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4      字数:5115
  对于东林一系的人马来说,他们当然想要推举自己人来充实内阁,以扩大东林的政治影响。所以东林魁首钱谦益在这些天接连召集东林骨干开会,以求对会推的人选问题达成共识,东林决定将孙慎行、何儒宠等东林干将推上内阁,与在内阁当中的钱谦益相互呼应。
  而想那些反东林势力也在积极的运作,这些人在经过商量后,一致决定这回无论如何一定要将温体仁、周延儒和来宗道等人推到内阁的位置上。
  本来来宗道和东林没有什么怨仇,不过在崇祯二年追究阉党罪行的时候,因为来宗道在阉党当政时期和他们有一些瓜葛,就被东林人抓住不放,要求朝廷惩处来宗道。不过出于稳定政局的考虑,崇祯皇帝和一些内阁官员就没有同意东林要扩大打击的想法。
  不过东林的这种做法却激怒大量的在天启年间任职的官员。这些人不可能眼看着东林独占内阁,他们抱成一团,决心与东林斗上一斗。东林和反东林两派人马就在这次会推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会推刚一开始,两派人马就杠上了。东林一系的官员推出了自己的人选,反东林的一派人马也立即推出了自己的人选。两派人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总的来说,就两方人选来说,反东林一方zhan有一定的优势。
  温体仁、周延儒和来宗道等人是朝中老臣,资历深,就温体仁、周延儒两人来说,一个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一个是万历四十一年状元,而且两人即使在阉党当政期间也没有和阉党勾结乱政,身世清白,但是东林出于门户之见,在崇祯时期第一次会推阁臣的时候,把这两个人得罪了,确实不明智。
  在有一点,在政治手腕上,东林人实在不是温体仁、周延儒和来宗道等人的对手。温体仁、周延儒那是什么人啊,弄潮的老手了,堪称政坛不倒翁,他们两那是什么人啊,即使就是在阉党当政时期,他俩在部谄媚阉党的情况下也屹立在朝堂之上,没有倒下,这可是难得可贵的。
  反观东林人,在朝堂上根本不是温体仁、周延儒和来宗道等人的对手。在他们的第一次交锋之中,东林就完败在温体仁、周延儒的手下,这一回东林怎么会是他俩的对手啊,再加上温体仁、周延儒还有那么多的政坛老手为后援,东林前途堪忧啊。
  果不其然,东林和反东林刚一交上手,东林利马落入下风。东林攻击对手的手段还是老一套,攻击对手为阉党余孽;因为温体仁、周延儒安身立命还算清廉,所以东林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证据来攻击他俩。
  反观温体仁、周延儒等人,攻击东林的花样是呈出不穷,什么结党营私,什么妄议朝政,等等,可真是字字见血,句句诛心啊。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看着底下的朝臣,那些东林人一个个面红耳赤,在一边无力的辩解;而温体仁、周延儒等人,则在一边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攻击东林。
  崇祯皇帝又看看内阁,说实在的内阁官员是比较倾向于东林,但是大部分的内阁官员出于对朝廷的考虑,也是不太喜欢东林的门户之间。但是内阁也不可能在让这两派人马在怎么斗下去,在怎么斗下去的话,朝廷非得分裂不可。
  于是内阁首辅韩犷出面干预,说:朝廷对于阉党已经有定案了,大家就不要在谈这件事了;还有,大家同朝为臣,要精诚团结。
  虽然说内阁首辅已经出面调停,但是东林还有些不依不饶的意味,而反观温体仁、周延儒等人,在韩犷出面调解以后,就很有风度的停止对东林的攻击。
  崇祯看到这种情况,本来就部怎么喜欢东林,现在就更不喜东林了,甚至还有些厌恶的感觉。内阁站俄位置毕竟距离皇帝近一些,在加上他们都是老臣,察言观色的本领是谁都不差的,他们看到皇上有些不喜,就感觉皇上似乎对东林不满了。
  会推在吵吵嚷嚷当中进行,内阁成员还是要出来,不过过程颇为艰难。最后在皇上的干预之下,新的内阁成员终于产生了,温体仁、周延儒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内阁,同时孙慎行也在钱谦益等人的极力争取之下,进入内阁。
  崇祯三年四月的这次内阁会推结束了。温体仁、周延儒虽然在这次交锋当中力压东林一筹,东林这次虽然败于温体仁、周延儒一派人马,但是在内阁当中东林的势力还是zhan有一定的优势。
