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4      字数:5156
  韩犷一听,非常的欣喜。心想:皇上终于露面了。韩犷满心欢喜的回到内阁值房,去召集他的那些同僚去了。
  不一会儿功夫,内阁阁员就赶到文华殿,在那里等待着皇上的到来。过了大约一盏茶的时间,崇祯皇帝终于在内阁阁员面前现身了。
  自从有御史弹劾袁崇焕以来,这是崇祯皇帝首次接见内阁阁员。内阁阁员看到崇祯皇帝的神色很好,健步如飞,哪点像一个病人啊。能进内阁的都是人精啊,他们有些明白了皇上为什么要躲在内宫之中的原因了。
  按照那些内阁大员的想法,皇上对袁崇焕是信任的,而袁崇焕私自的接待后金的使节,这是犯了大忌了,朝廷上议论汹汹,有些大臣恨不得将袁崇焕抓多来大切八块,面对着汹汹的朝议,就算是崇祯皇帝也没有办法站出来说:袁崇焕没有错!于是皇上就让内阁出面来顶缸。
  内阁想的确实是没有错,崇祯皇帝也算是实在是没有办法,按照崇祯的想法,他是十分赞同袁崇焕的政策的,眼下朝廷是多事之秋,外忧内患,如果能和后金和谈,这也是不错的事情,至少能给朝廷争取写时间。
  不过朝廷里的大部分人都极力的反对与后金和谈,即使是稍微的和后金接触,在他们的眼里也是绝对不可以的,最为可恶的是这些人里头还有那么几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崇祯皇帝只好躲在幕后,先让内阁出面。否则的话,一旦一些大臣弄出来个死谏,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内阁对皇帝的心思也算是了解了,但是内阁也没有点明,只是在行礼的时候很是问候了一番,例行的理解之后,就该是谈正事的时候了。
  内阁精明的很,他们首先将杨贺的折子拿了出来,而不是那些弹劾袁崇焕的奏章。对于是否停止海贸,朝廷当中的争议其实不是很大,毕竟朝廷困难,而海贸又带来这么大一笔的收入,无论是内阁还是重振和皇帝,是不可能放弃的海贸。
  不过杨贺在折子中提到的问题,的却引起了朝廷的警觉。西方殖民者在正德时期就企图在中国建立殖民的,不过由于西方的实力不是大明王朝的对手,只得铩羽而归。但是他们一直都不死心,不过在整个明朝时期,西方殖民者对大明王朝来说都不是威胁,他们只是一些麻烦而已。
  朝廷在怎么处理这些西洋人的问题,这让朝廷感到有些棘手。钱要挣,但是还要让那些无法无天的西方人遵守规矩,这有些难办了。
  因为京师根本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所以也就不可能拿出好的政策,所以最后崇祯皇帝与内阁一商量,就让两广、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各省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有在南京负责海外贸易与造船的阮大铖与冯铨写一份情况报告,并且拿出应对的意见来。
  东南的事情算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关于御史弹劾袁崇焕私自与后金议和的事情了,这事说大,它能大过天,所以这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关于和后金议和,在朝廷上根本就不可能通过,就是内阁里头的韩犷等人都直陈不可和后金议和。而这个袁崇焕为了争取时间,还偏偏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要和后金使节接触,就这份胆量,还真让人佩服啊。
  由于当初皇上的态度是十分隐晦的支持了袁崇焕,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崇祯皇帝是不能在态度鲜明的支持袁崇焕了,否则的话这根本就是火上浇油啊。
  内阁在袁崇焕私自和后金使者议和这个问题上,他们是反对袁崇焕私自和后金接触的,但是他们也明白袁崇焕是个不可多得军事人才,如果因为这事把袁崇焕给拿掉,那辽东的事情怎么办,谁上那坐镇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人家袁崇焕都已经说过,:守为正招,战为奇招,和为旁招“所谓议和也只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像这种没有诚意的和谈他也谈不出什么结果,那些个朝臣他怎么就不理解啊。
  不理解也成,像这种大事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能就动不动往人家身上扣帽子啊。人家在前线拼死拼活的干,收复了许多的战略要地,怎么一和后金和谈就成了卖国贼了?没这样的道理啊。
