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4 字数:5145
既然皇帝已经批准,那内阁就誊写圣旨,然后由司礼监盖上玉玺,最后崇祯皇帝命令行人司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两份圣旨送到辽东。
袁崇焕在广宁接到圣旨以后,立即将圣旨的内容传谕三军,三军看到皇上、朝廷如此的厚待关宁军,一个个都热血沸腾,齐呼皇上万岁、皇上英明。
不过袁崇焕在接到圣旨之后,没有觉得欣喜,而是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袁崇焕心里明白,这一仗打的纯粹是侥幸,而且丝毫没有损伤后金的元气,辽东的情况还是很棘手。
别看现在明军将广宁夺了回来,而且还前线推进到了东沙河一线,但是明军能不能守住战线,袁崇焕心里可是直打鼓啊。袁崇焕十分熟悉后金兵马的犀利,如果后金现在集结主力来攻的话,袁崇焕只能选择放弃东沙河和黑山要塞,如果情况更加糟糕的话,他也会决定放弃广宁,将军队撤回到右屯。
不过现在还没有到那种地步,对于后金状况有些了解的袁崇焕也知道后金内部的权利斗争,所以袁崇焕和众多的将领以及幕僚一商议,他们也感觉后金近期不会出兵,他们也觉得在一年之内,后金大概不会出兵。
袁崇焕知道,只要能给他一年的时间,他就有把握修筑一条坚固的防线,现在既然朝廷拨付了足够的款项,那把握就更大了,于是袁崇焕加紧征集民夫,采购物资,在右屯到东沙河之间筑城。
广宁、西平、镇武、黑山等诸城虽然被后金焚毁,不过基础尚在,只需要修缮即可,至于有没有足够的民夫前来修城,这个不怎么需要袁崇焕担心。辽东经过这几年的修养生息,人口逐渐增加,已经出现地稀人稠的状况,再说,朝廷又迁移了三万多流民前来辽东,所以这不是问题。
在崇祯三年三月二十日,袁崇焕组织辽东民众开始重新修筑广宁、西平、镇武、黑山等城池。因为广宁原先就是辽东巡抚的驻地,所以袁崇焕就将他的督师府迁移到了新收复的广宁城里面。
明军收复广宁,就极大的改善了明朝在辽东的态势。广宁在则辽西全,明军的兵锋既可以指向沈阳,也可以指向辽阳,平定后金的叛乱的希望大增。
不过袁崇焕也是十分的明白,既然明军既可以打沈阳,又可以打辽阳;后金未尝不可即重沈阳打广宁,又可以从辽阳打广宁。为了保障广宁的安全,袁崇焕不得不派出大量的斥候来监视后金的动向。
还有一件事令袁崇焕十分的不满,那就是东江镇的毛文龙。自从毛文龙退守东江以来,势力日渐庞大,而且还不受节制,只知向朝廷要粮要饷。不过鉴于东江的特殊位置,所以不管是熊廷弼、王化贞,还是孙承宗,都不怎么管。
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全权管理关外军事民政,再说东江岛位置重要,所以袁崇焕要五年复辽,那就不能不管啊,不过袁崇焕到现在也没有出手。因为袁崇焕的事情太多,还没有那个精力来收拾毛文龙。
于是袁崇焕暗下决心,等到将广宁-黑山一线的战线巩固完毕,就腾出手收拾毛文龙,到时候如果这个毛文龙知趣,服从调遣,那就留;如还如往常那样飞扬跋扈,不听从朝廷调遣,那就杀其帅,夺其兵。
明朝方面在辽东风风火火的筑城设防,后金因为几次被明军击败,只得退守东沙河-饶阳河地区,与明军对峙。
阿敏被关宁军击败以后,只得回到沈阳听候皇太极发落。皇太极接到阿敏的败报之后,大发雷霆。等阿敏回到沈阳之后,皇太极立即软禁阿敏,并召集后金各王公大臣,贝子贝勒,满将汉臣来定阿敏的罪。
