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5      字数:5139
  “老臣翻过以前的文案,也没见有多少,少的时候才几万两。几千两的也有,多的时候倒有十几万。甚至二十万两之多。”徐光启果然是个活字典,很快就报出了这历史记录丰的数据,这个东西,如果没人告诉明轩,凭明轩自己去查,天知道要查到那年那月,这活字典的威力,就体现出来了几十万两?我靠,这“教育产业化”果然有钱途,明轩大为心动。这不过每年几千人就读国子监,就可以搞到几十万两银子,那要是自己开他个三四万人的大学城,那岂不是可以弄上百万两的银子?这当真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奇葩,就凭这三四万人的大学城的规模估计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可以傲视全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啊!要知道这个时候,西方那些“大城市”的人口,比如巴黎,不过几万人而已。
  财迷心窍的明轩,差不多,已经忘记自己来这里干什么了。也忘记徐光启和他谈国子监的用意了。一门心思的“规”起“教育产业化。起来。幻想着,自己也搞个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壮举,搞个政绩工程,弄个大学城,搞他五六万人进大学城读书。这可是绿色无污染的产业啊!是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的一大历史壮举!少不得要载入史册,被日后称道的,这大学城搞成了。这得带动多少肋,带动多少就业啊!捞多少银子啊!浑然忘记自己来这里的初衷。
  幻想着,在明朝把这个“教育产业化”重新做大作强。重开国子监。把这国子监的待遇提高一点,入学的门槛弄低一点,管理严格点,低进严出。把这个国子监的名声搞起来。最重要的,把这国子监的收费水平提高一点,一个人收个一二百两银子,不,每个人收他个二三百两,明轩一转眼,这银子就翻了一倍。明轩觉得自己的心太黑了”明朝七品官的正常年薪据说到不了这个数字”这样,一万人入学,自己就能赚个二三百万两银子花花。
  然后,出点钱,搞个“奖学金”制度。还能得个关心贫寒子弟的好名声,只要自己开个政策的口子,这每年,就有白花花二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实在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了,这比出玻璃,开金手指更加的给力。来钱更快,而且环保无污染。
  明轩现在是“穷”怕了,这按揭还款的催款步伐,越来越快了。这内窜里的六百万两银子,因为练新军,哗啦一下今年就要出去二百万两。招天下精锐入京,也是几万人马,这同样得花额外的钱,这估摸着,没有百八十万两银子不可能摆平。还有毛文龙那边,每年也是百十万两银子,还有袁崇焕那里。自己还得给他准备银子,每年恐怕也不会少于二三百万两银子,还有各边的欠响,下半年自己答应过的,也是二百万两银子,这全得明轩掏出来,这还要造船,还要推广番薯,还有皇室宫廷的开销,搞情报的开销,收编皇协军的开销,收买蒙古人的开销。其他的比如大别院的建设费,这林林总总加起来。已经远千万两了,明轩的财政赤字。高达百分之一百以上。而且绝对不能拖欠。更可怕的是这赈灾。和这军事行动,今年准备去清扫蒙古的,这就是一个无底洞,还不知道要准备多少银子。
  纵使这国子监的教育产业化还不够明轩塞牙缝的,明轩也决定,把这个搞起来再说。这蚊子腿细,他也是肉啊!
  徐光启躺卧在床上看着皇帝莫名其妙的呆,问道:“陛下,可是在想什么事?”
