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汉夷
作者:大简      更新:2020-12-05 00:44      字数:3807
  孙一和琪琪格二人拾级而上步入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汉式建筑风格,藏式装修风格。大殿由南向北一共三重,第一重一层屋檐,第二重两层屋檐,第三重三层屋檐,一重更比一重高,一重更比一重雄伟。
  一入殿内,满墙都是鲜艳的壁画,自腰线一直画到天花板。
  美岱召因为这些壁画在后世被誉为壁画博物馆。后世孙一参观的时候,为了保护文物殿内只有豆大的一盏灯,趴到墙上一米远都看不清壁画的内容。现在大殿内阳光明媚,壁画一览无余,孙一仰着脖子转着圈看了个够。
  第一重、第二重现在是僧人的经堂。步入第三重大殿,迎面一尊镶满宝石的银质弥勒佛像。宝相庄严,熠熠生辉。
  孙一点燃三支香,奉献给弥勒佛。
  后世孙一来美岱召参观的时候没有这尊银佛。
  据说这尊银佛在1966年的大革命中被人敲碎了,最后银子不知所终。大雄宝殿那时被改作战备粮库,堆积如山的粮食保护了壁画免遭劫难。
  穿过大雄宝殿,夫妻二人拾级而下,第四重建筑居然是一座财神庙!
  看来阿勒坦汗也喜欢财神,孙一毕恭毕敬点燃三炷香,高高地烧给财神爷。转身叮嘱琪琪格赶紧上香,这位爷千万不能得罪。
  孙一印象中后世的美岱召好像没有这座财神庙。
  财神庙向北,迎面第五重建筑是一座全汉式风格的歇山式三层楼,面阔三间,廊柱环绕,屋顶是绿色的琉璃瓦。
  据说这些琉璃瓦是明朝皇帝特批给阿勒坦汗的,不算僭越。
  这座三层楼的琉璃殿,就是阿勒坦汗接受朝拜的地方。
  孙一吩咐闷蛋,一会儿乡亲们的代表来了,大家就在琉璃楼议事。
  孙一印象中后世的时候这里左右两侧应该有两个配殿,一侧是十八罗汉,一侧是观音菩萨。现在则完全没有。
  再向北,中轴线上的第六重建筑是阿勒坦汗的寝宫。
  阿勒坦汗寝宫之后,第七重建筑是东西一字排开的几座独立院落,这是阿勒坦汗家人居住的地方。中轴线上的院落是阿勒坦汗的后花园。
  带路的学僧一脸的为难,“塔布囊,这座院子是黄教密宗要地。能不能就不看了?”
  孙一刚要开口,琪琪格抢先回答:“我家的后花园,我当然要看!”
  孙一连忙打岔,“我记得那边有一座八角亭,咱们去那里转转。”
  二人信步转到美岱召西侧,西侧园子中央的确是一座八角亭。八角亭北面的院落被喇嘛们改为藏经阁。
  藏经阁里满是梵文和蒙文的书籍,孙一随便翻了翻,狗看星星一片白,什么也看不懂。
  孙一突然问带路的学僧:“你们这里有没有扫地的老僧?”
  学僧一脸茫然:“扫地的活都是年轻的学僧干,为什么要老僧人干?”
  孙一打个哈哈,“没有就好,没有就好。”
  穿过八角亭,是南北排列的五重大院子,一些僧人正忙碌着搬运行李。
  学僧介绍这几重大院子是当年阿勒坦汗的大臣办公的地方。
  孙一记得后世没有这些大院子。
  由北向南回到美岱召南墙,再折向东,美岱召东南角是三重平房,原来作为仓库用途,现在大部分空着。
  三营长李广已经将全部僧兵缴械,正安排三营入住平房接防美岱召。
  沿三营驻地向北,大雄宝殿的东北方,是一座带围廊立柱的重檐歇山顶的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正门在南侧,进去之后内堂面积却只有三间,没有窗户。
  孙一好奇地敲打墙壁,从理论上计算,这间建筑的墙壁应当有一间房的厚度,说不定是什么密室暗道。
  墙壁上也是后世珍贵的壁画,在后世是根本碰不得的。据说壁画中蒙古服饰人物像就是阿勒坦汗及三娘子。
  房间内有一座三尺高的檀香木塔。这座木塔在后世在1966年的大革命中被拆除,拆除时发现塔下有地宫!
