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3      字数:5226
  军官打开城门后,立即叫人验看了那个驿卒的令牌,无误后,方才让开道路,让驿卒进城。驿卒先到兵部,将公文呈报给兵部值班人员。恰巧,今天正是余大成值班。他看到公文后,立即叫人通知兵部尚书钱谦益。说边关出大事了。
  而余大成则吩咐备轿,到内阁去报信了。从兵部到紫禁城的道路上,余大成不断的催促轿夫快行,这可把轿夫给累惨了。因为历来的规矩是京城在入夜后是要宵禁的,尤其是北京内城,入夜后,兵丁在街道各处巡逻,只要看到有人在宵禁时还出来乱晃,那就毫不客气的将其抓到监狱里关上一段时间。
  余大成一路行来,被拦住盘问不下十余次,虽说他十分的着急,但是这规矩他还是必须遵守的,只能停下来跟巡逻的兵士说有紧急军情,这些兵士也没有难为他。
  到了宫城,又跟守门的将领一通解释,这才进入宫门,他快步的跑到内阁的值房,看到刘鸿训、钱龙锡,说道:阁老,大事不好,居方哲的情报,皇太极率领大军绕道蒙古,从蓟镇打来了。
  刘鸿训、钱龙锡一听,脑袋“轰”的一声。暗叫不妙啊。他们不敢怠慢,立即叫一个服侍太监,让他立即请今天的值班大太监王应朝来,又吩咐另一个小太监,叫他通知各位内阁大臣速来内阁。
  王应朝是今晚的值班大太监,作为信王府出来的老人,他也很受明轩的信任,他正在乾清宫服侍明轩,不过此刻他正在乾清宫的外间呆着,说实在的,人家皇上和皇后,两个皇贵妃,一个贵妃在那里吃夜宵外加谈情说爱,他一个服侍太监在里头不是碍眼吗。
  他听到内阁大臣刘鸿训、钱龙锡请他到内阁一趟心里面就开始合计了,这内阁大臣请我干什么?现在太监的权势可不如往日了,这些大佬也不可能有求于我啊。算了,怎么也是内阁大臣,这个面子是要给的。
  就这样,王应朝一步三晃的慢慢的向内阁值房走去,前边有两个小太监提着灯笼开路,后面几十个太监跟着,很有气派在宫里穿梭。
  北京城里,宫中出来的信使飞奔在大街上,这多亏是在晚上,要不说不准会造成平民的伤亡。
  内阁大臣的府邸门口,这些信使使劲的凿门,这些内阁大员的家丁都要睡觉了,猛的听到砸门声,骂骂咧咧的的前来开门,一看是宫里的人,这些家丁把刚要骂出口的话又吞到了肚子里。这些宫里的信使也不废话,叫他们立刻通报,说边关大事,请内阁诸位大臣立刻到内阁值房,说罢就去通知下一家去了。
  这些家丁也不敢怠慢,慌忙的去通知了老爷。这些内阁大佬听说边关大事,也赶忙的收拾一下,急匆匆的往宫里赶。
  王应朝刚到内阁值房,刘鸿训、钱龙锡就迎了出来。王应朝看到刘鸿训、钱龙锡这么礼遇他,稍微有些吃惊。说道:阁老,这怎么使得啊?