  为了稳定朝廷,崇祯皇帝明白的像内阁表示,说朝廷绝对不会像后金妥协,这是首要的一点。内阁看到皇上如此表示,也是松了一口气,内阁也不希望皇上公开表示可以和后金进行和谈。
  当谈到如何处理袁崇焕的时候,内阁的意见是朝廷出面申斥袁崇焕就可以,至于那些要求严惩袁崇焕的,由内阁出面安抚一下就可以了。
  崇祯皇帝不置可否,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内阁看皇上不表态,也不知道这么处理到底行不行。首辅韩犷只好挺身而出,问崇祯皇帝,内阁这么处理袁崇焕到底行不行。
  崇祯皇帝说“边疆大臣,为国为民的浴血奋战,只是出于情况需要,施展了一些计谋而已,可是我们朝中的有些臣子啊,只会在一边空谈,只要是不和自己的意,就站出来没有道理的指责人家,还要将人家扒皮拆骨,人家在前线打冲锋,而朝廷里面向人家射冷箭啊。这样不好。
  内阁一听,明白了,皇上这是表达不满呢。想想也是,袁崇焕有什么错啊,他收复辽东失地,没有过,和后金谈判,也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再说,皇上给人家专断之权了,现在没有理由去指责袁崇焕啊。最后内阁决定不处分袁崇焕。
  在第二天的朝会上,皇上终于露面了。在皇极殿上,一些大臣又重新提起要求眼里惩处“卖国贼”袁崇焕的事情。而这些大臣里不乏一些东林人和一些所谓的理学家,还有一些投机的大臣。
  内阁看到这种情况,就感觉不太妙。尤其是钱谦益,他看到一些东林人也参与其中,钱谦益怀疑皇上对东林有些不满了,要不然也不会让温体仁和周延儒入阁,昨天的谈话,让他更加的确信,皇上的确对东林有些不满。
  崇祯皇帝在耐心的倾听那些大臣对袁崇焕的指责,内阁阁员心里十分担心,担心皇上因为这次事件,皇上会加深对东林的不满,这样的话,东林的前景就会不妙了。而以温体仁等为代表的反东林派系,就会得势,这是钱谦益等东林魁首绝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皇上面无表情的听完那些大臣的陈述之后,说道:朝廷里的一些大臣啊,就是不会体恤前线将士,朕的朝臣们啊,不能让前线打冲锋将士即流血,又流泪吧。
  崇祯皇帝一句“不能让前线打冲锋将士即流血,又流泪”,就止住了朝廷上那些对袁崇焕颇有微辞的那些大臣的口。皇上的意思很明确,袁崇焕是个很好的大臣,你们就不要在一边唧唧歪歪了。
  而内阁官员由于时常的接触皇上,所以他们也比较的明显感觉到,皇上似乎对东林越来越不满了。对此,钱谦益与孙慎行忧心匆匆,他们担心东林会失去现在在朝廷里面的地位;韩犷、刘鸿训、成基命、钱龙锡、李标和王祚远等大臣忧心两派的争斗会影响朝廷的正常运作;而温体仁和周延儒则感觉自己反击的时机快到了。
  皇上的态度十分隐晦,众多朝臣有些摸不着头脑,说皇上要重用东林吧,那皇上为何要让温体仁和周延儒入阁;要说皇上不喜东林,但是朝中重臣都是在政治上偏重东林的。众多朝臣们实在是不解,皇上没有明确的态度,底下的臣子不好办事啊。
  与此同时,在辽东的袁崇焕也在等待着朝廷上的最后决定。身在辽东的袁崇焕是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作为在朝廷上所引起的争论,他自己也接连上了几份奏章为自己辩白。据他所知,要不是皇上的那句“不能让前线打冲锋将士即流血,又流泪”,说不定他就会再次含恨离开辽东。
  袁崇焕对皇帝那个感激啊。他心里暗暗的发誓,自己一定要平定建酋,在辽东建功立业,不负皇帝的期望。
  后金使节方吉那、稳台什与明朝方面的代表傅有爵和田成谈了近一个月,结果双方分歧太大,后金要求明朝放弃黑山、西平、镇武、广宁等城池,双方以大凌河为界,至于明朝付给后金的岁赏,双方可以商量。
  明朝方面根本就不会同意后金的条件,明朝方面坚持后金归还原来明朝的人民和土地,至于岁赏,咱们到是可以好好的谈一谈。
  袁崇焕利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加紧修建城池,右屯-广宁-黑山防线经过辽东军民的艰苦抢修,终于初具规模。后金看到明朝方面竟然在双方谈判的时候还在抢修城池,后金方面不干了。
  皇太极连连致书袁崇焕,指责他没有和平的诚意,要求双方在谈判期间,明朝方面不要在修筑城池,否则后金就停止谈判,双方兵戎相见。方吉那、稳台什在与傅有爵和田成谈判的时候,态度也日趋强硬。
  袁崇焕也给皇太极回信,说明朝方面在自己的地盘上修城驻防,与后金方面没有任何关系。结果双方没谈妥,谈崩了。皇太极命令方吉那、稳台什停止与明朝的谈判,回到后金。方吉那、稳台什接到皇太极的命令之后,就向明朝方面提出了辞呈。
  傅有爵和田成向袁崇焕报告后,袁崇焕立即发布命令,要求前线的将领加紧修筑城池,并加强戒备,防止后金偷袭。袁崇焕发布完一系列的命令之后,他知道,皇太极终于处理完他的内部事务,他空出手来了。
