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6 字数:5087
孙慎行等人虽然反洪承畴的作为很反感,认为其所作所为违反了儒家所讲的仁爱精神,虽然不可否认是陕甘在洪承畴等人治理之下情况可是大有改观的,但是孙慎行等认为洪承畴作为一个朝廷官员,既然背离儒家传统的道德精神,不管他有多少功绩,还是将其降职或者罢官为好。
不过在温体仁等大臣来,洪承畴所做的虽然有些狠绝了点,但在陕甘那个地方,洪承畴的做法还是很管用的,有些农民军将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投降,而投降之后他们并不安稳,总是在私下搞些小动作,甚至有的在领了粮饷之后就哗变,重新加入农民军了,这让朝廷很头疼。
所以温体仁等人是有限度的支持洪承畴的,他们并不同意弹劾洪承畴,他们认为洪承畴在陕甘干的有声有色,此时虽然有些过分,但是不至于将其罢职,只要训斥一番就可以了,毕竟陕甘一摊子事情还是需要洪承畴的。
两派官员本来就政见不和,矛盾重重,于是在讨论洪承畴问题时,两派就不可避免的陷入意气之争。孙慎行从一开始的想要惩处洪承畴,因为看到温体仁等反对东林的人为其辩护,于是孙慎行等人认为洪承畴投靠了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就更不能放过洪承畴了,所以改变其主张,要求坚决将其严惩。
而温体仁和周延儒看到孙慎行要把洪承畴往“死里整”,心说,没听说洪承畴和你那么打得仇啊。不过这也坚定了温体仁和周延儒要保洪承畴的决心。温体仁和周延儒明白,洪承畴这个人很是被皇上所看重,而皇上本人也是主张剿杀起义军。所以在温体仁和周延儒想来,洪承畴这回不会有事,既然他不会有事,那何不买个人情给他,以后也好相见啊。
而和孙慎行同意阵营的钱谦益和孙慎行不一样,钱谦益知道,皇帝很器重洪承畴这个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的进士,而皇帝本人在有意无意中也透露出剿杀农民起义军的意思,所以无论出于怎么样的考虑皇帝都不会同意内阁惩处洪承畴的,哪怕是洪承畴这回剿杀的都是良民,皇帝为了自己的面子,都会力保洪承畴。
既然是这样,那孙慎行可是把洪承畴可是给得最惨了。而洪承畴本人虽然对东林还是相当的尊敬的,但经过此事以后那可就不一定了,为了意气之争而得罪皇帝看重的封疆大吏那可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钱谦益没有支持孙慎行,但是处于一个阵营的考虑,他也没有反对孙慎行,二十几在想这么善后。
对于洪承畴杀降一事,朝廷非常的纠结,可是对于和陕西相邻的山西、四川、河南的督抚来说,就不仅仅是纠结了,而是非常的郁闷。刚开始朱夔元、耿如杞、朱大典接到洪承畴的公文的时候很是疑惑,心说你这么正式的发公文给我们不奇怪,但是公文的内容也太耐人寻味了吧。
公文的内容是洪承畴和洪承畴上奏朝廷的奏章内容差不多,但是在却又多出了一段文字,其大致内容是陕甘总督洪承畴并甘肃巡抚杨嗣昌,陕西巡抚练国事,为早日恢复西北的安宁,将要在西北大理剿杀农民军以及流寇。
按常规,这话不应该告诉我们,应该向朝廷表白才对,但是洪承畴是什么人啊,他行此公文不会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于是乎朱夔元、耿如杞、朱大典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
想明白此事的朱夔元、耿如杞、朱大典这个郁闷啊,心说,洪承畴,你个王八蛋,你行那是什么公文啊,分明是你让我们配合你剿灭农民军、流寇的命令啊。而且朱夔元、耿如杞、朱大典还不能说什么,反而还要感谢洪承畴。
原因很简单,洪承畴在陕西全力剿杀农民军、流寇,这些农民军、流寇因为不能在陕西立足而被迫想其他地方转移,他们转移的地方只有山西、四川与河南。要是洪承畴不通知他们,这些农民军、流寇就能比较顺利转战到这些地方,等山西、四川与河南的官员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他们只能哭着收拾烂摊子。所以朱夔元、耿如杞、朱大典还要感谢洪承畴。
最让朱夔元、耿如杞、朱大典郁闷的是,等到朝廷最后表功的时候,洪承畴肯定是拿大头的,毕竟工作是人家做的,至于说你们“主动”配合一事,当然是有功的,但要不是洪承畴给你们行文,你梦到时只有哭的分了,所以嘛,这主要功劳还是要落在洪承畴的头上。
正因为此,朱夔元、耿如杞、朱大典很不爽,我们帮你忙,还要对你说谢谢,这叫什么事啊!这几位心里嘀咕,平时看这个洪亨九老实巴交、干工作兢兢业业,不像个耍心计的人,不过这样的人耍起心计不是人啊,对这样的人以后可要注意了。
这些人之中对洪承畴是很有怨念的,不过对洪承畴最有怨念的是耿如杞,因为山西也是干旱的重灾区,他们那里也有不少的农民军、流寇,经过大规模的剿杀之后是勉强的压了下去。
不过因为林丹汗的大规模的扰边行动,边军不得部抽调平叛部队以应付林丹汗,所以山西的局势又开始不稳了。本来耿如杞手里的兵力就不够用,这回是彻底的坐蜡了,气的耿如杞大骂洪承畴是坏蛋、混蛋、王八蛋。
