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1 字数:2792
“回皇上,这本钱太多了,奴才怕做不好,坏了万岁的大事,那奴才就百死难赎了,请皇上收回成命。”王忠明和刘jing宗被这一句五百万两白银给吓着了,这什么概念。三百多吨,这要是有一点的差池,多少脑袋也不够皇上砍的啊。
“你们都先不要怕,在纸上把五百万写出来。”王忠明两人这样的表现倒让明轩更加的放心,知道他不是抗旨,是真心的怕这个数字。
王忠明两人按着大写小写和阿拉伯数字都写了一遍,明轩看着说:“再写个三钱银子”。
王忠明他们搞不明白直接又在纸上写了,明轩问:“你们写这两组数字感觉一下这里面有什么区别?”
“写的时候没什么区别。”王忠明不明白皇上什么意思,不会想玩空手套白狼吧,拿一个白条当银子用?这个可不就是以前的宝钞吗?
“在你们的眼里这五百万两是个大数,同时在谁的眼里都是个大数,但你们的工作就是写好这些数、记好帐而已,你们的怕从何而来?银库就设在皇城里,没有人敢来动一动,平时带那么一车银子就基本搞定了,你们所做的就是一人记好帐、一人收支银子而已,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换一下。朕都不明白你们怕从而来?行了,原来李永贞的那处宅院地也大位置也挺好,就当成总行的所在。每天提十万两银子去总行,晚上还是放回宫中,没什么不放心的。还有就是兑换大钱。这样的工作要是做不好那你还是回浣衣局吧。”明轩开解着,记个帐而已,又不是天天带上几百万两满街跑,小心一点是好的,但小心过头了就不合适了,最后再来个半强迫,基本上就搞定了。
“奴才们领旨。”王忠明两个急忙领旨,再不行动的话,搞不好皇上得生气了。
然后明轩又把自己的想法给他们具体的说了一遍,事无巨细的让他们一一记下才让他们出去办理。
天启七年,这个不一般的年份,明轩没有像历史上的崇祯一般在崇祯元年才干掉魏忠贤,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并迅速掌控朝局,其雷霆手段却是让朝中大臣惊肃不已,这一年新皇登基,铲除魏忠贤,之后铁血震慑朝臣,编练新军,开设皇家六店,日进斗金,使得本想以财政之事制衡这位独断专行的皇帝的朝臣们郁闷不已,然而越是随着新年的到来,明轩却是心情更是沉重,因为一个梦,一个噩梦。
崇祯元年,历史所记北方大旱,农民起义,后金入关,百态纷呈,纷繁复杂:朝廷与地方政府,吏治败坏,贪官污吏横行;北方天灾不断,乡村百姓生活困苦;南方税赋沉重,乡村百姓苦不堪言;
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北方建奴侵扰,南方奢安肆虐
大明天下,风雨飘摇、充满危机,然而在这深寒灰暗之中,似乎也有那么一丝亮色。
历史上的崇祯,就是在这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未能利用清除阉党之胜势,抓住历史的机遇,一举扭转大明朝的颓势。
于是明轩急招袁崇焕进京,因为明轩准备来一场大戏。对于这位历史名人,明轩其实还是客观看好的,袁崇焕号称书生将军。袁崇焕,字自如,又字元素。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明末军事家,抵抗后金英雄。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喜欢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东北边塞情况。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升任兵部主事。单骑赴山海关考察关内外形势,自请守辽抗金,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组织修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地城堡,招练兵马。天启四年(1624)再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督率军民修缮边镇,开疆拓土。天启五年(1625)十月,抵制辽东经略高第之命,拒绝将军队撤到山海关内,率部留守宁远。升山东按察使。天启六年(1626)挫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劲旅,获宁远大捷。改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兼兵部侍郎,收复高第所弃关外故土。天启七年(1627)苦战宁远、锦州,击退皇太极所率后金大军。因受宦官王承恩党徒诬陷,辞官归。崇祯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二年(1629)袁崇焕斩杀皮岛守将毛文龙。同年十一月,金军避开宁远、山海关,绕道龙井关入长城,直趋北京。崇焕率军入京拒敌。同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焕被逮下诏狱。崇祯三年(1630)八月以“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不战,遣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罪磔死。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终身守墓不去。其子孙亦遵祖训世代相继守墓至今。
让明轩久等了的历史上有巨大争议的人物——袁崇焕,终于得到明轩的召唤。明轩用平台召对的高规格召见了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本来该在几个月之后才发生的平台召对,由于明轩的介入,提前了。
平台的位置大概在今天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后面,就是两个小后门。
袁崇焕在离京师只剩三百多里的地方,迎上了崇祯派来催请的太监,看来崇祯帝真是心急如焚,袁崇焕忙加快行程,于昨日抵达京城。
已经还朝有日的孙承宗,特地为其在家中设筵,接风洗尘。孙、袁二人在被阉党罢职前,就是志同道合的知交好友,亦有师徒之矣,如今二人先后双双还朝,一个入阁为相为朝廷的权力核心,一人督师辽东为国所倚之重臣,想想世事变幻,真是不胜令人感慨。
席间,袁崇焕也闻听了,崇祯皇帝有意发动变法,以改革天下危殆之现状,中兴大明;这使他对未来之任辽事,终有了一定信心,一扫其初始的慷慨悲壮之情,更是激发了内心深藏的民族责任感。
但这段时间的天下局势,也是不容乐观: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大明天下,风雨飘摇。
文华殿
“陛下,臣袁崇焕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袁崇焕收束心神,进得文华殿上,一跪三叩头施礼完毕。
一中年书生模样的大臣,这就是袁崇焕了么?
崇祯定定地看着,历史中的悲剧英雄,身材瘦削,举手投足间,虽透显出英武之气,但看不出有三军不挡之勇。
记得,皇太极绕道蒙古进攻北京,袁崇焕率军驰援,以数千疲劳之师,身先士卒,于野战中击溃数万后金骑兵,创造了奇迹。
真看不出,这瘦削文弱之躯,竟能冲锋陷阵,斩敌于马下。
“袁爱卿,朕总算等到你了。大明中兴将有赖于卿等,望卿勿失朕望。”
“臣,不敢当。”
“如今辽东兵凶战危,金皇太极跳梁小丑,冥顽嚣张,致使辽东生灵涂炭。今卿不远万里应召而来,忠勇可嘉。卿之平辽方策,望有以教朕。”崇祯直接进入正题,也没慰问一下旅途劳顿之苦。
“臣受先皇陛下眷顾,多次恩召。倘陛下愿假臣以便宜,建州跳梁,覆灭可期;计五年,全辽可复。平辽方略,臣会另有本奏。”袁崇焕字字珠玑,侃侃而谈,但心里却有些不解。
一旁的内阁辅臣刘鸿训、李标等人,听到“五年全辽可复”这样的豪言壮语,莫不欢欣鼓舞,纷纷称赞袁崇焕胆识实在不凡,真是奇男子。然而,这时的崇祯帝,却微锁双眉、不发一语。后世穿越而来的明轩当然知道袁崇焕这五年平辽的水分有多大,后世历史评价这五年平辽之说随可行但是其要倾明朝全国之力支持辽东,到时候就是平了辽,大明也会被辽东这巨大的军费给耗费的破产,而大多学者更是认为这五年之说只不过是袁崇焕对新皇帝的安慰之意思,不过自己非是历史上的那个崇祯,仔细想来,凭着先知先觉,明轩相信在自己的一番谋划下,五年平辽不是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