽强地同命运抗争;如今的崇祯,拥有后世信息化社会的思想,多出了接近四百年的历史经验,却不知他能否适应明朝的国情,走出历史的漩涡,维护汉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文华殿,崇祯皇帝高据御座之上,召正在文渊阁的几位阁臣,问对“农事”,施礼后各自赐座。
经过多日的熟悉政情,形势是紧迫的,是必须有所行动的时候了;虽然不记得后金军是何时绕道蒙古,于何地突破长城防线,突袭京城的,但也知道时间留给自己的并不多,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去了解、调查,只有边干边说了。
崇祯对于“无农不稳”是很清楚的,后世政府每年说的第一件事,就是“三农”问题。现在全国各地旱情不断,有的地方已是连年大旱,饥民遍地,强烈要求朝廷能减免当地的税赋,调拨粮款救济灾区。
崇祯想从农事入手,攘清军之外,必先安民于内。
六位内阁大臣,今天只来了四位,来宗道被罢免,钱龙锡仍未到任。
崇祯道:“各位爱卿,俱是本朝重臣。现在各地旱情不断,奏折纷至,饥民遍野,暴民作乱。尤其陕西,现已至夏,而滴雨未降,看来今年旱情尤甚。望众卿家,有所对策。”
内阁大臣刘鸿训,拜礼之后,道:“陛下,现今民生凋敝,急需休养生息,应宽免民间多年积欠之钱粮,免除辽东战乱和大灾地区今明两年之现税;筹备钱粮,以备今年重灾之民过冬;至于暴民作乱,望陛下洪恩浩荡,以抚为主,剿抚并用。”
阁臣李标未等崇祯答话,抢先说道:“陛下,刘鸿训大人所言甚是,但户部存银已难支应,如大量减免各地赋税,更加入不敷出,朝廷政事都将难以为继。”
崇祯知道这是实情,不由看向了刘鸿训,见其沉着应对,似已胸有成竹,难道他有什么解决办法么?
“陛下,李大人所说确是实情,因之臣斗胆恳请皇上恩准,发内帑以赈济。”刘鸿训起身拜伏于地。
“内帑(tang),什么内堂?”崇祯看向一旁侍立的大太监王承恩。
“回皇上,这大内存银也是不多啊!宫内耗用繁多,并无更多余钱。”王承恩没想到大臣们打起了皇上内库的主意,内库虽有一些存银,可支用的地方更多。
崇祯这才明白,内帑就是内库,是了,帑字是“堂”音。
在崇祯看来,皇帝这般奢侈,节俭些就能省下不少;减员增效,也应能节余一些,先把太监都减了,宫女么,可以先留着。
崇祯抬手示意,道:“刘爱卿还请归座。调用部分内帑应急,当然可以。只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啊。”
众阁臣暗自想到,治本之法当然是好,只是哪有这么简单之事。当年张居正行法改革,以其如此强绝之势,还不是人亡政息,身死后更是子孙受罪。
崇祯道:“朕希望众爱卿的办法,是标本兼治,而非应急救火。”
阁臣刘鸿训,见其他几位大人没有任何反应,而今陛下有志革新,正是行已之报负之时。遂立身侃侃而谈:“我朝太祖时期,天下州县存留夏税、秋粮,可达一千二百万石,岁用外计赢银百万有余。其时灾荒,赋税多宽大豁免;而今一遇兵荒,辄留京储,动发内帑。”
崇祯听到这,感觉这位刘大人说得不错,自己的内库不能总是随意动用,未来科技发展,就指着这点钱呢。
“太祖时,使有司岁征无缺,则州县积贮自丰,水旱盗贼,不能为灾患;而今,由有司视存留甚缓,苟事催科,则谓扰民,弊遂至此。”
另三位大人听到这里,心下已是恍然,这位刘大人是想再行张居正之法,嘿嘿,这下可热闹喽!
“请各地巡抚、按官督行天下,各所、司皆报其“出入存留逋负”之数;而臣等,才能得以通融会计,以富余调济边穷;如有司催征不力者,悉以今令从事。”
崇祯听得这个费劲,好在有本体的底子,加上这几天的恶补,总算是明白意思了。似乎就是清算一下家底,赋税则是应征尽征,再来调剂余缺。
崇祯这几天就想过先搞个人口、经济的普查再说,就是不知这时的财会计算水平如何,能不能拿出这笔钱来,恐怕是难以完成啊!
早就听说历史上的税赋征收,这皇亲国戚、官僚地主的税是很难征上来的,官绅勾结,皇帝碍于宗亲情面,大都是不了了之。
最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就是***他老人家的土地改革,只是实行如此激烈的土地革命,必将朝局不稳、社会动荡。李自成之流来实行倒是没有问题,只是这个李自成缺乏***的雄才伟略啊!
刘鸿训见崇祯思索半天,不做回答,以为崇祯在犹豫改还是不改,哪知道皇帝是在犹豫有无可能进行更彻底的革命。
“陛下,当此之时,必用重典,方可大治。前张辅居正之考成法、一条鞭法,正可借鉴实行。陛下!”刘鸿训一躬到地。
刘鸿训奏请崇祯,欲实行张居正之法,另三位阁臣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顿时就炸了锅,议论纷纷。
杨景辰见此,对上禀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当年张居正威制朝绅,专柄擅国;今刘鸿训重新提此,亟宜罢之。”杨景辰以为,提出今刘鸿训将如当年张居正般,专制擅国,危及帝位,崇祯这等大有为之主,必无法容纳权臣,不会采纳此议。
“刘爱卿所言,朕以为可以考虑。难道杨爱卿以为,朕如今亲政,仍无法驾驭朝廷政事么?”崇祯对于自己还是有些自信的,凭着多了几百年的经验,还贵为皇帝,竟还把握不了朝局,这让几日来愈发习惯于皇帝权威的他,言语间就有些不耐烦。
周道登看到,杨景辰的这般奏禀,对自信英明的崇祯皇帝,显然是拍到了马腿上,不由急躁起来。此议如让刘鸿训通过,那以后的自己就不再有出头之日了。前两天,“杨李孙阮”几人被刘鸿训上疏罢掉,而自己阻挡不及,而今日更顺势提出变法,自己必将被其借变法之名除之后快,再不能忍了,这刘鸿训必须被罢掉。
李标为东林人,从师于赵南星,被魏阉列名于《东林同志录》,崇祯登基后,其被选入内阁。如今局势艰辛,确需变革维新,如能由东林主导方为正道,只是韩爌韩大人仍未能还朝,自己有些势单力薄啊。
为此,三人各怀心事,或出言支持,或坚决反对。
周杨二人,一改往日对诸事皆不欲负责、试图左右逢源的态度,纷纷抨击刘鸿训,欲罢之不可;而刘、李二人,据理力争,互不相让。
内阁大臣们之间,暂时是“二比二平”,但这时的崇祯,却是不可能被此迷惑,对于“大明不改革,就必将亡国”,是没有政治平衡方面的考虑,认识得非常清楚。
改革是肯定的,问题只是怎么个改法而已。
崇祯看着这位力主改革的刘大人,目光坚定,身形笔挺,镇定自若,浑然不顾他人之抨击;看来刘鸿训的改革想法,是早就有了,只是见我这次问对,而借机说出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