  刘鸿训、钱龙锡心说:当然是有求于你了,要不我们会搭理你一个太监?但是这种话怎么从这两个内阁大学士的口中说出来,所以他们选择打哈哈。
  等到了内堂,刘鸿训、钱龙锡拿出那份公文,递给王应朝,说道:王公公。您看这份公文。
  王应朝说道:刘阁老、钱阁老,您知道,皇上不允许我们干政的。说着手轻轻的一摆。
  刘鸿训、钱龙锡无奈,刘鸿训说道:王公公,我们也知道皇上的规矩,无奈,事关重大,要不我们也不会请您到这来了。这份公文写道,皇太极大军以喀嘛沁哈桑部骑兵为先导,意图进攻蓟镇,威胁京畿。
  王应朝刚要拿起茶碗喝茶,听到这句话后,猛的站起身来,茶碗也被他丢到地上,一声脆响,摔碎了。王应朝不可置信的看着刘鸿训、钱龙锡,而刘鸿训、钱龙锡也苦笑着看着王应朝。
  半响,王应朝才说:刘大人、钱大人,这公文咱家怎么递到皇上那啊?皇上好不容易得分清闲,今儿,就现在,在乾清宫,还和后宫的皇后,皇贵妃,贵妃一起兴高采烈的用膳,还说这回和蒙古交好,可以为朝廷多争取些时间休养生息,还夸奖大臣们都尽心尽责。啊现在皇太极竟然从蒙古打过来了,你让咱家现在怎么和皇上说!!
  刘鸿训、钱龙锡非常的难堪,是啊,前些日子还兴高采烈的祝贺,皇上又纳娶了蒙古妃子,今儿就传出皇太极借道蒙古犯边,这不抵御狠狠的煽了朝廷一耳光啊。
  就在这时,其余的内阁大臣赶到了内阁值房,他们看到王应朝气急败坏的样子和刘鸿训、钱龙锡一脸的无奈,感觉到事态重大。老成持重的韩犷问道:刘大人、钱大人、王公公,到底边关出了什么事情,难道是蒙古绕边,或者只皇太极进攻辽西了?
  刘鸿训说道:韩大人,皇太极借道蒙古打过来了,前锋不日将抵达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等处。
  韩犷等人刚要坐下,听到这个消息,都快要跳起来了。开什么国际玩笑,皇太极从蒙古打过来了?!
  成基命赶紧问道:什么时候的事情,皇太极距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等处还有多远?
  钱龙锡将公文递到钱谦益的手里说道:刚刚得到的消息,皇太极军队刚进入草原,就被喀嘛沁方哲部侦知,他派人快马通知了各处守将,并紧急集结军队,同时联络蒙古各部,准备配合我军作战。
  李标说:这下子糟了,钱谦益,蓟镇能不能挡住皇太极?
  钱谦益心说:你问我,我他妈的问谁去?但是这话不怎么明说啊。他无奈的摇了摇头。
  众人不知道钱谦益摇头是什么意思?是挡不住还是不知道。
  韩犷无奈说道:我看,我们还是将消息告诉圣上吧。
  说完,他看了看王应朝。
  王应朝想了一想,觉得就这么禀报皇上那肯定是自找不痛快。看在他们为皇上,为朝廷办了那么多事的面子,咱家就帮他们一把吧。
  王应朝字斟酌句的说道:韩阁老,依咱家看来,内阁还是商量一个解决的办法后,再和咱家一起去见皇上的好。皇上才过几天的安生日子啊。
  韩犷、钱谦益等人都是官场老油条了,听到王应朝的这番话,知道王应朝有心帮忙,都十分的感激这个通情达理的太监。
  王应朝又说道:各位阁老,你们赶紧商议对策,皇上那里离不开人。
  说完,拿起那份公文就要走,他刚走到门口,回过头来又补充道:韩阁老,咱家就给你们一盏茶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过后,咱家必须把这份公文交给皇上,韩阁老,到时候你们要是拿不出一个对策,咱家也帮不了你们了。
  说完,王应朝头也不回的就走了。
  韩犷看到事情有转圜的希望,异常的高兴。如果王应朝第一时间就把公文送到圣上那去,那这届内阁就完了。这些人的命运就不好说了。
  韩犷对钱谦益说道:孙大人,你主持兵部工作,而且蓟镇总兵又是你举荐的。孙大人,说实话,蓟镇能不能挡住皇太极?
