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6      字数:5152
  明朝宗室的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辅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朝廷处理了一个亲王,在崇祯皇帝看来,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了,所以崇祯皇帝也做好了充足的应变准备,以防发生什么以外情况。
  其实朝臣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究其原因,其一就是宗室人口太多了,在洪武年间,总是人口仅五十八人;而到了永乐年间,就达到了一百二十七人;在嘉靖八年玉牒所载宗室人口达八千二百零三人,一百年间增加六倍。
  至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又增加约1。5倍,达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一人。嘉靖期间,仅河南地区便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将军、中尉、郡主、县主、县君等共一千八百九十人,为天下之最。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宗室人口过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二人。再过26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七千余人。到了崇祯时期,总的人口接近二十万。
  明制规定,宗室禄标准,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公主及驸马2000石,郡主以下逐级递减。
  庞大的宗室,耗费了不知多少国家财富、民脂民膏,特别是明中后期,巨额的宗禄开支使人人的赋役负担日益繁重,就拿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来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
  在年景好的时候,朝廷还是勉强可以付给宗室们所需的禄迷,但是年景不好的时候,朝廷连官僚集团、军费都勉强才能凑齐,哪有钱粮来支付庞大的宗室开支啊,所以朝臣在心眼里巴不得皇上多处理几个番王呢。
  最后就是,这毕竟是宗室的内部事务,外臣不好多嘴。宗室里的事情,说不清道不明的,谁都不想参与其中,这里面的水可是很深的,一个弄不好,既得罪皇上,又得罪广大的宗室贵戚,所以很多大臣不愿参与其中。
  所以,朝臣们几乎没有对崇祯皇帝处理福王叛党有所不满的,但是从福王抄没的家产让崇祯航地不得部正事宗室的问题,福王作为神宗皇帝最钟爱的儿子,福王就番时,神宗皇帝赐给福王两百万亩田产、福王结婚时,花费花费了三十万;修建王府,花费了二十八万。
  而且在郑贵妃的干预之下,神宗皇帝还赐给福王盐引千记,所以福王可以算得上是番王指责最为富有的,朝廷从福王家中抄没的家产,达到了一千余万两,两外还有大量的古玩等珍贵的古品。
  朝廷财政连年吃紧,崇祯皇帝时常动用内帑才能勉强够用,而一个番王竟然如此的富有,这让崇祯皇帝耿耿于怀。崇祯皇帝心说:哥们我是勒紧了裤腰带,才勉强弥补财政亏空,而你们这些番王也太富了吧。
  崇祯心想,,俗话说,有苦同当,有福我享。现在的情况是本人辛辛苦苦的维持这大明江山,成天的食不甘味,夜不成眠的,看看本人都瘦成什么样了,而你们这帮宗室,一个个肥得流油,这可不行。
  于是崇祯皇帝下定决心要削藩,所以崇祯皇帝吩咐把宗室的玉碟拿出来,崇祯皇帝要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现在大明朝光亲王就八十多位,其余的郡王、辅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更是不计其数。
  而其中记在了比如晋王府的庆成郡王朱济炫,生有多达100个儿子,全封镇国将军。崇祯皇帝真想把庆成郡王朱济炫从坟墓中拉出来,对他说:大哥,你是怎么整出这么多的儿子的,是不是有什么秘方啊。
  崇祯皇帝心里一算,就算是这八十多个亲王能有福王一半的财产,那该是多大一笔钱啊,有了这些钱,老子想干什么干什么,兵工厂,老子开它十家八家的;战船,老子建它千八百艘的;还有那个什么皇太极,;等老子俘虏了他,非得用白花花的银子砸死他。
  于是乎,崇祯皇帝在在心里呐喊,老子一定要削藩。不过崇祯皇帝也初步了解了一番,这些番王也不是一个个都是混吃等死的主,有些还是很出色的番王,比如说郑王朱载堉:朱载堉胸襟广阔,同时朱载堉读书刻苦,涉猎广泛,在音乐、天文、数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朱载堉创建了十二平均律,并在数学上找到了解决它的方法。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明朝宗室,大部分无所作为,吃着国家的禄米,仗势欺人,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但是其中还是有些出淤泥而不染的,所以在处理宗室的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