  地宫内藏有人骨灰一包,木梳三把,念珠六挂,三角形镀银药盒一个,钻石耳附两副。
  孙一暗暗琢磨,是不是找个时间来探查一下地宫?也许可以发现什么秘密?
  带路的学僧介绍,这是三娘子的灵堂,又叫太后庙。民间传说三娘子是昭君娘娘转世,黄教则认定三娘子是多罗菩萨的化身,总归三娘子是一位下凡的神仙。
  孙一立刻打消了探查地宫的想法,因为这么做一定会引起众怒。
  孙一和琪琪格为三娘子上了香,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向北来到美岱召东北角一处小小的院落。
  推门进院,院子里没人居住,但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主房是二层小楼,东西两侧各有配房,房后映衬的就是巍巍的大青山,房前是一片绿叶红花。
  孙一一见就满心喜欢,不由得对琪琪格说道:“咱就住这儿!咱俩住二楼,一楼当客厅,西配房归闷蛋住,东配房当书房用。”
  同行的学僧动动嘴唇,想提醒塔布囊这是当年大海喇嘛住过的院子,是黄教的圣地。
  话还没出口,琪琪格已经推门进屋收拾房间。
  学僧连忙把话咽下去。
  闷蛋安排护士登上城墙的东北角楼,居高临下承担防护任务。
  朱军师在美岱召西北侧“占”了一处院落,请达海博士和自己同住,又为莫日根挑了一处院落让老人养病。
  收拾停当,百姓代表已经齐聚琉璃殿。代表们都很兴奋,能在皇上才能用的琉璃瓦下议事,这是何等的荣耀!
  代表们听说塔布囊给弥勒佛上香,给财神爷上香,还给三娘子上香,顿时觉得塔布囊不仅神通广大,还是个好人。
  孙一、琪琪格、朱军师、莫日根几位首领来到琉璃殿,百姓们禁不住又要磕头,被几位首领强令禁止。
  孙一有了在九原的经验,先和百姓们拉拉家常。
  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
  大板升的百姓春夏种地,秋冬打猎,还从事驻牧、半游牧和各种手工业,行业五花八门。
  大板升的百姓祖上从明朝逃来草原,有白莲教徒、有明朝的边军、有逃难的百姓。
  百姓的祖先发现这里轻松好过,便以达子自居,扎下根来。他们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汉夷。
  汉夷为阿勒坦汗提供粮食蔬菜、弓箭器具,也随同阿勒坦汗出征。
  老人们回忆,听他们的老人说,那时金国和明国关系很紧张。
  阿勒坦汗意识到金国不可能征服明国,便屡屡向明朝要求讲和互市。
  可惜明国的嘉靖皇帝是个倔种,每每杀死阿勒坦汗的使者。
  阿勒坦汗便发兵报复,嘉靖皇帝就发兵反报复。金兵深入明境抢掠人口,明军趁金国空虚屠戮妇孺。
  那时年年打仗,两国百姓们早就厌烦了这种无休无止的无意义的相互放血。
  明国在边墙之外的草地上建有孤零零的“火路墩”。双方打仗的时候,汉夷围困火路墩里的汉人,但是并不真的往死里困。只要汉人拿出银两,就可以向火路墩外的汉夷买水买柴。
  双方不打仗的时候,双方还经常交换工作。汉夷替汉人上火路墩“警戒瞭望”,汉人替汉夷在草原上“放风放牧”。
  双方侦查敌情的时候更有意思,都是直接询问对方。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是汉夷和汉人隔着火路墩说话。
  汉夷问:“我是小十王、济农、俺答差来边上侦查,你们墙里车牛昼夜不断做甚么?”
