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09 字数:2631
周嘉谟已经被弄蒙了,这些事情他自然知道,神宗皇帝岂止是不喜欢泰昌皇帝父子,甚至恨不得没有他们才好呢!那样他就可以传位给自己喜爱的郑贵妃的儿子福王了,为了能够传位于福王,神宗皇帝可是为此与大臣们对抗了数十年,由此可见泰昌帝父子的ri子可想而知。
不要说读书了,在偌大的宫廷内,连最低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最是惊人的是有人居然大白天的追到东宫要杀掉泰昌帝,可想而知其处境之凄惨。只有神宗皇帝死后泰昌帝登基为帝王,朱木匠成为皇太子,崇祯也成为真正的皇子。泰昌帝才为他们找了老师,可是泰昌帝没有当几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后来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朱木匠才登基为帝,崇祯成为信王,这个时候崇祯都已经十六岁了,才开始真正的教育。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才是先皇帝昏庸的主要原因,而此时崇祯帝提起这件事情,周嘉谟真的不知该怎么说。
好在崇祯帝并没有问他什么敏感的问题,略微沉吟了一下,崇祯帝继续开口道:“朕自从为信王以来,每日学习圣人经典,然而朕毕竟非是天资聪颖之人,启学又完,因此就算是点心得,可却也有很多困惑,不知道周爱卿能不能为朕解解惑?”
看了看新皇棱角分明的脸,周嘉谟更加的茫然了,这位皇帝究竟要说什么?自己虽然是进士出身,可是并不以学问出名,讨教学问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找上自己?难道新皇另有他意,来不及多想,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不耻下问,微臣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很好。”听了周嘉谟的话,崇祯皇帝顿时大喜,从龙书案后面缓缓的站了起来,来到了周嘉谟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周嘉谟顿时受宠若惊,在大明朝很少会有皇帝和大臣做出如此亲密的动作,崇祯皇帝笑了笑,淡淡的道:“朕前几ri看到一段话,可是忘却了大半,不知道爱卿听说过没有?”
“请皇上示下。”周嘉谟躬礼说道。
“是这样的,朕只记得其中一句,就是:诵读圣贤书,所谓何事?不知道爱卿有没有听过?”看到周嘉谟的样子,我的心里就一阵好笑,缓缓的将自己的问题抛了出来。
听了这个问题周嘉谟的心里就是一沉,虽然略有些明悟却似乎还没抓到,只能缓缓的道:“这句话出自南宋文天祥的名句,是他在临死时留下的。”
“那爱卿知道这段话的全部是什么吗?”崇祯皇帝见周嘉谟含糊其辞,便将后面的问题也抛了出来。
“臣记得,全文是这样的说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周嘉谟此时已经猜到这位崇祯皇帝要说什么了,心中也是暗暗的想,这位皇帝远比他的年龄来的老道,可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那些想要愚弄他的大臣,最后下场肯定很惨。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讲,这样的皇帝却很可能是一位好皇帝,也许是江山之福,社稷之福,万民之福。
“爱卿给朕解释一下这段话好吗?”崇祯皇帝看着一脸怪异的周嘉谟,知道火候已经差不都了,微笑着道。
“陛下,臣相信以陛下的聪慧,自当早就领悟了这段话里的含义了。”周嘉谟也不傻,宦海沉浮,几经磋磨,这个人已经是油滑了很多。年轻时候那份报国的雄心已经被消磨了很多了,可是和崇祯皇帝一番交谈之后,心中的报复似乎再一次被点燃了,年轻时候的梦想似乎也再一次醒了过来。虽然是这样,可是还是抱着人到中年的矜持,继续和崇祯皇帝打着太极拳。
周嘉谟话里的意思崇祯皇帝自然能够听懂,他无非实在告诉自己,自己的话他已经听懂了,有什么话就直说吧!这么绕来绕去的有意思吗?
缓缓的点了点头,崇祯皇帝沉声道:“借用一句诸葛武侯的话,益州之疲弊,此真存亡之秋也。蜀国随疲惫,可是却也有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我大明可谓大厦将倾,国家也是千疮百孔,可是这个时候,大明的这些大臣在做什么?”此时压抑在崇祯皇帝心中的怒火,似乎找到了宣泄的场所,崇祯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不断的回响。震慑这这大殿,也震慑着周嘉谟的身心,他的身子都为微微的颤抖。怀才得遇英明主,那么自己也可以一生无憾了。
“他们在争权夺利,在蚁噬大明的千里之堤,他们有没有想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或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个主子而已,可是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平ri了满嘴的清高之词,可是谁少拿一点都不行。正应了那句话,笔下有千言,胸中无一策。文天祥临死前说过,读圣贤书,所谓何事?”崇祯皇忽然间言辞犀利,声高震瓦。
周嘉谟没有想到崇祯皇帝居然会说出如此这样的一番话,他不由抬起头看着崇祯皇帝,可是看到的却是崇祯皇帝坚毅而愤怒的眼神。虽然是愤怒的眼神,周嘉谟看到了一丝信任更多的却是坚信。此时的他不禁想起来自己年少的是的梦想,想起了曾经发下的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志,胸中顿时一种东西要喷涌而出。
狠狠的将头磕在地上,声音颤抖着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臣愿效仿诸葛武侯,愿为陛下马前卒,万死不悔。”
崇祯皇帝眼神收回,见此会心一笑,伸手将周嘉谟缓缓的扶了起来,拍着他的肩膀道:“卿不负朕,朕必不负卿。他ri若大明亡国,朕希望爱卿能在朕的身边。”
“如果真到那个时候,臣必不在陛下身边,臣虽然武不能上阵,文不能定天下。可陛下以国士带我,臣必以国士报之。到了那时,臣愿提三尺青锋,为陛下战死杀场。”周嘉谟此时心里已经生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这一生能遇到这样的值得报效的君王,自己何惜一死?这或许就是文人的气节,文人的骨气,文人的脊梁。
用力的拍了拍周嘉谟的肩膀,崇祯皇帝用力的道:“有什么想法,经管放手施为,朕给你做主。”
“陛下,朝中臣子大多结党营私,想要澄清吏治,第一步是要澄清朝堂,将这些结党营私之人全部赶出朝堂。然后选贤任能,才能迅速的澄清吏治。”周嘉谟将自己的意见抛了出来,这是他为官这么多年的经验之谈。他的心中对于面前的这位帝王有了强大的信心,说起话来自然不再有丝毫保留。
“朕何尝不想一举扫除党争,澄清吏治,可是谈何容易。朝堂上的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爱卿上任之后,可以先选拔一批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员。将他们的能力全部都记录下来然后送到朕这里来。等到时机成熟,朕自会一举解决党争,澄清吏治。”周嘉谟的意见自然是好的,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大明朝积弊已久,正可谓积重难返,想要一步成事,自然是不可能了。
“是,臣遵旨。”虽然崇祯皇帝没有准了自己的办法,可是周嘉谟的心里却更加的安心了,因为皇帝是老成谋国之言。此时他的心里更加的安心了,干劲也更足了。
带着满心的欢喜和对未来的希望,周嘉谟离开了乾清宫,此时他仿佛看到了大明的中兴。一个强大的王朝,一位贤明的君主,还有自己一代贤臣,必将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