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3 字数:5132
客观的来说,双方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当中举行了双边会谈,作为东道主的皇太极充分的体现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热情好客的精神。皇太极十分热情的以主人的身份招待了哈桑一行人,丝毫没有因为哈桑的早到而感到一点的不好意思。
我们亲爱的哈桑同志也不愧为一部之长,也很快的溶入了客人的这一角色。并没有因为皇太极的喧宾夺主而感到不快。对后金的实力,哈桑还是有些清醒的认识的,在进攻察哈尔部的时候,后金的八旗骑兵就是那次战役的主力,参与战役的哈桑当然清楚八旗骑兵的战力,当他这一次看到皇太极精选的骑兵的时候,暗地里哈桑对后金整体实力评估的时候,不免又加上了几分。
简短而说,两人经过几天的秘密谈判,确定了双方的盟友关系。当然,是以后金为主,这很像老大和小弟的关系,后金就是老大,蒙古喀嘛沁哈桑部就是小弟。皇太极指哪,哈桑就要打哪。
作为一部之长,当然是不愿意这样的跟后金皇太极混,捞不着什么油水啊。再说,哈桑本人也不想帮后金的军队进攻明朝的蓟镇防线,毕竟明朝的皇帝在蒙古最困难的时候拉了蒙古兄弟一把。
但是没有办法啊,谁让哈桑我也想主政喀嘛沁部啊。竟然乃蛮黄把都你拉拢明朝政府,那也别怪兄弟我向后金靠拢了。两虎相征,必有一伤啊,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你乃蛮黄把都就别怪我不讲意气了。
皇太极在和哈桑谈妥后,立即赶回沈阳,招集各旗主、贝勒和满汉大臣,商讨进攻明朝的大计。
后金大多数的大臣早在袁崇焕修筑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的时候就想出兵了,当然,他们的计划就是按照以往的路线,和袁崇焕死磕。当时就被皇太极拒绝,开什么玩笑,袁崇焕修建的防线是那么好打的?
当然,八旗旗主对皇太极的这个决定是非常不满的,在他们眼里,明朝军队是懦弱无能的,只需要八旗骑兵一个冲锋,就能解决掉名军。
当时后金是四大贝勒轮流执政,莽古尔太和阿敏就不怎么吊皇太极,所以极力的反对皇太极的决定,他俩认为应该趁袁崇焕修城的时候,调集八旗主力进攻袁崇焕。皇太极知道袁崇焕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他在那能安心的修城,肯定是留了后手的,你当袁崇焕是吃素的。
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兵13万征明,连下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和塔山7城,进而围攻宁远,致书袁崇焕要他投降。在大兵压境,外无援兵的紧急关头,袁崇焕毫不畏惧,他和总兵满桂、副将朱梅、参将祖大寿等集将士刺血誓师,固守宁远。乃大举兴军,西渡辽河,于二十三日抵宁远城下。时袁崇焕官宁前参政,乃偕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集将士誓死守。明日,后金军攻城甚急,崇焕发西洋大炮,伤敌甚众。又明日,再攻,复被击退,炮伤努尔哈赤后金军遂兵败而去。
明天启六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ài)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
皇太极对莽古尔太和阿敏是摆事实讲道理,费了半天的劲,威逼利诱这些招都用上了,在加上大贝勒代善从中斡旋,才把莽古尔太和阿敏劝住。但是在背地里,皇太极对莽古尔太和阿敏对自己权威的蔑视,十分的不满,他暗下决心,在一个恰当的时候,一定要把莽古尔太和阿敏弄下野,好实现惟我独尊,成为事实上的后金大汗。
在会议上,各旗主、贝勒和一些满汉大臣都是循规蹈矩的提出出征意见,那就是大军走辽西走廊,在正面和袁崇焕死磕,弄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皇太极看到朝臣提出的意见,气得要死。感情我在蒙古白忙活一场啊!顿时皇太极面色是很不好看。说实在的,各旗主、贝勒和那些满汉大臣也是很无奈。心说,大汗,当初我们就提出趁袁崇焕在大、小凌河立足未稳的时候,大举进攻袁崇焕所部精锐辽东军,可是您不准啊,这个时候袁崇焕都把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修好了,他有了坚固的据点,右屯距广宁不过四十里,袁崇焕很容易侦知我大军动向,弄不好又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攻击。
他们可不敢当面指责皇太极,再说,除了走山海关,还有哪条路能打进明朝腹地。皇太极无可奈何,无论他怎么启发,这些大臣就是不配合,皇太极这个郁闷啊。只好他亲自提出借道蒙古,直接攻击明朝京畿地区。
但是皇太极这个提议在大多数的朝臣来看,太异想天开了。借道蒙古,开玩笑,现在喀嘛沁部可是投靠了明朝。明朝给了蒙古那么多粮草,接济他们度过了灾荒,现在你皇太极竟然要借道蒙古,而且还是喀嘛沁部的防区?
