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3 字数:5204
具体原因,明轩自己总结的就是,皇帝的圣旨也抵不过经济的规律。赚不到钱,别人凭什么种番薯?
见人都到齐了。
崇祯帝明轩才开口说到:“昨日,朕和徐师傅商议过推广番薯的事,诸位卿家都谈谈,说说自己的看法,看有什么主意将这番薯推广出去。”
一位大臣出来奏到:“启禀陛下,敢问何为番薯?有何用?为何要推广?”
明轩郁闷,自己一心想着推广番薯,现在朝中的大臣,居然还有人不知道,这资讯,传递的也未免太迟了吧。
“徐师傅,劳烦你给诸位卿家讲解一下什么叫番薯吧。”
“遵命,陛下。”徐光启答应到,然后转身有给诸位大臣解释什么是番薯。
……
徐光启很快就把什么叫做番薯,为什么要推广说给各位大臣听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既然这番薯能够抗旱,又不争地,产量又高,实乃对抗天灾的不二法宝,该推广。”徐光启解释完什么叫番薯之后,很快就有人出来赞成了。
“启禀陛下,臣也赞成,此乃天大的幸事,乃我大明之福啊!”另外一个大臣也赞成。
……
见有人开头,其他几位也都赞成,心想,这事也不算什么大事啊!小小的推广一个农作物,也值得我们如此之多的大臣在这商议?
崇祯明轩坐在龙椅上,眉头还是紧锁,道:“徐师傅,将推广难的事介绍给各位卿家听听。”
都知道这推广番薯是好事,能对抗天灾,可就没人想到,你下了圣旨推广,会有人执行吗?这粮食二两银子一石,你这番薯多少钱一石啊?圣旨也抵不过经济规律强悍啊!
“遵命,陛下。”
“诚然,推广番薯,利国利民大家都认同,可惜,这推广却是难题,粮价是二两银子一石,北方,一亩地,也能产个一两石,就是三四两银子,番薯就算是产量较高,亩产到四五石,也不见得能卖到二两银子,所以,这其中的差距,接近一二两银子,百姓又如何会改种番薯呢?就算推广,也就是百姓在田间地头种一些罢了,远谈不上大规模种植,不能大规模种植,又如何对抗天灾呢?……”徐光启徐徐的将这番薯推广难的问题解释出来。
“启禀陛下,这有何难?只要陛下下道圣旨,说明这种番薯的产量高,能对抗天灾,想必天下百姓都会乐意改种番薯的。因为,一旦灾荒,只有这番薯能填饱肚子,想必天下百姓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的。”这位大臣把问题看得很简单,以为圣旨就是灵丹妙药,下道圣旨,天下的人都遵照执行,却没想过,这圣旨出了紫禁城,还有多少效力。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说到:“徐师傅,你解释一下。”明轩懒得说话,直接把问题推给徐光启解释。
“遵命,陛下。”
“天下的地,大多集中在官宦,地主手中,就算是天灾,对他们的影响也甚微,饿也饿不到他们……,地主逐利,他们又怎么会积极的种不如粮食值钱的番薯呢?平民百姓家,要交赋税,交地租,这粮食的价高,必定会首先种植粮食,否则,税赋就交不上了,地租就交不上,到时候家破流亡,又怎么会种番薯呢?”徐光启解释得很直白。大家家里都是地主,地租一直就是地主们的一大收入,如果种地不赚钱,谁会种地?为了什么对抗天灾干旱?天灾干旱从来就只对老百姓其作用,地主,一般都对天灾有一定的免疫作用。饿肚子也轮不到他们,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心情和你一起种什么对抗天灾,不值钱的番薯。
徐光启一番话,下面的大臣都不说话了。
大家都是地主,这里面的那点猫腻,别人一点出来,大家都心知肚明。
官宦之家,首先别人不交税,种田就是为了赚银子,没银子赚,你说上天,也不会种番薯。干旱,绝收,他们也不会饿肚子,至于粮食会减产,那没关系,灾荒了,粮价会蹭蹭蹭的往上涨,平常年景,不过二两银子一石,一旦灾荒,就要涨到五六两去。所以,即使是灾荒了,大面积绝收了,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还盼望着三五年,有一个灾荒年,好将囤积多年的粮食高价卖出去。
老百姓,要交税,交地租,粮食值钱,当然种粮食,地主家也只收粮食,不收番薯,你种这样多番薯,别人不收,你拿什么交地租?交赋税?到时候落得个家破流亡的地步,怪谁去?皇帝在紫禁城,可管不了你饿不饿肚子。
所以,这要大规模的推广番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要靠着番薯度过灾荒,难度也不是一般大。顶多就是在田间地头,荒山河滩里种一些,规模远远谈不上大,没有规模,也就谈不上储备,谈不上抵抗灾荒。
文华殿里,又是一片沉寂。
……
过了一会,估计有想到对策的,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可以将番薯列为折色,列为赋税征收,这样,必将有人会改种番薯。”
“哦,仔细说说。”
“启禀陛下,臣以为,将番薯列为赋税的一种,可以折色,例如,两石番薯折粮一石,或者是两石半番薯折一石,这样,可以用番薯交赋税,天下百姓,必将大规模的种植。”
这有点意思,明轩也来点兴趣了,要这样,那种番薯的人肯定会大增,形成规模。
“此策不可,陛下,臣以为,征收番薯折色简单,但是番薯如何储藏?难道给官员将士发俸禄发番薯不成?”