崇祯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后金沈阳崇政殿,后金全体的高级官员,包括阿敏在内,都在崇政殿里。皇太极脸色铁青的坐着,他身旁的代善脸色也是很不好。
本来应该是四大贝勒轮流执政,不过此时莽古尔泰受伤,奄奄一息的在床上躺着,阿敏兵败,在这次朝会上要定他的罪,所以在下边呆着呢,所以在上位只坐着皇太极和代善。
朝会一开始先算旧账,济尔哈朗和索尼将重镇广宁丢了,所以先议他俩的罪过。不过索尼是太祖旧臣,再说功劳很大,而济尔哈朗平时就是一老好人,再说丢失广宁这件事也不能全怪他俩,皇太极本身就有很大的责任。于是济尔哈朗和索尼很轻松的就过关了。
皇太极只是象征的惩罚了济尔哈朗和索尼,等到议阿敏罪的时候,两黄旗大臣在皇太极的授意之下,对阿敏的“错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阿敏所在的镶蓝旗大臣不服,和两黄旗大臣激烈的争辩。
这个时候在崇政殿里面的大臣都清楚了,皇太极这是要收拾阿敏啊。因为正蓝旗也是和两黄旗有矛盾,所以一些正蓝旗大臣帮着镶蓝旗,为阿敏脱罪。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濂是皇太极一派的人,所以两红旗就倾向于皇太极。这样,阿敏是在劫难逃。
此刻阿敏也是知道自己这回是要栽在皇太极的手里了。不过阿敏很是不甘心,想当初皇太极是怎么登上汗位的。是他们四大贝勒合谋,篡改了努尔哈赤的遗诏,然后在将大妃阿巴亥给逼死。要不然这个汗位应该是多尔衮的。
阿敏不服,所以阿敏就在崇政殿里和皇太极进行了激辩。阿敏说:当初我们就反对你皇太极绕道蒙古去进攻明朝,可是你不听,一意孤行。从蒙古地区进犯明朝,后金没有掠夺到足够的物资,并且损失惨重。
我镶蓝旗从蒙古撤回以后,没有经过休整,就被你派到前线和袁崇焕的大军作战。镶蓝旗久战之师,疲惫不堪,怎么战胜以逸待劳的明军?
然后阿敏接着开始职责皇太极竟然开始重用汉臣,你皇太极怎么做不是违背父汗努尔哈赤对带汉人的政策吗?
阿敏说的话很是不中听。皇太极看到阿敏这样的桀骜不逊,并且竟然公然的指责汗王,皇太极气的浑身发抖。皇太极摆出汗王的威严,大声的斥责阿敏目无汗王,然后钦定阿敏兵败、犯上等大罪。
皇太极本来想杀掉阿敏,不过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所以皇太极仿效太祖,将阿敏幽禁起来,这样,声名显赫的二贝勒阿敏就无奈的退出了后金的权利核心,皇太极向南面独坐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皇太极虽然借故幽禁了阿敏,搬到了他南面独坐的一块大石头,但是皇太极还是面临比较棘手的情况。
阿敏被幽禁了,但是忠于阿敏的镶蓝旗将领还在,他们还控制着镶蓝旗的兵士。现在的镶蓝旗对于皇太极来说,不抵于是一颗定时炸弹。皇太极是不会允许镶蓝旗这个不稳定的因素存在的,他要改组镶蓝旗。
不仅镶蓝旗让皇太极担心,正蓝旗也不能让皇太极放心。莽古尔泰虽然还在床上不死不活的“哼哼”着,可是莽古尔泰这竿大旗还在,而现在正蓝旗的领军任务德克勒是莽古尔泰的心腹,而德克勒也不是个傻子,他心里明白,皇太极既然能对镶蓝旗动手,为何不能向正蓝旗动手?