几乎所有的旗主、贝勒和满汉大臣都反对皇太极的提议,别说莽古尔太和阿敏,连大贝勒代善都反对,他认为要穿越蒙古喀嘛沁部防区太过冒险,再说喀嘛沁乃蛮黄把都部可是和明朝关系密切,基本已经确定投靠明朝,还有其余漠南蒙古各部也都在明廷的金钱攻势下,有意向明朝靠拢,大军远征经过蒙古喀嘛沁部防区,他们会平安让我们过去,就算不跟我们冲突,他们熟知地理,跟明朝通风报信,大军孤军深入?到时候非得把大军全陷进去不可。
当然,在这些大臣里范文程是最支持皇太极的,当下就站出来力挺皇太极,并将皇太极和喀嘛沁哈桑部达成的协议部分的告诉了这些后金的大臣,并力陈此事可为。
但是客观的说,在皇太极时期,汉臣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满臣还是看不起汉臣,在满臣的眼里,汉臣不过是奴才,可有可无,再说,满臣对皇太极提拔,重用汉臣可是一直十分的不满。他们看见范文程出来力挺皇太极,纷纷将矛头指向范文程,莽古尔太和阿敏更是对范文程不屑一顾。
这让范文程非常的尴尬,莽古尔太和阿敏,还有各旗主、贝勒和满族臣又将打击面扩大,语言非常犀利的数落汉族大臣,这让汉臣十分羞愧和愤怒。
皇太极看到心腹大臣范文程被这么攻击,相当不满,又看到这些满洲贵族和大臣把攻击目标又对准投降的汉臣,当下十分不高兴的制止了满臣对汉臣的人身攻击。并且重申他刚继承大汗时的政策。
满臣虽然停止了对汉臣的人身攻击,但是从骨子里看不起汉臣的味道还是非常明显的表现了出来,汉臣没有办法,能怎么办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忍着吧。
一场满臣奚落汉臣的小风波过去后,皇太极再次申明,八旗主力过道蒙古的好处,希望各旗主、贝勒和满汉大臣能支持这个提议,奈何这些个大臣就是不停的摇头,说危险太大,一旦有什么不测,大军能不能撤回沈阳都两说。范文程被一番奚落后,就不吭声了,开玩笑,我在知声,还不被你们埋汰死啊!
皇太极看到自己的提议很难能得到大多数的支持,在看看范文程再那向霜打的茄子,再也提不起什么精神,知道指望范文程说服大多数大臣的主意也落空了。
到这个时候,皇太极是一不做,二不休。利用自己大汗的地位强行的决定,八旗主力,部分蒙古盟军,在十一月中旬的时候借道蒙古,进攻明朝京畿地区。
莽古尔太和阿敏坚决的反对皇太极的决定,但是皇太极以十分强硬的态度重申了自己的决定,虽然说是四大贝勒共同执政,但是汗王却是皇太极啊。众人只好尊从皇太极的决定,开始进行大军远征的准备,莽古尔太和阿敏虽说十分的不满,官大一级压死人,这个道理在哪都是通用的,就连四大贝勒中的各莽古尔太和阿敏也必须遵从。
就这样,在历史的惯性作用下,已巳之警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
作为蓟镇防线总指挥的洪承畴,看到塞外的蒙古部落大部分都归顺了朝廷,尤其是游牧于蓟镇防线外的蒙古喀嘛沁部有意向朝廷靠拢,悬着的心也放下不少。作为拱卫京畿的最为重要的防线,蓟镇防线应该是九边防线中最为坚固的,但是朝政腐败,再加上京畿地区已经几十年没有经历过战火,蓟镇防线已经腐朽了,这次还是皇上语出惊人,预计后金要绕到蒙古进攻我大明,之后又有蓟镇兵变,才有自己出任蓟镇总指挥,构建蓟镇防线,虽然皇上给了自己很大权利,也给了很多支持,但是毕竟时间仓促,构建的蓟镇防线其实并不是很坚固,临时招募的乡勇军队更是没有进过战火的考验。
洪承畴知道,就以现在蓟镇防线的状况,只要一支数量足够的精锐的骑兵部队就可以洞穿防线,如果对方兵力充足,给养有跟得上的话,打到京城是不成问题的。作为以为出色的战略家,洪承畴了解完情况后就立即着手整顿蓟镇防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快速的重建蓟镇部队的战斗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旧军的一些坏习俗,要想大刀阔斧的整编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说洪承畴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蓟镇防线就成为九边中,防卫力量最为薄弱的一环,甚至还不如大同镇,至少大同镇早早的就已经开始整顿了,防线历来也是坚固。
但是洪承畴作为一名明末出色的儒将,他还是有一些办法的,在一年多时间里,他防区的部队战斗力还是有显著提升的。和蒙古人打了多年交道的洪承畴打心眼里不怎么信任蒙古人,看看察哈尔部,什么时候遵守过诺言,朝廷年年送岁赏,但是人家根本不领情,时不时的到边关打秋风。
