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1 章
作者:哈哈怪大王哈      更新:2022-04-19 00:49      字数:6409
  毫不意外, 又讨了顿骂。
  康熙指着他们就骂:“亏得朕还夸你们孝顺!这才多久就得意忘形了?朕在庄子上休养了半个月,你们还是第一回来请安。你们日理万机, 比朕这个皇帝还忙?”
  几人低着头不敢吭声。
  心里难免会吐槽几句, 实在是离得太远了,他们来回不便,也确实很忙, 难得抽出时间一起来请安。
  康熙还没停, 先是地图炮,地图炮完了又挨个点名来骂。
  从最大的太子开始, 骂到最小的胤祹。
  在场的儿子一个都没落下。
  骂得儿子们一脸菜色。
  最后三阿哥忍不住了, 回了句:“儿臣也想当个孝顺儿子来孝敬皇阿玛, 只是皇阿玛不给儿臣机会。只要皇阿玛愿意去儿臣府上, 儿臣愿意奉养皇阿玛一辈子!”
  当然了, 以上全是违心话。
  明知道康熙不会答应, 他才敢开口。若是把康熙请到自己府上养老,到时候天天挨骂,光是想想就很崩溃。
  三阿哥这番话刚说出口, 康熙马上就哑火了。
  他的视线落到三阿哥身上, 狠狠地瞪了他两眼, 立刻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到三阿哥身上了。
  “就数你最阴险狡诈!少在这里假惺惺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你当朕年老昏聩, 听不出你言不由衷?”
  “其他人也一样!你们都觉得朕偏心小六?嘴上说要奉养朕, 你们扪心自问有几分真心在里面?”
  “你们一个个都没有真心, 还怪朕不疼宠你们?”
  “……”
  三阿哥不多嘴还好, 他一多嘴,康熙的怒火就腾了上来。
  等他骂累了才熄火。
  一群皇子灰溜溜地离开,临走前还不忘去胤祜面前找找存在感, 除了太子, 其他人都神色复杂。
  胤祜被他们看得一脸莫名。
  “你们是没见过我?”
  “不是!”三阿哥搂着他的脖子,赶紧摇头。
  皇阿玛骂归骂,不可否认的是他有句话确实有道理,他们是没几分真心在里面,也指望不了皇阿玛能多宠他们。
  对他们而言,君在前,父在后。
  自他们入学第一天就明白的道理,这么多年都没变过。
  六弟也许是种地种傻了,也可能这些年没有被冷落过,也没有过不平的时候,所以没有那么深刻的认知,还傻乎乎的守着那点父子之情,真心留皇阿玛在庄子上养老。
  对上胤祜不明所以的眼神,三阿哥又道:“有些道理,哥哥希望你这辈子都不会懂,也无需懂!”
  说完就走了。
  其他人也纷纷跟他道别。
  “亲哥!”胤祜一把抓住要走的太子,“什么情况?”
  “没什么情况,老三被皇阿玛数落了一顿,受了点刺激。”太子不可能告诉他实情,“你安心种地,缺什么就派人回宫。”
  等所有人走后,胤祜才摸了摸自己光秃秃的脑壳。
  “你们有毒吧?说话说一半的人最讨厌了!”
  胤祜不明所以,康熙的小日子依然舒坦,瞧着胤祜不像个会教孩子的,还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揽了过去。
  又过了一个月,三个孩子在康熙的带领下,俨然一副老干部的作风,走起路来慢悠悠的,还要把手背在身后。
  就不得不说小孩子的模仿能力了。
  三岁大的小屁孩很快变成了小老头。
  六福晋又一次痛心疾首。
  等四阿哥发现时已经晚了,他家大格格言行举止都在模仿康熙,不但说话的语速一样,连皱眉的小表情也像了七成。
  这是种什么感觉?
  明明是个女儿,却像是多了个阿玛,四阿哥心里苦啊!
  七阿哥胤祈跟他一样苦,再苦还只得自己憋着,太难受了!
  这一憋,就憋到入冬了。
  天气严寒,庄子上的条件始终比不上宫里。
  康熙终于回宫了,四阿哥第二天就把三胖接走了,决定不让三胖接触康熙了,还要早点把孩子的坏习惯纠正过来,好好一个姑娘家的,怎么能当个小老头呢?!