  韩犷问完,钱龙锡、成基命、刘鸿训等人就直盯盯的看着钱谦益。钱谦益艰难的咽下了一口吐沫,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韩大人,各位大人,蓟镇总兵洪承畴跟随在下多年,又和建酋多次交锋。相信洪承畴总兵不会轻易的让建酋突破防线。不过蓟镇兵力稍显薄弱,战力不足,最多只能防守城池,如果野战的话,胜算不多啊。
  成基命也说道:在下听闻建酋拥有精锐的骑兵,我军长于守成,而敌军长于野战,只要我军监守城池,建酋拿我们就没有办法。可是如果建酋不攻击防守严密的城池,而是一路南下,那该怎么办?
  李标说道:成大人说的不错,如果建酋不攻击防守严密的城池,而是一路南下,那京城就危险了,到时候陷京城于战火,我等怎么向百官和天下百姓交代?
  李标说的不错,明军守成有余,但是论野战,也只有关宁军才能与之争风。众位大臣商议一番,决定命令蓟镇严防死守,然后命令各处明军前来京师勤王。力图将后金军队阻截在尊化。
  众人商议完毕后,一起来到准备一起的晋见皇上,因为后宫不是那些大臣能进的,好在,王应朝留了一个小太监。韩犷吩咐那个小太监立即通知王应朝,他们要晋见皇上。
  王应朝回到乾清宫后,看到明轩和后宫那几位主子快要吃完夜宵了,他瞧准了一个机会,到皇上跟前,说有些公务内阁处理不了,希望皇上赶快批阅。
  明轩就犯起了嘀咕,盯着王应朝看了一会儿,王应朝被明轩看得头皮发麻,但是只能硬挺着,明轩想了想说道:好吧,把那些奏章拿拿过来吧。
  王应朝就退了出去,吩咐一个小太监去拿一些比较重要的奏章来,而那份公文就在他的袖子里。
  虽说他拖住了皇上,但是那些后妃就有些不高兴了,一家人好不容易的聚在一起吃个饭,你出来搅什么局啊。所以那些后妃看王应朝的眼神有些不善。
  王应朝也只能苦笑了,这叫什么事啊,那些大臣惹的事,叫我们这些内官背黑锅,不地道,太不地道了。
  那个小太监捧过来数十件的奏章交给王应朝,王应朝就把公文夹到其中的一份奏章里。他想,韩大人,你们这时候也应该商量出一个结果吧。
  明轩翻看了一些奏章,当他看到那份公文的时候,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后金借道蒙古,打过来了,想不到历史的惯性还真是大呀,明轩心中既有担忧又有兴奋。
  按道理说,如果没有蒙古的带路,皇太极根本就找不到攻打蓟镇的道路,按照原订的计划,只要摆平了蒙古,就断绝皇太极进攻希望,没有向导,你皇太极还能飞过来?
  没想到啊,这个皇太极真的飞过来了。而且还是带着十多万的骑兵飞过来的。
  王应朝看到皇上很不爽,皇上很不爽,后果很严重。这时候,有个小太监示意王应朝,王应朝知道,内阁已经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了。所以他赶紧上前说道:皇上,全体内阁大臣求见。
  明轩轻轻的点了点头,说道:应朝,吩咐下去,让他们在武英殿见驾吧。
  王应朝小心的吩咐下去了。然后命令随侍的太监赶紧准备龙撵,依仗。明轩阻止了王应朝,说道:你,还有这些人,陪朕去就行了。
  说完,指了指屋里里的这些太监、宫女。王应朝知道,在这个时候,不能违背皇上的命令,听到皇上如此吩咐,他立即命人多准备些灯笼。就这样,几个太监提着灯笼在前边开路,明轩在中间,王应朝在明轩的一旁,后面是一队的太监、宫女。
  韩犷、钱谦益等人在武英殿忐忑不安的等着明轩,他们不知道要承受皇帝怎样的愤怒。不多一会儿。他们就听到外面的太监高声的唱和道:皇上驾到。
  韩犷等人立即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准备应付皇帝的怒火。明轩缓步的走进武英殿,众人看不出现在明轩是喜是怒,明轩看到这些大臣,首先开口说道:各位,这份公文你们大家都已经看过了吧。而且我想,你们已经商议出来一个对策了吧。