番薯的储存,明轩小时候在农村看到过储藏番薯的地窖。要保存过冬也不是难事。
不过那也就是平常老百姓家的储藏方式,如果官府大规模的储存,还真的是一个麻烦问题。明轩也没见过现代国家级的番薯储备是怎么弄的。
至于给官员和将士发番薯,这还是一个问题。
用折色把番薯收上来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何发下去是个难题。你给那些官员发番薯,恐怕他们会跳起来骂娘。
明轩开动脑经,思索着这个问题。思索着后来这番薯是怎么储藏的,是怎么变成经济作物的。
……
徐光启站出来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用折色收番薯可行,给官员,将士搭配一些番薯发放,也是可行的,这番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乃是上等的补药,据说,海外多长寿,皆得益于长食此物,百官们,整日为了大明朝操劳,殚精竭虑,正需要此物来补补,发给官员们番薯,正是显示了陛下对百官的爱护……”徐光启从药理的层次出发,从番薯属于补药的理论出发,给皇帝搭配发放番薯作出了解释,实在是一“强人”。
明轩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徐光启也是蛮牛的,居然能拿出这种理论来,也算是异想天开了。
“启禀陛下,这纯粹是瞎扯,番薯怎么是补药?还是长寿仙丹?这明显就是骗人,长寿的仙丹,从来都是用来哄骗帝王上当,以卑鄙手段达到接近帝王为目的,只会误国坏事,还请陛下不要误信。”扯到仙丹,长生,扯到皇帝,这就不是好事,很多大臣是天生的反感皇帝寻什么长生不老药的,搞得一些骗子比他们这些大臣还受皇帝重用,说的话比他们这些官员说的话还管用,官员们当然相当的不爽。
明轩笑了笑,这番薯是不是补药不知道,明轩只记得,这番薯吃多了会放屁,一想到这满朝的文武早上吃过番薯之后来上班,一个个都蹩着屁,就好笑。
徐光启也不含糊,立刻反驳道:“启禀陛下,臣非浪言,据《本草纲目》记载,这南人用番薯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藷故也。为何就不是了?陛下,此话可是有据可查的。”这徐光启明显是博学多才的,辩论起来,十分犀利。
刚才那个反对的人明显不是这徐光启的对手,偃旗息鼓了,这《本草纲目》是药理方面的巨著,但是属于课外级的,不是人人都读的四书五经,如果是四书五经,当官的都还可以扯几句,说到《本草纲目》,如果不是有兴趣,读的人就不多了。
《本草纲目》?明轩被这个东东吸引住了。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本牛书啊!成就巨大。李时珍,上小学的时候学过,明轩到现在也不会忘记他的名字。这《本草纲目》里也记录了这番薯?还写了他的药用价值,还能长寿。要这样说起来,这折色收上来的番薯,还当真可以当作百官的福利发放下去,抵俸禄。
皇帝赐给你能长寿的食物和补药,你敢说不好?明轩想起这强悍和牛b的一塌糊涂的理由,就想笑,就好比这日后,用黄金搭档、脑白金之类给那些公务员发工资。
这可当真是一个很强悍的理由。明轩觉得,如果推广番薯实在不行,就可以如此操作。起码这番薯的种植规模是上去了。等日后那些旱灾爆发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这番薯,是救命的好东西,到时候,不用自己用力推广,他们也会积极的种番薯了。
想到这里,明轩绷紧的神经,多少松了一些,起码,这事算是有点着落了。这《本草纲目》和他的作者李时珍,明轩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问一问,可是一位牛人和牛书啊!