  ……
  回宫后的日子就那么舒坦了。
  得知太子在张罗明年打仗的事,康熙在背后看了许久,也不多问,直到年末才将太子喊过去谈心。
  太子知道康熙迟早会有问他的一天,除非康熙驾崩了,否则就会一直压在他头上,让他束手束脚。
  让康熙暴毙也不是不可以。
  他怕的是弟弟将来会知道真相,有些事要么不做,做了肯定会留下痕迹,太子不敢有侥幸心理。
  若真有那么一天,弟弟也许不会恨他,但肯定会跟他离心。
  他所有的顾虑都来自自家弟弟。
  可前提是康熙别搞事,也别拖他后腿。
  父子二人相对而坐,殿中的宫人立刻退了出去。
  太子先给康熙倒了茶,放下了茶壶,他才开口。
  “儿臣知道皇阿玛在担心什么。”说到这里,他眼皮一撩,对上康熙平静如水的眼眸,又接着说:“皇阿玛的担忧完全不必要,儿臣对西方诸国的杀意,绝非是杀戳心过重。”
  “那是什么原因?”康熙问。
  “皇阿玛不知内情,西方诸国对大清多有垂涎,早就在密谋入侵大清了,奈何实力不允许,只能用阴毒的法子在背后下黑手。皇阿玛可听闻过□□?”
  有福又有寿,听名字就是百姓所喜的字眼。
  康熙确实没听过:“这是何物?”
  “早在几年前,就有洋人将此物带到大清。”太子冷笑道:“此物能让人如梦似幻,飘然欲仙,沉醉其中不想醒来。它能轻易地瓦解一个人的意志力,还能掏空一个人的身体,让一个壮汉变成烂泥!更恶毒的是,用过一回便会致瘾!”
  若太子所言属实,西方诸国确实是狼子野心。
  能腐蚀人的意志力,又能毁坏身体,还会致瘾。
  让平民百姓服了,定会潦倒一生,落得个妻离子散的下场。
  若让八旗子弟服了,等西方诸国打过来,谁还能上战场拼杀?
  一旦让□□在大清传开,大清就成了没牙的纸老虎!
  康熙震怒:“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太子道:“三年前一个门人献上来,说是能让人快活似神仙的西洋物。儿臣当即就心生警惕,西洋那种地方能有什么好东西?于是,就从天牢找了一批死囚先试试。这一试就发现问题了,再穷凶极恶之人染上此物也会变成一把软骨头。”
  顿了下,他又道:“试过几批,上个月试的那批还活着。儿臣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当时的震撼,皇阿玛不妨亲自去看看。”
  事关重大,康熙一天都等不了,立刻跟太子出宫了。
  试药的死囚被关在一个偏僻的小院里。
  他们一来,再好遇到两个人毒发。
  两个看起来一脸凶恶的男人连做人骨气都没有了,他们像虫子一样在地上扭曲着身体,丑陋不堪。嘴里传出痛苦的嚎叫声,一边嚎叫一边求守卫给他们□□。
  康熙看后,陷入了沉默中。
  他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太仁慈了?
  从太子能自由出宫开始,就变着法子壮大大清,火器营的火炮便是最好的证明,一开始就走上了这条路。
  就算太子不觊觎西方诸国,也不代表西方诸国会安分。
  不过是互相觊觎罢了。
  只是西方诸国太过阴损,用上了□□这种阴毒之物,像条毒蛇在背后虎视耽耽,随时准备咬上大清。
  以往,康熙是看不起西方国家的,一群没开化的猴子而已,便是有些稀罕之物,也远比不了大清地大物博。
  而今,他依然看不起西方诸国。
  却不得不上心。
  ……
  之后几天里,康熙的心情一直不好,目光阴沉沉的,连御前的宫人都小心翼翼的,唯恐招了他的眼。
  憋了十天,该确认的情况都已经确认了。
  □□已经在大清传了几年了,是洋人带上来的,还卖得奇贵,多是一些达官贵人才用得起的名贵之物。
  康熙被蒙在鼓里,一来是无人敢献给他,有过□□的人,谁同在梦里当过几回皇帝?他们敢献上来吗?
  第二点,洋人也精明着。
  □□是什么东西,他们心知肚明。一开始就在京城流传,很容易让康熙心生警惕,所以他们盯上了遥远的福建。
  天高皇帝远,到时候发现也晚了。
  查明之后,康熙再次震怒。
  带领群臣和一群皇子去院子里围观死囚毒发。
  围观完,看着众人面如土色,康熙还指着他们鼻子道:“洋人捞走了大清的银子,还毁了大清臣民的意志与身体。你们这一群人里肯定有人知道消息,还一个个都隐瞒不报!”
  说到这里,他特地顿了下。
  “不光是隐瞒消息,说不定还有人吸食过!”
  “谁都别想否认!今天就呆在院子里别走了,朕要看看谁先毒发!朝堂上又有多少人染上了此物!”
  人群里立刻就有人慌了。
  以前他们只知道快活似神仙,却不知道会掏空身体。
  毁了身体去换片刻的梦境,这种血亏的买卖谁也不答应啊!
  可惜为时已晚。
  身体被掏空,可能顶戴花翎也保不住了。
  当天夜里就有人丑态毕现,往日里道貌岸然的一个人,毒发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跪在地上一边撕扯自己的衣裳,一边求人给他一点□□,让众人一片哗然。
  围观死囚,远远及不上身边的同仁毒发时带来的震动!