  汉人回答:“总制调齐千万人马,攒运粮草够用要搜套打你们。”
  汉夷劝说:“套内多多达子有哩,打不得,打不得。”
  汉夷又说:“我原是韦州人,和你交换一张弓,作为凭信回去交差。”
  汉人问:“你是韦州人,为什么不投降?”
  汉夷回答:“韦州难过,草地自在好过,我不投降。”
  汉夷递上自己的弓,汉人在上面接住,却不交出自己的弓。双方僵持,汉夷无奈,只能放手,于是汉人缴获汉夷一张弓。
  这个故事说明,汉夷同汉人交换情报一定要小心上当受骗。
  众人哈哈大笑,气氛顿时放松。
  百姓们称,最早的时候,阿勒坦汗任命白莲教首领赵全管理汉夷百姓。赵全建土城,大门上书“石青门化府”,二门上书“威振华夷”,赵全任“把都儿汉”,以《大明律》约束汉夷。
  到“隆庆议和”的时候,赵全手下有大板升十二,小板升三十二,大者八九百人,小者六七百人。
  作为大金国腹地的福化城,其附近的大板升多达八个。
  “隆庆议和”之后,明国正式承认了汉夷的夷人身份,要求双方严守边防,禁绝双方人民交通,然并卵。“但闻板升人常入边,或打牲,或买卖,久住边堡,刁夺物件生事,都是汉人……我这里人亦有生事的,出边外私赶达子牛羊马匹,我亦不能防。”
  后来红娘子管理西哨,不再区别汉夷真夷,统一以《阿勒坦法典》约束。
  越来越多的真夷搬来板升定居,同时汉夷走去草原放牧的也不在少数,汉夷真夷夹杂不清。几十年间八大板升繁衍生息,原来的板升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变为一个以美岱召为中心的大的村落和集市群。
  这次大板升的百姓依然以当年的八大板升为界,推举出乡老“参见”塔布囊和雅布海。
  乡老恳请塔布囊和雅布海,不必再区分真夷汉夷。当年赵全治下,汉夷真夷之间还有隔阂,红娘子之后大家一视同仁,不分彼此。百姓愿在琪琪格雅布海的统治下,齐心协力联合铁国、九原国击退满洲大军。
  孙一表示尊重百姓的意见,不会去做费力不讨好的傻事。重申琪琪格年幼,百姓要学会自治。当务之急,却是大板升的百姓要立刻组织起来自保。
  大板升城就以当年的八大板升为界,推举出临时负责的“宰生”,紧急组建各板升民兵,推举出民兵的临时负责人。
  明日午时,各板升宰生和民兵负责人同联军军事首领在琉璃殿召开军事专门会议。
  孙一话锋一转:“草原骑兵来保卫大板升的定居百姓,大板升的百姓要保证左右翼骑兵的粮草,不能让人马饿肚子。”
  百姓代表羞愧地回答:“以前是听信了美岱召喇嘛的鬼话,以为联军只许拜白老人不许拜弥勒佛。”
  孙一拿出自己的背包,请百姓帮忙仿制,说三营急用。
  一名代表是毛毛匠出身,将孙一的背包调过来调过去看了好几遍,表示以牛羊皮仿制,除了那种神奇的一拉就锁再一拉就开的链子,其它都不难。
  孙一道:“可以不用拉链,改成纽袢。背包的个头也可以小一些。”
  毛毛匠代表道:“那容易!塔布囊的背囊借我一天我就能出样子,定了样子我立刻安排婆姨们赶工。”
  孙一说道:“到时候不白让婆姨们赶工,联军会出钱购买背囊。这种背囊很实用,你们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
  “这如何使得!”,毛毛匠代表抗议道,“塔布囊传我们一门吃饭的手艺,我们保家卫国给军队做背囊,怎么还能要钱!”
  “使得,使得。”孙一回答道,“三营是联邦的军队,三营的军费是三国共摊的。你不要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