  对于那些如朱载堉的,朝廷可以给优待;对于那些只知道收刮民脂民膏的、混吃等死的宗室,崇祯皇帝是不介意削去他们的爵位的。但是崇祯皇帝想要削藩,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宗室太多了。
  大明朝,宗室遍地跑。稍微大一点的城市,都有一两个宗室贵族。而崇祯皇帝也不能一下子就把这些宗室贵族全削下去,如果那样的话,可以想见,这些宗室贵族是不会坐以待毙的。
  他们一定会弄出一点响动的,而崇祯皇帝却不想把精力都花费在内耗之上,所以用雷霆之法肯定是不行的,要是一个个的去收拾,那要韩非多少的功夫啊,那可是八十多位亲王啊,还有数不清的郡王、辅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崇祯皇帝很苦恼,但是崇祯皇帝很清楚,宗室问题必须要抓紧解决,这个负担太重了,如不解决,朝廷迟早要被宗室给拖垮了不可。这是个棘手的问题,而崇祯皇帝现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宗室问题在哪个朝代都不好办。
  忙忙碌碌的,崇祯皇帝觉得与其他的穿越人士比较起来,感觉自己比较的窝囊啊。崇祯皇帝回想自己在这快要过去的四年里,除了在朝臣中和稀泥之外,竟然没有干什么其他的重要事情。
  看看其他的穿越人士,穿越过来之后,哪个不是创造了一番丰功伟绩,研制火yao、制造枪炮、开办工厂,等等。崇祯皇帝感觉太憋屈了,崇祯皇帝心情不好,于是皇宫里的那些皇妃、宫女、太监们一个个都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毕竟因为福王一案,宫中处理了不少太监、宫女,连皇上身边的红人之一,曹化淳与杜勋,都被处理了,原锦衣卫副指挥使吴孟明也被赐死,这个时候要是在把皇上弄得不高兴了,说不定要去陪曹化淳与杜勋他们去阎王殿喝茶了。
  但是经过几天之后,崇祯皇帝也想明白了,只能自己安慰自己,说,不是哥们太无能,实在是这个社会太疯狂了,说道火yao,早在宋朝,*就被捣凳出来了,而且还是黄金配方,连一点改进的余地都没哥们留下。
  说道枪炮,崇祯皇帝更是吃惊。明军早就装备了大量火器,而且这些火器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不比同时期的西方军事强国差。崇祯皇帝有特意的调阅了一些有关火器制造的书籍,像《火龙神器阵法》、《武备志》等。
  在《火龙神器阵法》、《武备志》等,记载了大量的明军制式火器装备,比如说像什么单发火箭、多发齐射火箭、多火yao筒并联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等,光火箭的品种达几十种之多。
  明代的爆炸性火器也相当发达了,光地雷就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而且明军还装备了大量的开花弹。
  最让人意外的就是,清朝所谓的抬枪竟然是明军的制式装备,明军称呼抬枪为“九头鸟”,明代的抬枪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而且明军火器的瞄准装置也是分的精良,明军装备的比如像佛良机火炮,是依靠照门瞄准的,而明军所装备的红夷大炮,更是依靠“铳归”这一专用的瞄准装置进行瞄准。
  可以说,明军除了导弹以及后世的针击式枪械造不出来以外,无论是毒气弹还是左轮枪、步枪、火炮,明军都造的出来。你说说,就这情况,这还让广大的穿越人士怎么混啊。
  弄火器是不行了,崇祯皇帝又想弄弄工业吧,一了解,得了吧,明朝的工业可不是一般的发达,就拿明朝的冶铁技术来说,明朝冶炼的设备和生产技术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如遵化铁炉,深一丈二尺,前宽二尺五寸,后宽二尺七寸,左右各一尺六寸。
  遵化铁厂的炼铁炉每天能炼六次,每次出铁二百斤,日出铁量达千余斤。产品分生铁、熟铁和钢铁三种:“生铁之炼凡三时而成,熟铁由生铁五、六炼而成,钢铁由熟铁九炼而成。”虽然明朝的冶炼技术很发达,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矿冶官营,因为官矿冶业的劳动者是从匠籍人户中金发征调来的。被征调者原来负担的税粮照旧输纳,只免除杂役(有的只半免),还要自备生产器具。这对劳动者来说显然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故千方百计躲避以至逃亡。所以官矿冶的生产效率是较低的,往往无利可图。
  针对这种情况,在宣德十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使矿冶业进入民营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但是不久之后,官营矿冶不久即告恢复,但生产量日渐萎缩,有的终至关闭。