  不过韩犷、刘鸿训等内阁大臣和朝中的东林以及亲东林的大臣还是重这次会推当中皇上的态度,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尤其是崇祯皇帝在会推当中,明显的偏向于温体仁、周延儒,以及皇帝对程朱理学的态度,使得钱谦益等人更加的忧心。
  于是乎,那些讲筵管在讲筵当中,更加倾心的为皇帝讲解那些儒家经典。而崇祯皇帝还是像往常一样,耐心的倾听那些讲筵官在那里滔滔不绝的唠叨。
  朝廷里风波不断,边关也不平静。袁崇焕在晾了后金使团几天之后,开始与方吉那、稳台什等人进行了接触,当然,袁崇焕是不可能亲自与他们谈判的,具体和他们谈的是傅有爵和田成。
  双方接触的第一天,方吉那、稳台什首先向傅有爵和田成递交了皇太极给袁崇焕和崇祯皇帝的亲笔信。随后将皇太极给的礼物移交给傅有爵和田成。
  明朝方面也稍微的准备些礼物,比如茶叶、丝绸和布匹。在双方互赠礼物之后,展开了正式商谈。后金方面要求明朝方面正式承认后金的地位,然后双方以大凌河为界,明方每年给后金银十万两,金八千两,丝绸、布匹若干。后金每年给明参一万近,东珠、狐皮等后金特产若干。
  当后金把条件提出以后,傅有爵和田成表示这个条件难以接受。明朝方面提出后金归还明朝土地以及掠夺的子民。这是先决条件,只要后金答应这个条件,至于什么金银等等都好说。
  明朝方面提出的这个条件,方吉那、稳台什肯定不会答应。于是双方开始扯皮,扯来车去,谈到午后,双方休会。第一天双方因为分歧过大,没有谈成任何结果。
  傅有爵和田成在会谈结束以后,就去见袁崇焕,将第一天的成果向袁崇焕作了汇报,并将皇太极的亲笔书信交给了袁崇焕。
  袁崇焕首先拆开皇太极给他的亲笔信,仔细的看过之后,袁崇焕就将信连同皇太极给崇祯皇帝的信放在一起,收了起来。
  在朝廷中,虽然新的内阁大臣已经进入内阁办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朝堂上已经没有了争斗。自从温体仁、周延儒,明显和钱谦益与孙慎行两人不对付。这些事韩犷等人看在眼里,都感觉钱谦益等人干的有些过了,他们心说,你们老惹温体仁他们干什么。
  朝廷里面会推的风波总算是过去了,不过紧接着关于袁崇焕私自和后金使者接触,意图不轨的奏章和两广总督杨贺关于请求罢海贸疏,这两份奏疏顿时在刚刚平复的朝廷又引起了一场的大风波。
  弹劾袁崇焕的奏章是都察院的几个御史,他们在袁崇焕刚刚接触后金的时候,就上疏弹劾。不过上回被皇上压了下去。这一回,他们得到准确的线报,说这回袁崇焕不仅接待了后金的使团,还收受后金贿赂,并企图与后金罢兵和谈,意图不轨。
  都察院的这几个于是得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马上上疏朝廷,弹劾袁崇焕,要求将袁崇焕撤职查办,押解回京治罪。
  内阁接到这份奏章,无论是谁都感觉很难办,毕竟皇上此前已经有过旨意,前线一切事务由袁崇焕负责。这一回怎么有弄出要蛾子了。
  烦心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两广总督杨贺又上疏,说自从和外夷通商以来,广州等地方,商民和外夷纠纷接连不断,治安也日益败坏,乡民风气也日渐受到外夷影响,于是臣请立即罢请海贸。
  这两份奏疏让内阁很是难办,袁崇焕的作为,明显是皇上默许的,再说,一些重臣,比如在辽东任过职的孙承宗,还有钱龙锡等内阁官员也是比较支持袁崇焕的政策的。
  但是大部分官员他就是反对与后金进行任何方式的接触,即使他们明白,这样做可以为前线将领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加固防线,但是他们还是反对,而且是坚决的反对。朝臣上舆论纷纷,内阁是左右为难。
  相比弹劾袁崇焕的奏章,杨贺的奏章在朝廷中引起的震动就相对的比较小了。在明朝,尤其是中后期,在南方沿海有很浓厚的对外开放气息。所以杨贺的奏章并没有引发多大的共鸣。
  不过杨贺的奏章却得到著名理学大家刘宗周的重视。刘宗周认为,朝廷一切的行事的基准都应该是祖宗定下来的那些礼法,不能逾越一步。不过眼下朝廷已经偏离了轨道,所以刘宗周决定联络一些人,是朝廷重回正轨。
  这两件事交织在一起,在朝廷当中引发了极其强烈的地震。很多朝臣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纷纷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
  内阁大臣们忙得焦头烂额。各大臣,各地的奏章有如雪花般的涌来。面对朝廷的强大舆论,内阁吃不消了,而恰巧此时,内廷说皇上身体不适,所以这段时间就不在接见朝臣。于是这一大堆的事情就只有内阁来处理。
  在内阁的主持下,朝臣们开了无数次的会议,不过由于分歧过大,所以内阁没能安抚好朝臣。而此时,在正在广宁主持和后金谈判的袁崇焕也听到了消息,袁崇焕当即写奏章辩白,在奏章里,袁崇焕说自己只是缓兵之计,为了修建坚固的防线,不得已才为之。