等发泄完后,耿如杞立刻像洪承畴分了一份公文,说:洪总督,山西兵力不够用啊,等到你们陕西的农民军、流寇杀过来,我山西就完了,看在“党国”面子上,派点兵过来,帮兄弟一把吧。之后,耿如杞又向朝廷求援,要求朝廷同意陕西兵马帮助山西平叛,并请求朝廷向山西增兵。
崇祯六年一月初,鉴于山西兵力空虚以及陕西“流寇”有像其境内流动,与山西境内的“流寇”汇合的迹象,于是朝廷命令三千营派兵马五千,即刻驰援山西,至于说四川、河南等省,朝廷兵力紧张,你们还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吧。
对于这样的安排,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四川、河南等省,都不能说什么,因为山西本身因为旱灾严重,就有相当规模的“流寇”在作乱;再加上察哈尔林丹汗的扰边行动,致使山西的大部分兵力都被山西总督与宣大总督调集在朝廷与察哈尔部接壤地区与林丹汗的兵马交战、对峙当中。
而山西巡抚耿如杞手中的兵马少的可怜,这点兵马别说消灭山西本省的“流寇”了,连限制本地“流寇”作乱都有些困难,更不要说陕西的“流寇”又要过山西来讨生活的当下了,要是朝廷再不派援兵的话,山西就要乱成一锅粥了。
而朝廷派遣三千营五千士卒开赴山西剿杀这些“流寇”与农民军,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朝廷是多么的重视山西的局势以及对“流寇”、农民军的担忧。因为在林丹汗扣边、宣大危急的时候,朝廷都没有派遣三千营增援宣大一线。
要知道当初三千营是明成祖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所组成的骑兵部队,嘉靖二十九年将三千营改称神枢营,到了崇祯时期,整训京军时又复立三千营,并抽调效忠明朝的各蒙古部落的精锐骑兵为骨干所组成,当然了,三千营的实际人数不止三千人,经过孙承宗整编后,编有十营,其总兵力包括备兵共计五万余人。
因为三千营全部由骑兵所组成,所以三千营就成了明朝的战略机动部队,是朝廷不可轻易动用的部队之一。于是众朝臣明白了,朝廷是不会追究洪承畴用残酷的手段来血腥镇压陕甘民众闹事的,最起码是不会深究的。
当然了,陕甘、山西的事情离朝堂有些太远了,虽然说洪承畴的手段过于严酷,但是只要西北的局势平静,不起波澜,又有谁会认真的去计较洪承畴这个被当今天子所看重的封疆大吏那些叛逆是不是有些过于狠刻,有着功夫还不如在朝堂争权夺利呢。
而在当今的朝堂上,平静的表面下可谓是暗流汹涌,究其原因,是因为内阁首辅韩爌在新年的大朝会上,表示自己已经六十九岁了,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处理朝政时有些力不从心了,为了朝廷能够正常的运转,于是韩爌请求辞职,颐养天年。
虽然崇祯皇帝以及朝廷中的众位大大臣极力的挽留韩爌,但是韩爌去意坚决,于是朝廷只能同意勉强同意韩爌去职退休,并积极开展补选内阁首辅的工作。
虽然韩爌自己表示出自己要离职的意愿,但是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朝廷中的大臣们是不会同意韩爌立即回家颐养天年的,毕竟朝廷更换的是首辅大臣,如果韩爌现在去职的话,朝廷非得瘫痪不可,于是在新任首辅没有选出的情况下,继续行使内阁首辅的权利,新一任的首辅被选出为止。
虽然朝廷上表面上一直是异常的平静,朝廷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等政府机构表面上虽然各司其职但是一股汹涌的暗流却始终潜藏在朝堂的各个角落,而这些暗流围绕的却是一个中心,那就是新首辅的选拔。
要知道,内阁首辅这个位置太诱人了,只要能荣登首辅宝座,就可以毫无顾忌的一展心中抱负,利用自己数十年来所学、所知,在各部的协助、在内阁各位同仁的努力之下,重新振兴大明王朝,好在青史上重墨浓彩的留下一笔,这不正是文官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所以无论是内阁的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钱谦益还是孙慎行、温体仁、周延儒等等,明知道通向内阁首辅宝座的路上充满了荆棘,但是他们还是犹如飞蛾扑火般的一往无前的投入到内阁首辅的争夺战当中。
其实按照内阁的惯例,内阁首辅的选拔不按资历,而是按照入阁的先后顺序,说白了就是谁先入内阁谁就是首辅,而当今的内阁之中,除了韩爌早在天启初年就进入内阁,其余的比如刘鸿训,他是在崇祯即位之后被他把入内阁。
钱龙锡在天启年间是南京吏部右侍郎,也是在崇祯即位之初进入内阁、更别提王怍远了,至于说所谓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他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典试浙江,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神家实录》。之后受东林党案牵连,削籍归里。