所以现在面对俩蓝旗不稳的局面,皇太极无心南征,他要安定内部,“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皇太极还是明白的。
不过皇太极对袁崇焕率领的明军实力不了解,他心里没有底。再说,后金主力劳师远征,已经疲惫不堪。皇太极需要时间来休整,需要时间来安抚、整顿正蓝旗与镶蓝旗,所以皇太极决定与明军和谈。
皇太极首先派人和明军进行接触,向明军表达出和谈的意向。正在广宁督休城池的袁崇焕接到前线游骑关于后金要和谈的消息后,袁崇焕也感到这是一个争取时间的机会。
相比皇太极来说,袁崇焕更加需要时间。别看现在现在明军一鼓作气收复广宁,将前线推进到东沙河一线。可是袁崇焕明白,明军此刻在没有足够火器以及坚城的情况下,实在很难守住战线。
明军急切的需要时间来修筑城池,布置火器。所以袁崇焕在接到皇太极要求和谈的消息后,在袁崇焕的内心里,十分的愿意于皇太极利用和谈来争取时间。但是袁崇焕也明白,朝廷是不会同意。
袁崇焕手里拿着皇太极给他的书信,心里十分的矛盾。袁崇焕犹豫了好一会儿,决定上疏朝廷,向朝廷申明自己的想法,同时,袁崇焕有利用自己有专折密奏的权利。向崇祯皇帝奏报此事。
袁崇焕的奏折在朝廷里面引起轩然大波。袁崇焕在奏章里写明,于后金和谈的目的是争取时间,用来修筑城池,建造防线。
不过不管袁崇焕怎么申明,朝廷里面的大部分大臣都极力反对袁崇焕的主张,甚至有些大臣还弹劾袁崇焕,说他勾结后金,意图不轨;有的说袁崇焕失去了进取之心,暮气沉沉等等。
此事内阁也很难办,在辽东任过职的孙承宗在心里是支持袁崇焕的,钱龙锡也倾向于袁崇焕的意见;不过钱谦益明显持反对意见,韩犷、李标、王祚远等人态度不明。
而此刻朝廷的情况是,内阁会推在即,各派人马都在极力的争取自己人入阁,于是乎,袁崇焕在无意当中,卷入了朝廷的党派之争。
由于袁崇焕偏向东林,所以温体仁、周延儒、山东道御史史范等人死命的弹劾袁崇焕,并且要求朝廷将袁崇焕下狱;而一些所谓的理学家也反对和谈,他们说:不用说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可成,成必不可久已,即使款矣、成矣、久矣,目前宁远、锦州、遵化、宣府、大同以及新收复的广宁、黑山等地的之兵,何处可撤?
这些理学家的意思是似乎由于不好安置因和平而裁撤的军卒,就不应该和平。这可真是高明的思维逻辑啊!
不过,也有为袁崇焕申辩的,比如余大成、钱家修、罗万爵毛羽键等人纷纷上疏,为袁崇焕辩解,说袁崇焕只是提出一些边疆方略,再说现在袁崇焕还没有和后金议和,不应该加罪袁崇焕。
就在朝廷吵嚷纷纷的时候,崇祯皇帝正在整顿皇商。崇祯皇帝十分的缺钱,而这个皇商系统十分的腐败,根本就带不来什么利润。所以崇祯皇帝决意整顿、重组皇商系统。崇祯皇帝在整理期间还真在皇商里头找着一个能干的。
周崇明原先只是皇商系统里面的一个普通掌柜的,不过这个人很有才华,崇祯发现这个人才以后,就提拔他主持皇商系统。皇商系统在周崇明的整顿之下,成为了崇祯皇帝赚钱的主要途径。
周崇明代表华润商行与五大商会谈判,谈判的结果十分令崇祯皇帝开心。周崇明与五大商行达成协议,由华润商行提供玻璃制品,五大商行负责销售,每卖出一块玻璃制品的利润五大商行与华润商行三七开。