  这一晚上还有两个毒发,三个人一起人设崩塌。
  第二天其他人还神色恍惚,没有从震恐的情绪中走出来。
  三个瘾君子被摘了顶戴,还被关在牢里强制戒毒。
  马上就开始禁毒活动,康熙一提出来,无人敢反对,朝堂上一片和谐,大清史上第一玚禁毒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光强制禁毒还不够,还要拉着那批死囚到处展览。
  在大清的洋人们地位骤然下降,以前康熙对西学感兴趣,自从知道西洋人的肮脏心思,态度就变了一变。
  洋人们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京城的气氛直到过年才好转。
  但是外地的禁毒活动刚刚展开。
  ……
  过年到处祭祀,康熙又一次病了,这次病得并不严重,却能感觉到自己精力不足,不服老也不行。
  等康熙身体好转了,御医替他细细地把过脉,才提出:“皇上的身体不宜太过操劳,最好能闲下来好好养养,还要保持身心舒畅,才能延年益寿。”
  不用御医说,康熙自己心里也有数。
  光是处理朝政,就让他每天处在疲劳中了,无暇再做别的。
  比起以前,真的差远了。
  他这身体也确实该养养,再不养养,他也怕自己寿数不长。
  过了万寿节,康熙又去了胤祜庄子上休养,整天不是守着鱼塘就是教两个孙子读书,日子过得也舒心。
  但是胤祜不舒心啊!!
  他这个亲爹啊,带着搬网,在下雨天蹲守在小河边捞鱼。
  这一幕有多熟悉?
  想当年,他有淮阴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胤祜去劝,康熙也不听。
  一说有危险,康熙还振振有词自己带的侍卫够多,安全肯定有保障,在河里捞里比在鱼塘有趣多了。
  从这天起,康熙的兴趣就从鱼塘转移到小河了,鱼塘里是自家儿子养的鱼,哪有外面捞的鱼更有成就感?
  胤祜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求助其他兄弟让他们来劝。
  其他兄弟一个个都避之不及。
  他们又不傻,皇阿玛身边有侍卫跟着,出不了事。再说了,胤祜劝不动,他们能劝得动?找骂还差不多!
  一群兄弟都指望不上,胤祜也只能由着他去了。
  康熙在庄子上过起了闲适的养老生活,那种疲惫感也消散了。
  顿时萌生了一个想法。
  也仅仅是想法,暂时没有付诸行动的意思。
  这一年里,朝政交给太子打理,但康熙耳目众多,太子有什么动作都瞒不过他的双眼,同时也是一种考察。
  康熙三十七年很快就过去了。
  观望了一年,康熙对太子的表现还算满意,入冬后庄子上太冷,他扛不住冻就搬去了畅春园。
  过完这个冬天,进入了康熙三十八年。
  对康熙来说又是养老的一年,对胤祜而言却是首次在事业上做出亮眼的成绩,他带着团队走了不少弯路,终于培育出亩产量六百斤的粮种,用上有机肥,还能再增产一多百斤。
  胤祜刚把数据递上去,康熙龙颜大悦。
  他比胤祜本人还要高兴,之前不赞同胤祜种地,怕的是他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如今做出了成绩,谁敢轻视他半分?
  他终于安心了!!
  ……
  第二天康熙急匆匆带着胤祜和他的团队回京城了。
  这个数据拿到朝堂上,也是一片震惊。
  也有人在心里揣测,胤祜声称去庄子上养病,是怕自己种地种不出成绩才借口养病?好维护自己的名声?
  这不,一做出成绩,又活蹦乱跳了!
  康熙将众人的神色尽收于眼底。
  高产粮种是种国种民的功绩,几年前的有机肥因为朝堂上吵了一通,胤祜这个主角反而被忽略了,也没有封赏过。
  提起高产粮种,康熙又把有机肥拎出来说了说,之后大手一挥,胤祜就成了大清第九位铁帽子王。
  朝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
  一个个声音劝康熙三思。
  康熙再抛出一个重磅炸弹——他要传位给太子!
  朝堂上静默了几秒,再次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起来了。
  一群皇子连同群臣跪了一地,康熙却不听劝,“朕意已决,尔等不必多言。让钦天监早些推算出吉日。”
  有了康熙禅位的事垫刀,铁帽子王也算不上大消息了。
  下朝之后,文武百官终于清醒过来了。
  就有人同情太子了。
  总觉得他被康熙摆了一道,禅位之前还要扶胤祜一把,民以食为天,胤祜研究粮种本就是最得民心之事,如今又成了铁帽子王,早晚有一天他在民间的声望会盖过太子。
  况且他是亲王,已经是最顶格爵位了,封无可封了。
  等太子上位,他该怎么施恩?