所以在得知漠南蒙古几部和朝廷联盟后,他并没有放松对蒙古的警惕。但是加固城池的步伐确实放慢了。从京城起运的三十门火炮运到尊化后,洪承畴决定其中十门火炮云到龙井关,以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作为尊化门户的三屯营也分到了十门火炮,剩下的火炮用来加强尊化的城防。
对于洪承畴的这种布置,一些幕僚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朝廷只拨付了三十们大炮,而整个防线大小城池几十个,尤其是处于边境的重点堡垒也有十几个,要是处处需要大炮的,非得几百们不可,而朝廷不会一下子拨付那么多的火炮,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这些大炮相对的集中安放在一些重要的关城,用来拱卫尊化。
但是洪承畴不置可否,因为具他的了解,大安口、洪山口等处有坚固的城池,还有不少的居民,危机时刻可以征集一些壮丁守成,但是龙井关只是一个坚固的关城,地理位置又很重要,尤其是整编完后,龙井关的守军就显得薄弱了,为了弥补兵力上的不足,只能利用先进的武器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
崇祯二年十月末,皇太极准备就绪,在蒙古喀嘛沁哈桑首领骑兵的饿带领下,直扑蓟镇,为了迷惑袁崇焕,同时他也加强了后金军队在广宁的活动,造成他即将出兵广宁的假象。
当然,并不是所有喀嘛沁哈桑部的将领都赞成帮助后金进攻明朝的决定,他们认为这样子违背了信义,既然首领你和明朝签了协议,这么一下就翻脸,投靠了后金了,太不道德了吧。
皇太极亲自率领八旗,蒙古骑兵共计十多万人,这么大的动静,就是想瞒也瞒不了,皇太极大军刚进入喀嘛沁部草原,消息就传到了乃蛮黄把都的耳朵里。乃蛮黄把都大为吃惊,以为皇太极要对付他。等到确切的消息传来,原来是哈桑投靠了皇太极,他正领皇太极去攻打明朝,乃蛮黄把都冷汗瞬时就流下来了。
乃蛮黄把都气急败坏的召集部众,吩咐手下的将领集结精锐的骑兵,一方面他命令一部分将领带领少数军队掩护部众退入明朝境内,并报知明朝政府,而他则率领主力部队伺机袭扰皇太极的军队。
在边关通往京城的驿道上,一匹蒙古马在飞驰,马上的驿卒看上去风尘仆仆。突然,马匹因为长途跋涉,不支倒地,而驿卒也随着身下的马而摔到在路上。
驿卒翻身而起,连看都不看倒在路上的马匹,抓起公文袋向最近的驿站跑去。京城到边关路旁的一个不太起眼的驿站里,里面的人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正要吃饭,猛的门被撞开,正是那个骑马传递公文的驿卒。
他把公文袋了出来,并大声说道:出大事了,快,快送京城。
因为蒙古喀嘛沁乃蛮黄把都部的事先预警,所以边关守将利用驿站将信息传递到蓟镇的各个地方,一时间驿道上驿卒来回奔驰。
洪承畴收到消息时正在客厅和一些幕僚谈天说地,听到有边关八百里加急后,大为疑惑。是边军哗变还是蒙古扰边?都不对啊,罢了,还是看到公文后再做决断吧。
下人将公文递到洪承畴手中后,洪承畴随意的看了看,脸色随即大变。看完公文后,立即命令整个蓟镇防线紧急戒严,整顿军备,在要道布设地雷。众幕僚看到洪承畴如此神态,又下这样的命令,便问道:大人,出了什么事?
洪承畴恨声道:蒙古哈桑部投靠了皇太极,正领兵来攻。
一帮子幕僚傻了眼,皇太极来攻,开什么玩笑。就蓟镇这么个半吊子防线吓唬吓唬蒙古人还行,后金可是虎狼之师,我们能档住皇太极吗?这些人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
洪承畴可不敢怠慢,想不到皇上的预言成真了,皇太极真的绕到蒙古,要是皇太极真的从自己的防线直插入京城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
各方的消息正往京城传递,十一月初二日的夜晚,内阁是刘鸿训、钱龙锡值班,他两正在处理一些日常的公务,丝毫不知道边关大事。
从边关来的驿卒经过几日的奔驰,终于京城,但是时辰以晚,京城已经开始宵禁,无奈,驿卒只好在城门下喊话,说边关急报,请速开城门。
因为经过整编,守卫京城的部队一个两个在城上巡逻,看上去还真有那么回事,守卫城楼的士兵看到一个驿卒风尘仆仆的赶到城门下,并大声说道边关急报。这些士兵立即通知值班的军官。值班的军官知道军情紧急,但是天子脚下,难免有些心怀叵测的人,想一想便命令一班军士作好准备,然后打开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