崇祯皇帝看到这个周崇明怎么能干,就将商行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周崇明,并且拿出一座皇庄拨给了华润商行。而崇祯皇帝也不担心别人会偷学到制作玻璃的秘密,因为玻璃作坊在崇祯皇帝的一座皇庄里,里面的工人不是被裁撤的太监,就是一些重刑犯,而看守皇庄的都是三厂的得力番子。
崇祯皇帝解决完代理问题后,就接到了袁崇焕的密报。崇祯皇帝还是认可袁崇焕的方法的,不过朝廷的大部分大臣们反对与后金任何形式的和谈,这让崇祯皇帝很苦恼。所以崇祯皇帝没有立即的表态,冷眼旁观朝臣们的态度。
果然不出崇祯皇帝的预料,袁崇焕的发往内阁的奏折果然在朝廷引发极大的议论,而大部分的朝臣持否定的态度。当崇祯皇帝看到一些人竟然利用袁崇焕的奏折而大肆兴风作浪的时候,崇祯皇帝出来干预了。
崇祯皇帝在接到奏章的三天以后,在例行的朝会上,表了态,崇祯皇帝的意思是,袁崇焕身在前线,那他对前线的情况比我们都了解,我们身在庙堂之上,对前线的情况不熟悉,就不要对前线的将领指手画脚了。
崇祯皇帝的态度很明显,就是谅解、支持袁崇焕。朝臣们看到皇上如此的态度,有些大臣就对皇上开始劝谏,说坚决不能与后金议和,也就是后金“款”。
这些大臣认为坚决不能与后金“款”,而是应该大加讨伐以示天朝威严,并且拿出宋朝于金议和,反而被金灭掉的史实,劝说皇上坚决不能与后金“款”,不然大明皇朝有灭亡的危险,顺带着还把袁崇焕比作石敬瑭、秦桧一流。
崇祯皇帝在心里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心说这纯粹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既然以前朝廷能和蒙古和谈,怎么就不能与后金和谈啊。再说了,无论是明朝方面还是后金方面,都没有诚意进行和谈,这只不过是争取时间的一种方法而已。
崇祯皇帝没有理会那些所谓的理学家,但是崇祯皇帝却对温体仁、周延儒一派的人马打压了一番,以表示对他们的不满,崇祯皇帝以贪污的罪名将山东道御史史范下锦衣卫大狱。温体仁、周延儒等人看到皇上将山东道御史史范下狱以后,他们顿时明白了,皇上这是对他们不满了,于是温体仁、周延儒等人开始装聋作哑,不再对袁崇焕进行攻击了。
在一些朝臣的反对之下,一份给袁崇焕的圣旨经过行人司发往辽东。在这份圣旨里,崇祯皇帝既没有反对与后金和谈,也没有赞成与后金和谈的意思,只是说明袁崇焕你既然是蓟辽督师,朝廷又给你专断之权,你自己决定辽东前线的事宜,朝廷不多做干涉。
皇太极在得到袁崇焕对和谈的比较积极的态度以后,就亲笔写了两封书信,一封给袁崇焕,一封给大明崇祯皇帝。并派出和袁崇焕打过交道的方吉那、稳台什等七人,携带参、貂、玄狐皮等礼物。
后金巡逻的兵士将方吉那、稳台什等一行人护送到离东沙河四十里一处地方,在那里,数十骑的明军骑兵已经在那里等候方吉那、稳台什等一行人了。后金骑兵看到明军骑兵以后,就将护卫任务转交给了明军骑兵。期间双方没有任何敌对态度。
方吉那、稳台什等一行人在明军的护送下,首先抵达黑山城,在黑山城休息一晚之后,后金使团一行继续向广宁前进。
方吉那、稳台什等一行人到达广宁之后,袁崇焕首先设宴款待方吉那、稳台什等人,宾主在饭桌上应该说是相谈甚欢,吃完饭后,袁崇焕就安排后金使团到驿馆休息,袁崇焕并没有急于和后金开始谈判。
就在袁崇焕接待后金使团的时候,朝廷新一轮的会推拉开了序幕。崇祯三年四月十五日,朝廷大员齐聚皇极殿,各方开始角逐内阁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