  明轩觉得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径。高兴的呵呵笑,道:“呵呵,这个。朕对这国子监很感兴趣,徐师傅给朕说说这国子监的“光辉历史”朕听徐师傅说这近万人在国子监就学,想这必定是我朝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这万人一同就学的场面,必定蔚为壮观啊!朕是十分向往啊!真想亲身感受一下啊!要是可以,朕决定,把这个进士班就放在国子监学习得了。
  ”明轩面对这块“教育产业化”的肥肉。馋得直流口水。
  “国子监?唉。俱往矣……不复往日的风采。现在的国子监名声早就臭了,也没什么人愿意到国子监去就学了,陛下问他干嘛?至于把这进士班放到国子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国子监这样大的地方,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让他挥一点作用呢。”徐光启听出这皇帝的话外之音了,对这国子监,也就含糊起来。
  ”唉,…别,徐师傅,朕可是真的对这国子监比较有兴趣的。还麻烦徐师傅给朕讲解一下这国子监往日的辉煌。”明轩见徐光启不说国子监了,急起来了。“教育产业化”这口肥肉不吞下去,明轩会天天犯酸水的。
  “呵呵,陛下与其说是想知道这国子监“光辉历史”还不如说是想重开国子监,收点入监银,纳贡银吧。不知道老臣说得可对?”徐光启一语戳破了明轩的那层遮羞布,直指话的核心。
  被猜中了心思的明轩带着一丝尴尬,笑道:“…嘿嘿嘿,徐师傅倒是好眼光,能看出朕想些什么,确实,朕在考虑这徐师傅所言,既然以前能够开国子监纳财,朕现在穷疯了也准备抓点收入什么的。说出来。也就不怕徐师傅笑话了”明轩对徐光启这种人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直直的就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给说了出来。
  徐光启本以为皇帝会因为讲面子,不愿意承认这事,却没料到皇帝敢说,敢想,还敢承认,更准备做,一时间。准备好的“教育”皇帝的说辞。说不出口,把这话憋在心里,转而考虑皇帝的话来。穷疯了?这皇帝还是弱冠的年纪,就说出穷疯了的话。唉,这国事,已经艰难到了什么程度了啊!徐光启心直往下沉,喘嘘跌容。
  ”唉“臣本以为,臣对这国事之艰难有所了解,却没想这国事已比老臣所想的还艰难,陛下尚是弱冠之年。就如此唉”老臣就把这国子监的往事,给陛下说一说吧,至于,陛下是不是拿国子监敛财,老臣也就不再多做评论了。想这万人读书,也是我朝的盛事,只要加强教育,严加管理,想这国子监,必定可以为我朝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也小们二是件坏徐光启很快转变了思想,虽然猜破了心思,但是,还是准备顺着皇帝的意思,敛财就敛财吧,反正也是为了国事,又不是皇帝自己荒淫无度的花费去了,也是为了天下人。
  这万人读书,说起来,也是培养天下更多读书人的善举,也不是什么坏事“好,快给朕说说。”明轩迫不及待,这“教育产业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明显,是可以做大做强的一个产业,每年从里面赚点银子,也不过分。
  “我朝国子监,最早可以追索到元至正二十五年,那时候,太祖置国子学,这时候的国子学,是改集庆路儒学而成,可以说是国子学的前身了”
  ”到了当吴尧年,太祖称帝之时,就增设这国子学祭酒,这国子学,也就成了朝廷的正式官学衙门了
  “当时政局初定,各方面人才急需,洪武太祖建立这国子学,确实为朝廷输送了不少的人才,在当时,这科举和贡举,也就是这国子学,都被视为这正途,那时候,为内阁,为各部尚书,不少都是国子监出身,不似现在,只认科举一途”
  “太祖洪武八年,在中都凤阳也设立了一座国子学,洪武十五年,这国子学就改成国子监了。后来。这成祖永乐元年,就设立了这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自此至今,这就是国子监的由来。其实,这国子监,也是沿用。古已有之,也不是我朝创的。”
  徐光启不愧是本活字典。很快就把这国子监的来历,说了出来。明轩听得有味,对这国子监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这对于自己搞这个“教育产业化”可是很有帮助的。否则,日后和朝臣们争辩起来了。连这国子监的来历也说不清,肯定是不行的,这就省去了查阅大量资料,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活字典的威力所在。
  ”嗯,不错,徐师傅果然是博学多才,接着说,后来呢?结果如何,怎么又会增加到好几千人就学呢?这是那年的事?收费情况又如何?”
  明轩已经等不及了。很想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起,这国子监变成敛财的工具的,既然明朝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自己只要照着做就是,那些朝臣也无话可说,这以前行,为什么到现在就不行了?难道这大明的皇权,随着时间的流逝,能打折了么?
  “至于国子监后来是如何有几千人就读的?说起来,也是和朝廷的财政有莫大的关系的。到了景泰四年,国库空虚,无力赈灾。也就开了纳贡。出八百石的米于几处地方赈灾,就可以入监一人,且不限身份,这就是最早的,因为朝廷赈灾而可入监的先例”
  朕,明轩心中狂骂,这是那个穿越者出的主意,这种用功名换赈灾的主意,不是常常在什么穿越者的书中看到吗?这明显,是穿越者所为啊!
  “至后来,因边事紧张,或赈灾无力,也就常常开纳贡,例监,也就是输银子,粮食,马匹给朝廷,换取入国子监的名额。初期。还控制的严格,一般以千人为限,纳贡,例监不过年余就停,入监也就是挂个名称,并不实地在国子监入学,但是。后来,到了成化年间,这口子就开得逐渐收不拢了。就可以在国子监入学就读了,国事一紧张。就纳贡,例监,一下子,入监就学的人就高达六七千人了”
  哇塞!明轩听傻了,这谁说明朝热迂腐和傻的,看看,明显的都是一群很精怪的主啊!没钱就搞搞“教育产业化”就可以对付危机,这明显是很有经济头脑的。明轩听着,觉得这明朝也不是书上说的那样迂腐不堪,更加垂涎的是这一个人就要输送八百石的米到灾区,这个,远明轩的“规划”原本,明轩打算,这一个人收个二三百两银子,就算是这“教育产业化”极大的“升级”了,自己已经够黑了,没想到,人家历史上直接从八百起,比自己狠了几倍以上,更黑的是,还要是米,还要运倒灾区,这个,恐怕一个监生的费用,起码也在一千石的米以上,注意,是米,不是粮食或者谷,而且,最黑的还只挂个名,不去实地读书,明轩泪奔,自己还是一纯情的宅男啊!和古人比起来,不够看,心。不够黑啊!