  如曾经盛极一时的遵化铁冶,永乐间其矿山炉场分布于蓟州、遵化、丰润、玉田、滦州、迁安等六州县,但是到了嘉靖时期,遵化铁厂就日渐萎缩,直到万历九年(1581年),更不得不将山场封闭。
  所以现在崇祯皇帝面临的是,不是想着要如何的改进明朝的冶炼的技术,因为在现在这个时期,明朝的冶炼技术已经足够的发达了,拔苗助长的事情哥们不能干;崇祯皇帝所要解决的,是如何盘活朝廷现有的这些铁厂。
  而宣德时期将铁厂转入民营,是个不错的主意,毕竟朝廷经营这些铁厂时,铁厂的那些官员根本不注重经营和发展铁厂,只是一味的想要捞钱,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得用老办法,那就是将铁厂转入民营。
  不过这是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想处一个妥善的办法来,向冶炼这样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一味的将他民营,崇祯皇帝也不是很放心,但是现在崇祯皇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最近找个时间和内阁商量一下吧。
  崇祯皇帝想,既然不能遭枪、造炮,不能参乎到大炼钢铁的事业中,那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伟大的和稀泥的事业中吧。想想其实和稀泥这份事业还是很有前途的,朝廷中那么多的干才,要是自己什么事情都要插一手,那还不把自己累死啊。
  而且和稀泥这份事业的风险还很低,想隆庆皇帝,一即位,就投入到和稀泥的这份伟大的、前途无限的事业当中,隆庆皇帝和稀泥一和就是六年,在隆庆期间,天下比较太平,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隆庆死后,历史上对隆庆的评价很高,在张居正主持修籑《穆宗实录》,对刚刚过世的穆宗有极高的评价:“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内,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就因为隆庆皇帝会和稀泥,当然,在加上隆庆皇帝会用人,所以纵观隆庆皇帝在位的六年中,隆庆根本没有干出什么特出彩的事情,但是在历史上,对隆庆评价那个高啊,所以崇祯皇帝决定,要学习隆庆皇帝。
  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我崇祯朝人才也不少啊,文有韩犷、刘鸿训、李标、钱龙锡等等;武有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等等。
  既然隆庆皇帝和稀泥和出了名堂,那我崇祯皇帝也会和稀泥,和出名堂的。干实事干不出名堂没有关系,李白不是说:*用吗。不会造枪炮、不会炼钢铁,没有关系,咱是皇帝,咱有钱,只要稀泥和好了,咱就是好皇帝。
  新年临近,朝中百官再次陷入忙碌之中,礼部的官员们要准备新年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吏部的官员们要准备“京察”和“大计”了;户部的官员们忙着核销各省、府、州、县的账册;刑部等三法司的官员们也正在忙着审核案件;兵部在忙着整训兵士、选拔武将;工部也没有闲着,总之一句话,朝廷大臣都很忙。
  而内阁尤其很忙,因为崇祯皇帝打算放开冶炼行业,放弃官营。这可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内阁一定要详细的进行调查研究,所以一连好几天,内阁都在召集个部大臣,来共同研究此事。
  其实朝廷大臣是很辛苦的,在朝廷上,一个个忙的头晕眼花,到了家也不能闲着,尤其是要过年的时候,京里的京外的,上道二三品的大员,小到把八九品的小吏,都要挖空心思想着送什么礼品给上司。
  而就在这个时段,内阁接到了两广总督杨贺、海关署理衙门广洲监管司阮大铖的奏章。在奏章上,杨贺说,自从朝廷允许洋人到我朝通商以来,一些西方的所谓传教人员,在两广地界,横行不法。
  还有一些所谓的传教人员,以传教为名,实则是探查我军虚实,广州府已经抓获了数名企图探查我沿海各炮台的传教士。鉴于这种情况,臣叩请皇上,严禁西方传教士来我朝,并且驱除在我朝逗留的传教士。
  内阁接到这份文书之后,给与很大的重视。因为内阁大臣一个个都是人精,他们都知道,崇祯皇帝虽然很赞同与安歇洋人做生意,但是同时呢,崇祯皇帝有对那些洋人也有很大的戒心。
  所以内阁会同兵部、海关署理衙门等职能部门,就此问题召开了几次会议,其实西方殖民者以传教为名,刺探明军虚实的行动在福建、浙江等地也被当地的官员所探知,而这些官员也曾经向朝廷上奏过。
  只是当时朝廷正权利应付后金的犯边的行动,无暇顾及这些事情,但是现在情形不同了,朝廷已经击退了后金大军,而且朝廷也已经决定对吕宋动武,所以朝廷大员们决定对此事作出一些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