  他若是心胸再狭隘一点,恐怕已经忌惮起胤祜了。
  别跟上位者扯什么亲兄弟不亲兄弟的,李世民杀的不也是亲兄弟?康熙此举,就是在为难太子。
  当然了,这是外人的想法。
  熟悉太子的人都知道他不会忌惮胤祜,就算没有康熙,将来太子上位后,胤祜迟早也会是铁帽子亲王。
  胤祜团队里的其他人,都论功行赏,种地也有敞亮前途,团队里的年轻人一个个乐开了花。
  不知道那些离开的人会不会后悔。
  胤祜的岳父凯音布还恍恍惚惚。
  所以他之前是在装病?还是真病?
  要么闷在庄子上不冒头,一冒头就要搞出大事,让人很难不怀疑。刚走出宫门,凯音布突然想起胤祜当年称病之事,只知道他病了,连他生了什么病都不知道。
  现在想想就假得很!!
  ……
  钦天监推算吉日需要时间,龙袍可以先赶制,宫里先忙了起来。最忙的是礼部,大清开国以来还没有禅位的先例,太子的登基大典他们要一再商量,最后还要康熙过目。
  过了两天,钦天监才推算出吉日,就在两个月后。
  两个月内要筹备好太子的登基大典,胤祜也跟着忙进忙出,远在福建的大阿哥被康熙一道圣旨召了回来。
  康熙禅位,太子登基,大阿哥还狠狠地松了口气。
  尘埃落定,他也能喘口气了。
  时间过很快,就到了胤礽的登基大典。
  礼部拟的年号根本没用上,他的年号是康熙给他立的。
  ——景和。
  前一个字是康熙对胤礽和大清的期许,后一个字则是劝诫,希望他将“和”字放在心上,别只有杀戮。
  景和帝顺利登基,尊康熙为太上皇,皇后被尊为太上皇后,原本的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宫妃们也升了个辈分。
  登基后,景和帝又陷入了一段忙碌。
  长辈都封了,就连到一群兄弟了,从大阿哥到九阿哥胤禩,都封了郡王,胤禟他们三个小的封了贝勒。
  胤祜已经封无可封,就只有食双俸了,又得了个免跪特权。
  康熙都看在眼里,登基后依然善待,是他养出来的儿子。
  该封赏的都封赏了,其他兄弟也识趣,除了胤祜去了庄子上,其他人结伴去乾清宫求见,主动提起改名。
  礼部拟了几个字。
  一群兄弟商量过后,选了个“允”字。
  这不,才一起到了景和帝面前。
  景和帝盯着一群兄弟看了许久,最后摇头否定了。
  其他兄弟不用改名,依然是个“胤”,出乎意料的是景和帝改了自己的名字,从胤礽改为了承礽。
  一群兄弟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康熙也以为景和帝是体恤兄弟,所以宁可自己改名,对景和帝他就更放心了,养老的日子也不插手朝堂上的事了。
  景和帝改名,只有一个人懂——太上皇后。
  改名的消息传到后宫,太上皇后泪洒当场,红玉等人还不明所以,想劝自家主子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中午,景和帝来到钟粹宫。
  太上皇后的眼眶依然泛红,景和帝一撩衣袍,重重地跪在她面前,吓得红玉等人赶紧退了出去,并关上了门。
  景和帝伏在她膝头,眼里也有了几分泪意。
  他低声道:“哥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皇额娘是为了哥哥好,也是为了儿子好。这个世间没有哥哥的痕迹,不过没关系,儿子会帮皇额娘记着哥哥,皇额娘也不用再心痛了。”
  太上皇后的泪水再次涌了出来。
  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想孩子生下来受罪,她早期一直注意避孕,没有让承祜看看这个世界。
  说不遗憾肯定是假的。
  多少个午夜梦回,她都在后悔自己没有赌一把。
  “不心痛了……你和小六都好好,就什么都好。”
  “儿子和弟弟肯定会好好的!”
  其他人根本不懂,都以为景和帝改名是为了体恤兄弟。
  只有他们母子二人明白,他是想说自己从未忘记过亲哥哥,尽管他无缘跟亲哥哥相见,却有将他放在了心上。
  ……
  景和帝登基之后,就是一阵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群兄弟该用上的,他毫不手软,全部拉去当苦力了。
  漏网之鱼胤祜依然在庄子上种地。
  不出众人所料,胤祜在民间的声望好到爆,又是有机肥又是新粮种,这位嘉亲王是实打实的为民着想。
  从这年起,他在民间多了个名字——神农王爷。
  嗐……胤祜听说之后还很羞耻,他有后世的资料,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神农二字他担不起,也不敢担。
  胤祜一直不肯承认这个名字。
  民间依然叫这个名字叫了他一世,没让康熙失望,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史书里留下厚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