  韩犷等人和王应朝的脸色都变的不好看了,尤其是王应朝,他吓的立即跪下说道:皇上…
  明轩不等他把话说完,就阻止他说道:好了,应朝,朕不是怪你,起来吧。韩阁老,把你们的应对计划说出来吧。
  韩犷说道:臣对兵事不怎么熟悉,还是由钱谦益大人来说吧,毕竟孙大人主持兵部的工作。
  钱谦益也不客气,出列说道:皇上,此次建酋提兵十余万人,在蒙古哈桑部的带领下直扑蓟镇,臣以为,蓟镇总兵洪承畴所部,兵力薄弱,可能抵挡不住建酋的进攻,臣请皇上下旨命令袁崇焕迅速回援京城,力图在尊化一线阻击皇太极的军队,并号召各镇兵马,进京勤王,以保证京师安全。
  明轩一听这话,一下子站了起来,笑了一声说道:钱阁老、韩阁老,这就是你们谋划的计策?朕问你们,皇太极多少兵马,蓟镇总兵辖下多少兵马,袁崇焕进京又能带多少兵马?在尊化阻击皇太极,依朕看,没等袁崇焕到尊化,他皇太极就到得胜门了。叫各镇兵马前来勤王,各镇兵马战斗力怎么样?叫他们来能顶什么用,最多就是凑凑人数,壮壮声势,靠他们,在等三五年吧。
  明轩是毫不客气的把内阁的意见批的体无完肤,韩犷、成基命、钱谦益等人是羞红了脸,被皇帝如此的指责,这还是第一回。不过明轩说的确实是实话,各镇军队,只有袁崇焕的关宁军和宣大总兵麾下的还有战斗力,其余的兵马,如果要是和八旗正面的交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明轩叹了一口气说道: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下召,命令留下五万京军,其余各部驰援尊化、三屯营、通洲;袁崇焕部不准驰援京师,立即调集兵马,夺回广宁;洪承畴部严守蓟镇各个城池,不准收纳溃兵乱民。直隶、山西、山东各处兵马严守各处关隘,没有命令,不得私至调离。
  韩犷、成基命、钱谦益等人看到皇上如此的安排,以为皇上疯了,如果这么办,就是把京畿地区至于皇太极的兵锋之下,不让各镇兵马,尤其是不让袁崇焕部进京勤王,京师的安危怎么半?皇上不是被吓傻了吧。其实他们不知道,明轩已经秘密调集大军静待后金的到来,而孙承宗已经秘密前往前线,调度大军。
  全体内阁成员是十分反对明轩的建议的。开玩笑,如果按照皇上的建议,别说蓟镇了,有可能京城都不保了。韩犷、钱谦益等竭力劝说皇上放弃这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奈何皇上就是不同意各镇兵马进京勤王。
  钱谦益看到皇上如此的固执,根本就不听内阁的任何意见,可是此事十万火急,一刻都不能再拖了,他只好提出折中方案,让袁崇焕出兵广宁,威胁辽沈,迫使皇太极放弃进攻京畿的意图,回援辽沈,毕竟沈阳是后金的根本。
  然后调集距离京师最近的宣大总兵侯世录率兵进京协防,以策完全;洪承畴所部就地抵抗,力争主要城池、关碍不失;京城三大营,分出六万人马以保卫京畿地区,其余六万人马立刻支援尊化,、三屯营,争取将皇太极挡在尊化一线。
  京城方面,命令内阁,六部大臣,再京的贵族,全部枕戈待旦,分守京城内外城的各段城墙,九门提督立刻召集青壮,分发武器,必要时刻上前线守卫京城。
  其实明轩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京城最具战斗力的就是孙承宗所编练的京军,自己之前编练的新军已经秘密凋亡前线,现在京城只有不到1万的新军和约5万余人的京军部队,京军虽然也装备最好的火器、战马,但是成军时间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真实的战力别说明轩,就连孙承宗心里都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