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国书
作者:
洞眠 更新:2021-09-24 00:46 字数:2657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古来的战歌再一次出现在了古老的大地之上,但不是在神州,而是边远之地的西域。
对于还未彻底忘却东方国度的贵族来说,汉语在这些人中并没有彻底忘却。
在西域,除了本土语言之外,汉语和匈奴语都是需要优先学习的语种,因为那是这片大陆上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
生活在两大国夹缝中的西域诸国,是没有选择的权力的,所以他们才能够知道这首歌所讲述的意思。
简单的曲调中,那种出征前的沙场气息扑面而来,为了皇帝不惜一切的铁血是西域民族所绝对没有的。
但凡听清楚了战歌的于阗人,全部脸色骤变,仅仅三十多人,就已经营造出千军万马出动的恐怖了。
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当传说中几万数十万的大军一同出发的话,会怎样的情形,不愧是曾经将匈奴打败的王国。
吴珣同样唱着这新学来的曲子,这首战歌是来自春秋时期秦国的战歌,本来是不适合汉军来唱出的,因为汉朝就是取代秦朝的王朝。
但是合适的战歌又一时找不出,作为立国之初就和匈奴战斗的王朝,双方付出了无法计数的鲜血。
就如同抗日时期《大刀进行曲》一般,这个时期汉朝的战歌其中充斥着对于驱逐胡人的激昂。
这自然是正确的,汉匈不两立,双方的仇恨只有用血来洗刷。
可是在这个时刻,唱这样的战歌无疑就是相当不合适的,因为按照胡人的划分,西域诸国都在其列。
在于阗国准备接受臣服的仪式上,这样的战歌想都不用想就被否决了。
而且为了震慑于阗国,能够符合的战歌并不多,其中耳熟能详的《无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反正西域中人懂的这首战歌背景的人极为罕见,就被临时用于示威的游行了。
根据周围百姓和士兵的表情来看,他们的这一次行动相当的成功,想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不会怀疑汉朝的强大了。
当所有人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来到皇宫前的时候,于阗国王广德亲自出宫迎接,只是他的脸色颇有些不好看。
他之所以会那么果断的斩杀匈奴使者,固然有着匈奴使者的威胁迫在眉睫,未必也没有认为汉朝天高皇帝远,不会影响到他的王位。
但是从目前这样强悍到无以复加的汉朝使者团来看,他无疑是前脚赶走了虎,后脚就迎来了狼。
好在他隐忍的水平不错,面部的表情一闪即逝,热情的来到了班超的面前,亲自将班超搀扶下马,展现二人的亲密关系。
虽然汉朝使者已经来了于阗国好几天了,现在才举行欢迎仪式,似乎有些迟了,可所有人都没有在意这一点。
整个汉朝使者团的人都在广德的带领下进入了满带着西域风情的皇宫之内,看着身后一连串价值不菲的礼物,饶是广德心怀戒备,也不由的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他是于阗国王不假,但这并不代表他富可敌国,想想就知道了,几万人的城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积累太多的财富。
更不用说,西域普遍艰苦,如果穷奢极欲,不用敌人来攻,自己人就会把他送上断头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班超这一点带来的礼物,足以抵得上广德两年的收入了,如何不让人感到欣喜。
其他人在侍卫的带领下,前往偏殿用宴,而班超和吴珣则跟随广德进入正殿,商议附属的问题。
相较于班超的官服,吴珣就完全是一副富家子弟的打扮了,在众人中相当的显眼。
高大的身材,端正的五官,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的锻炼,导致了他有些晒黑了,但身子骨同样坚实了起来,看上去破有些锋芒毕露。
“这位想必就是班司马的子侄了,果然是一个好少年,请问何名?”广德看向了吴珣道。
“贤侄姓吴名珣,字汉忠。”班超抢先说道,根本没有给吴珣开口的机会。
“汉忠,还不见过国王!”
这一声将吴珣从愣神中惊醒,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怎么忽然多了一个字,连忙躬身行礼。
对于古代人的字号,吴珣是知道的,可是这一段时间以来,整个使团中,除了班超自己,其他人都没有字,于是他也就习惯了。
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班超给他强行按上了一个字,而且是相当老套的汉忠。
广德和吴珣稍微寒暄了两句之后,就再次将注意放到了班超身上,一个没有官位的少年还不值得他在意。
正殿之内,于阗国的文武官员早已经待命,原本的国相私来比已经被捉拿下狱,换上了全新的人选。
这种关乎一国命运的事情,自然容不得马虎。
在如此重大的场合,吴珣是没有插嘴的机会的,只见班伯在当庭广众之下,慷慨激昂,逐条回答众人的疑问,讲述汉朝的仁义,简直如天花乱坠,让他不由的和诸葛亮舌战群儒联想在了一起。
这样的辩论持续了两个时辰之久,整个过程中,班伯都没有饮一口水,火热的天气早已将衣衫浸湿,却面不改色。
吴珣没有见过真正的外交官,但是他相信,班伯一定是此世最合适成为外交官的人了。
所有的疑问都在班超这里得到了解答,汉朝的宽容超乎了于阗国的想象,那是远超匈奴的待遇。
固然这样的情况他们在之前就已经有所预料,因为在西汉之时,汉朝对于自己的附属国就一向相当的大方。
张骞出使西域几乎是以巨额的财富让西域诸国为之臣服,汉朝的富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流传。
丝绸的贵比黄金,更是让人对于东方的国度浮想联翩。
而现在终于得到了证实,可以说他们臣服汉朝并不会失去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反而能够得到那个东方王朝的庇护,简直是再划算不过的事情了。
于是不用广德出手,其他官员就纷纷建议签订文书,尽快将这件事落实,他们已经将匈奴得罪死了,能够救他们的唯有汉朝。
但是这个时候,班超反而拿起了架子,递上了另一份早已经书写好的条约。
这份条约就是吴珣连夜写好的《汉胡通商条约》,其中并没有太多不公平的条约,至多也就是稍微偏颇汉人而已。
尤其是其中的汉胡平等,以及诸多保障胡人的政策,都可以看得出其中的诚意。
来自现代的吴珣公平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除了划分一小部分土地作为汉人租界,汉人拥有在里面自治的权力之外,其他的都顾及到了双方的公平。
在吴珣看来,以汉人在这个时代压倒性的优势,公平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只要保证了汉人的利益不受侵犯,就可以大把的在这片土地上收刮财富,根本用不着低劣的手段。
毫无疑问,这样的条约是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虽然看不出班超到底打的是什么注意,一时间也让人犹豫不定。
面对这样的情况,班超仅仅是故意露出了些许贪婪之色,暗示以后前来于阗国的汉人商队都必须接受他的管辖之后,所有的疑问都烟消云散。
原来这个所谓的条约是汉人使者揽财的工具,于阗国一年到头,能够来到这里的汉人商队屈指可数,让出这份利益来交好汉人使者并没有什么不好。
就这样,班超以自己的身份和广德签订这份条约。
之后的附属国文书就更加顺风顺水,在文武官员的见证下尘埃落定。
最多两天之内,于阗国就会派出质子前往洛阳,递交文书,成为汉朝名义上的附属国之一,接受汉朝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