所以钱谦益虽然很有名气,但是既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也没有在崇祯之前进入过内阁,所以钱谦益比别人并没有什么优势,同样是东林领袖孙慎行虽然和钱谦益一样,但是在名声与政绩上却比钱谦益强。
而温体仁和周延儒比内阁的其余成员也没有优势,相反的,两人因为在上次的会推当中与东林交恶,在士林的名声不太好,虽然有既得利益的官员相助,但是他们之中继任内阁首辅的机会还是比较小的。
虽然在内阁之中谁都没有什么太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六部大臣当中,有一个人无论是在声望还是在资历上,虽然不说是内阁首辅的最佳人选,但却是及其的合适人选,那个人就是现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
首先孙承宗是天启的老师,明天启二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后因明朝丢失广宁,天启帝以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奔赴辽东前线。而现今孙承宗又深受崇祯的信任。
还有就是吏部尚书成基命与孙承宗是很要好的朋友,而且两人在施政方针上也很有共同点,所以成基命虽然是是被认为是东林人,但是在内阁首辅的人选上,成基命是比较倾向于孙承宗的。
因为内阁里面没有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在理论上内阁成员都有当选内阁首辅的可能,在加上政绩和声望颇高的孙承宗,注定了崇祯六年的内阁首辅之选会非常的激烈与残酷。
对东林来说,把孙慎行或者是钱谦益推上内阁首辅的宝座是上上之选,如果孙慎行或者是钱谦益能够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那东林的影响力就会进一步的扩大,东林一脉的官员也能会的更进一步掌握朝政,以实施东林的执政理念。
对于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来说,虽然他们可以算的上是亲东林的官员,可是他们毕竟不是东林的核心成员,再说他们在执政理念上与东林还是稍有差异的,鸿训、钱龙锡,王怍远等人认为眼下朝廷应该消除不必要的争议,大家在朝廷困难时期一起努力,复兴明王朝。
所以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等人对东林还是颇有微词,而他们自己身边也聚集了一些相当一部分的大臣支持他们,这些人大部分是他们的好友、同乡、同榜。这些人是非常希望他们自己的好友、同乡、同榜能够登上首辅的宝座,那样的话自己的仕途就会变得更加的坦荡。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假使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没有登上首辅宝座的野心,那么这些人也会想尽办法来将其推上首辅的宝座;更别说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他们一干人也想登上首辅的宝座了。
至于温体仁和周延儒,他们的身份就很尴尬了,因为和东林交恶,所以他们明白,只要东林中有一人登上首辅宝座,他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于是温体仁和周延儒的首要任务不是盯着首辅的宝座,而是竭尽一切办法不能让孙慎行或者是钱谦益上位,之后,温体仁和周延儒才能考虑首辅的宝座终归谁属。
在首辅之位的争夺战中,东林人是比较特殊的存在,究其原因,无非先是在天启朝时期,东林与浙党﹑齐党﹑楚党为了政治利益而斗争,双方打得头破血流,最后由于魏忠贤偏袒浙党﹑齐党﹑楚党,把东林打了下去。
这还不算完,魏忠贤为了把持朝政,又纠集浙党﹑齐党﹑楚党部分官员,对东林以及朝中正直的大臣,尤其是东林人员,进行了严酷的整治迫害,先后整死了左光斗、黄尊苏、周顺昌、魏大忠、顾大章、高攀龙、缪昌斯等人,于是乎东林与阉党的仇结大了。
等到崇祯时期,东林重返朝堂,并掌握了相当的权力,东林当然要对阉党、浙党﹑齐党﹑楚党进行政治清算了,但是东林清算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天启时期在位居高官的阉党、浙党﹑齐党﹑楚党人员。
就是没有加入的那些在天启时期的位列重要职位的官员,因为你们没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所以你们虽然不是阉党、浙党﹑齐党﹑楚党的主要成员。但是你们也别想跑,我们东林也要把你们这些人给弄下去,让他们回家抱孩子去,否则的话我们的人怎么上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