  明轩一边流口水,一边恨自己的心不够黑,不够狠,一边催促徐光启接着讲:“徐师傅说得好,徐师傅说得好,接着说,接着说”一个人一千石米以上,这六七千人入学,起码能输六七百万石的米以上,按现在北边粮食的价格,起码值一千万两以上,明轩猛吞口水。心中狂喊:我了个擦,给力,给力。
  崇祯听着徐米启讲解着明朝版的,教育产业化”嘴头子流了一地,这口肥肉可不是一般的肥,如果能恢复到往年的年景,六七千人就学,能输送的米就可以高达六七百万石,价值在一千万两以上。
  这个价值,远造玻璃,出各种金手指,也不用和官僚们作生死,斗,抢官僚们把持的盐业之类的。毕一的缺点就是这国子监的名声现在太臭,没什么人愿意到国子监读书,而且,国家不可能给这几千人都弄个官当当,大部分还得回老家,不能改变这个,这国子监的吸引力就有限了,还得改善一下。
  自成化年间之后。这口子就开得收不拢了,至正德年间,这国子监才真正开始泛滥了,到了嘉靖年间,已经不可收拾,到了过烂的地步了,只要交纳入监银,就可以入学,这就连这府、州、县学斥退者,都可以纳捐入监,这下,国子监的水准,严重下降”徐光启说起这国子监的历史,也是恨铁不成钢,这以前好几千人就读,都能够维持,还算得上好,结果到了嘉靖年间一下子就变成烂大街了。这万人读书的场面,算是彻底的报废了,这朝廷想再从这国子监弄银子,就没门了。好好的一条财路,就被人玩死蛇了。
  “孙师傅是说,这网开始的时候,六七千人就读,还算好?管理得还算严格,这也不用给这些人分配工作的吗?真正的过滥,还在这嘉靖年间,对吗?。明轩的心思,其实还在这分配工作的问题上,如果不分配工作,这国子监的吸引力,未免有点不高,现在听徐光启一说,又觉得没问题了。前人都能受得住这没分配工作的待遇,为何现存就接受不了?这成化年到嘉靖年,可有段时间啊!
  “诚然,这才开始,管理得尚严格,可是,这后来,到了嘉靖年间,就一下子过滥了,至于陛下所说的“分配工作”这个,陛下可知我朝有历事的规矩?”徐光启见皇帝对很多东西都不懂,只得慢慢教授,这也是他这个帝师的本职
  “历事?这个怎么说的?。明轩对这明朝的了解,就听过历史老师说几句明朝是黑暗的,明朝很腐朽,然后看过一些穿明的,大致的了解,就只有这些了。对于真正明朝是个什么样子,则一点也不了解。
  “历事,就是指国子监学子完成坐堂学业,修完六堂之课,并且合格之后,分配指派到各处衙门,历练事物。
  早在太祖洪武年间就有了,一般有三月,有半年,一年不等,主要还是让这些国子监优秀的学子,了解和熟悉政务,为日后迅的入下基础,这咋也在有时候,充吏员不足之事,缓解政务压力,或者大型的政务如清田亩,清军目,这些事物,需要大量的人手。也会分配国子监学子去历卓”徐光启说把这个事的来有,解释得很清楚了。
  历事?这不就是实习吗?我靠,谁说明朝人迂腐的?这政务实习都搞出来了。还用国子监的人去清田亩,清军目,这个,谁这样聪明?想出这宗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不费钱就可以办好各种事,原本明轩觉得,明朝政府的那点人手,去清理这天下的田亩,持非常的怀疑态度,这点人,能干好什么?现在看来,别人也不是傻子,会用这免费的人手去干这事。
  “如此,也就是说,历事,也就是实习咯?如此,倒是善政啊!为何朕就没听说过呢?还有,徐师傅说这历事是修完六堂课程,并且合格之后才能去历事?那要是不合格呢?岂不是不能实习?”明轩纳闷了,这好好的一个政策,怎么就弄没了呢?这和现在的学分制度有点像啊!修不满学分,就不准你毕业,这明朝你不修完课程,不准你历事,更别说什么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