“徐师傅所言出自《本草纲目》?可是李时珍写的那本?成书多久了?”明轩也不确定《本草纲目》的成书时间,只记得这李时珍是明末的人,具体是什么年月,就不记得了。如果是和自己同一个时期,李时珍还活着,明轩不介意收这样一位大才。自己的人才库里,又多了一位。
“启禀陛下,正是,此书正是出自李东璧之手,此书成书大约在五十年前,乃药理之宝典也,上面所说,自然是假不了的。”徐光启的知识显然相当的丰富,准确的回答了崇祯的话。
明轩叹了口气,果然,和自己预想的差不多,自己原本估计,这李时珍就不可能是和崇祯一个时期的人物,应该比这个时间早,现在书都写成五十年了,这人,估计也早死了。这李时珍,自己是没有机会再见到了,想到这里,明轩又是一阵唏嘘。
“不错,这《本草纲目》乃是一本药理方面的巨著,朕此前也听说过,以前没放在心上,既然今日谈到了此书,那么,朕想刊印一些,送予各州县的医馆,为救死扶伤的大夫们增加知识,增长经验,或是以备查询,以此,大夫们能更好的为我大明朝的百姓服务,也算是朕积德,为天下百姓谋点福利……”
明轩心血来潮,决定要印书,《本草纲目》作为一本巨著,实在应该推广,不该埋没了它的价值。既然自己穿越过来当崇祯,那么,这些华夏民族的瑰宝,就不该埋没,应该发扬光大,让世界瞩目。
……
“陛下仁慈……”听说皇帝要印《本草纲目》送给天下的大夫,这当真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也是聚集天下民心的举措,皇帝要这样干,自然没人反对了,谁脑残到反对皇帝笼络民心去了?这可是大禁忌啊!
得一干大臣们的称赞,明轩小小的得意一把,番薯的问题,勉强算是有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明轩也轻松了不少。
……
“那这推广番薯的事,就算是定下来了,诸位卿家,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启禀陛下,臣想问,这番薯的种从何而来?如何发放到百姓手中?如何栽种?如何防御病虫?”
有大臣立刻提出实际的操作问题了。
“这……”明轩傻眼了,自己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都一直在考虑如何推广的事,把这番薯的种子问题给遗忘了。
好在徐光启早有准备:“启禀陛下,此事臣早已有准备,早年,臣在天津试种了不少良种,用荒山种了不少的番薯,就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能大规模的推广之后,能够提供种子。”
“这,徐师傅实在是……”明轩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这为可敬的老人,想得实在太周到了,连番薯的种子都准备好了。这左膀右臂,还真不是白叫的,这为国为民,当真是费尽心思啊!
“启禀陛下,臣想问一下,徐少保,徐大人有多少种子,这一旦推广,可是在整个大明朝推广啊!就算徐少保徐大人准备了种子,也不见得够啊!”来了一位找茬的。
明轩也为难了,是啊!这推广,不说整个大明朝,起码也是北方几省,那得多大的面积?得多少种子?徐光启准备得过来吗?
徐光启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推广番薯一事,宜在北方选取一两省中的几个县,作为试种,一来作为制种的产地,二来为熟悉这番薯的习性,三来熟悉番薯的储藏等,为明年在我朝北方的大规模推广做好准备。”
徐光启果然考虑得很周全,滴水不露啊!计划,基地,推广。一步一步,层层推进。
“好!好!好!徐师傅果然是排算周全啊!此事,就按照徐师傅的意思去执行了,此事,也就交给徐师傅负责,当然,徐师傅不必自己亲自跑去负责,朕还离不开徐师傅,朝廷还有更重要的事需徐师傅去做,所以只在京城遥控指挥就行了,徐师傅可派一些信得过的人去做就是。”
明轩连说了三个好,推广番薯一事,算是定了下来,这下,自己又可以松口气,勒在自己脖子上的那根绳子,又松了不少,日后有了天灾,这抵抗力,也就高了几分,也就少了些人造反。自己的日子,也就好过些。
徐光启,果然是个牛人。
“陛下请稍等,容臣问一下。”一位大臣连忙出来奏到。
还有什么问题?明轩纳闷了:“卿家就说吧,什么问题?”
“启禀陛下,臣想问,这折色要折多少,这要占到赋税的几成?”这位估计是户部的。
“这……”明轩又犯难了,折色问题,自己也没咋考虑过,这几石番薯折一石粮食,还是个问题,这个还要看实地种番薯之后的产量才行啊!现在定,也太早了点,二十一世纪和现在番薯的产量,可大不同。至于占几成比例的赋税,那就更没谱了。
占赋税的比例少了,这规模上不去,这占的比例多了,天天给官员们发黄金搭档,脑白金也不是一个事啊!明轩是左右犯难,再看看徐光启,徐光启动了动嘴唇,又把目光对准地上,没说话。
明轩心思急转,记得这番薯可是好东西,为什么推广就这样难呢?再不行,自己就拿番薯喂猪,这总行了吧,正好搞工业化农场,正要发狠把这番薯占赋税的比例调到极高,孙承宗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折色问题,暂时可不急,待徐少保试种之后再做定论,至于占几成赋税,这个,臣以为,占个三成比较稳妥,当然,最好还是在徐大人试种之后再由陛下圣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