  但是袁崇焕的奏章并没有起到辩白的作用,朝臣们还是群起而攻之。有的朝臣还列举袁崇焕在天启末年私自和后金议和的事情,说袁崇焕早就图谋不轨,其心可诛。
  朝臣们还对是不是恢复海禁起了很大的纷争。刘宗周等理学大家极力的要求朝廷恢复海禁,驱逐夷人。不过刘宗周的提议招到了部分朝臣的反对。
  温体仁、周延儒等一派人马在大多数朝臣弹劾袁崇焕的时候,并没有跟风,他们一派人马难得的保持沉默。
  说实在的,温体仁、周延儒等人还比较能理解袁崇焕用意的,不过这不是他们部参与弹劾袁崇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崇祯皇帝的态度。
  温体仁、周延儒等人很会揣摩圣意,从崇祯皇帝上回给袁崇焕的圣旨,他们明白崇祯皇帝是信任袁崇焕的,而且据他们看来,这种信任此时并没有丝毫的衰减,于是为了迎合圣意,又不愿过多的得罪朝臣,他们就只得保持沉默了。
  对于是不是再次的进行海禁,温体仁、周延儒等人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海禁。而暗地里支持温体仁、周延儒等人的,不仅有户部尚书毕自严,还有内阁里头的大部分人。
  温体仁、周延儒等人相继上疏说海贸断不可废,现在朝政财政困难,西北干旱,并且还时常发生民变,各地民困已久,收不上多少的赋税,在加上辽东战局,如果在把海禁开了,朝廷财政非破产不可。
  户部尚书毕自严虽然和温体仁、周延儒等人的政见不同,但是此时他也顾不得什么政见不政见的了,也不管刘宗周你是不是理学大师,他立场分明的支持温体仁、周延儒等人,力陈海贸不可废。
  而韩犷、刘鸿训等老资格的内阁大臣也是很隐晦的表达出支持温体仁、周延儒等,他们说眼下朝廷财政困难,再说,只要严加管理,就可以。不必怎么的草木皆兵的。
  作为政敌的钱谦益等东林干将,此刻也没有跳出来,帮着刘宗周等那些所谓的理学大家,来指责温体仁、周延儒等人,说朝廷非得进行海禁不可,否则就是违背祖训。
  钱谦益他也是一个理学大家,按照道理来说,他们应该是一个阵营的。可是不管刘宗周一行人和温体仁、周延儒等人斗的多么激烈,钱谦益就在一旁在那里装聋作哑,不支声。
  虽然刘宗周是理学大家,他有很大的号召力,不过在反对海贸这件事事情上,他们还真不是温体仁、周延儒等人的对手,而且不少人也买他这个理学大家的面子,这让刘宗周很是郁闷。
  最后刘宗周只能连连的向钱谦益打眼色,希望同是理学大家的钱谦益能站出来,帮他一把,通过海禁这个议案。可是钱谦益就是不上道,他装作看不见刘宗周的眼色,就在一旁低头沉思。
  孙慎行看到刘宗周等人被温体仁、周延儒等人驳斥的体无完肤,他看不下去。作为政敌,孙慎行本想早站出来帮着刘宗周,到那时他看到作为东林魁首的钱谦益在沉默,所以他也就没吭声。孙慎行还在那里想,这个钱大人怎么就不出来说句话啊。
  钱谦益不是不想站出来帮着刘宗周,作为政敌,再加上他和刘宗周的交情,如果可能,他当然会站出来,大意凌然的站出来,用道义来力驳温体仁、周延儒等人,然后和刘宗周等人联名上疏皇上,力求海禁。
  但是,钱谦益出身于江南大户,家财丰厚,他家族的主要生意之一就是海外贸易。如果他在站出来说,必须要要进行海禁,那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吗,为了那些所谓的祖训而断了自己的财路,怎么傻的事情他能干出来吗?
  所以钱谦益只能保持沉默。和钱谦益一样,大部分东林人出身江南,而且他们和一些商会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也是选择集体沉默。
  最后,被温体仁、周延儒等人批驳的实在是没有没有什么说辞了,刘宗周只得说:即使施行海贸有千般好处,但是违背了祖训,也断不可为。
  朝廷上舆论汹汹,面对着这种情况,内阁无可奈何,而朝廷的舆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朝廷的日常运转。内阁看到这种情况,内阁首辅韩犷只得找到大内总管王承恩,说内阁无论如何也要见皇上一面。
  王承恩为难的说道:最近皇上身体不适,太医说皇上需要静养,所以您看…
  作为首辅的韩犷,他也从太医院那里得到了一些消息,不过现在事情实在是棘手,所以韩犷是好硬着头皮要求觐见皇上。
  最后王承恩只好对韩犷说,他去通报,让韩犷在外面守着,一有消息他就第一时间过来。韩犷就在平台那里等待着王承恩,等了大约一个时辰之后,王承恩从内宫中出来了。
  王承恩对韩犷一施礼,说道:韩阁老,皇上一会儿在文华殿召见内阁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