  袁崇焕才的没有错,皇太极他空出手来了。镶蓝旗经过皇太极的整顿之后,皇太极差不多将整个镶蓝旗掌握到手中了。镶蓝旗中终于阿敏的那些个将领,被皇太极贬得贬,杀得杀,流放的流放,而那些空出来的位置,皇太极都安排了自己的将领。
  皇太极可以放心了,后金八旗当中,两黄旗、两白旗被自己牢牢的抓住,现在镶蓝旗也被自己抓住了,至于正蓝旗,莽古尔泰受伤再床,德克勒威望不足,自己有的是时间来慢慢收拾他,而两红旗,代善他是个聪明人。所以皇太极空出手来了。
  不过皇太极他并没有打算现在就对明朝动手。皇太极虽然处理完了镶蓝旗,但是还有不少的烦心事等着他来处理。因为明朝击退后金的进犯,加上明朝夺回了广宁,后金退守饶阳河一线,朝鲜对后金的态度就起了变化。
  皇太极在即位之初,就对朝鲜用兵,迫使朝鲜与后金签订“兄弟之盟”,后金为“兄”;朝鲜为“弟”,而且朝鲜每年为后金提供粮草。不过,朝鲜表面上屈服于后金,但是朝鲜在内心里一直不服后金。
  这一回朝鲜看到后金被明朝击败之后,朝鲜立马变脸了。朝鲜借口遭受天灾,收成不好,停止了对后金的粮草供应,而且朝鲜王派兵到鸭绿江沿岸,联营江边,作出一副坚决防守的样子。并且秘密的派出使节到明朝觐见明朝的皇帝。
  其实皇太极也知道,朝鲜一直不服后金,只是迫于后金的军事压力才不得已屈服于自己。这一回朝鲜看到自己兵败了,竟然和自己公然的对抗起来了,皇太极心里那个气啊。皇太极心里大骂朝鲜无耻,是卑鄙小人。
  皇太极很想提兵进攻朝鲜,但是他知道,现在不行。八旗军队经过劳师远征,非得经过长时间的休整才能作战。还有,就是皇太极现在提兵进攻朝鲜,但是辽东的那个袁崇焕可不是吃素的。
  他袁崇焕敢于在自己进攻明朝京畿地区的时刻,不顾明朝发布的擒王命令,提兵进攻广宁,迫使自己提早回兵,皇太极这个遗憾啊。所以皇太极心里十分忌惮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袁崇焕。
  皇太极实在是拿不准这个袁崇焕会不会趁自己出兵朝鲜的时候,会不会在给自己冷不丁的再来一闷棍。所以皇太极决定,等方吉那、稳台什回来后,就询问他们袁崇焕所率领的明军的虚实。
  皇太极之所以派出使节,一是为了争取时间,整顿镶蓝旗外加休整军队;而是就是为了探听袁崇焕所率领的明军实力到底如何。
  方吉那、稳台什风尘仆仆的赶回沈阳以后,就被皇太极紧急的招到皇太极在沈阳的建造的皇宫之中。皇太极见到方吉那、稳台什后,也顾不得什么了,他直奔主题,向方吉那、稳台什询问他们在明军中看到的一切。
  方吉那、稳台什一一回答了皇太极的问题,将他们在明军阵营之中的所见所闻都详细的向皇太极做了汇报。皇太极听完汇报之后,皇太极倒吸一口凉气。
  据方吉那、稳台什所说,明军装备了大量的红夷火炮,大概有好几百们,并且储备了大量的火yao、炮弹等物资;而明军还装备了一种新型火枪,这种火枪不用火绳引发,而是击发。另外就是那些明军士兵训练有素,将领熟知兵士,跟以往遇到的明军根本不同。
  皇太极十分的纳闷,根据皇太极从那些归顺明朝降臣了解到的消息,明军应该没有那么强的实力,明朝不是财政困难吗,哪来的钱铸造火炮啊。所以皇太极十分怀疑这是袁崇焕故弄玄虚。
  不过皇太极怀疑归怀疑,袁崇焕这个人让他不能小视,皇太极不是一般的忌惮袁崇焕,皇太极决定暂时的不与明朝和朝鲜开战,皇太极需要时间休整、训练军队。皇太极还要铸造火炮。
  与明朝的几次交手后,皇太极明白自己之所以不能战胜明军,是因为自己缺少当今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夷)大炮。皇太极相信,如果自己有了红衣(夷)大炮,那么自己会战胜袁崇焕,会夺取天下。
  皇太极虽然决定要铸造火炮,但是在后金铸造火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天命年间,努尔哈赤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过多的杀戮汉民,所以,现在皇太极想要铸造火炮,他竟然找不到熟练的工匠。
  火炮不是凭空出来的,没有熟练的工匠,皇太极也丝毫没有办法。皇太极实在是没有办法,所以皇太极整天的唉声叹气。皇太极要是一个普通人,他成天挂着脸到也没什么,但是皇太极他是谁啊,他是后金的大汗,他掌握着众人的生死,他不高兴,谁都别想有安生日子过。
  后宫和朝臣看到皇太极整天的板着脸,一个个都十分的纳闷,心说大汗这是怎么了,阿敏已经被圈了,镶蓝旗也被他抓到手了;莽古尔泰受重伤,一天只能半死不活的躺在床上,也成了一只死老虎,正蓝旗失去了主心骨,对皇太极也造不成什么威胁了;而代善这个大贝勒早就被皇太极降服了,所以皇太极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后金大汗,他还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