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七步浮屠录(上)
作者:儽神      更新:2021-08-28 21:48      字数:3231
  “您现在已经可以离开了,您的政审已经完全通过,记住十月一号前往济南军区报道。恭喜您,您已经被列入条约军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中,现在您可以离开了!祝你日后工作愉快!”
  “多谢!也祝你们工作顺利。”行了一个礼,董广拿上任志超递给自己的小册子,就向外面走去,他刚才已经打电话通知了三哥。
  坐上车子以后,董广的思绪还是有些不能平静。父亲是在乎他的,不然不会让人把这个册子转交给他,可是父亲现在到底在哪里。
  三哥董英广又问了董广一些事情,董广也都一一作答,两个人很快就到了兵阁。学员们已经都散去了,除了一些初级的学员,对于高级别的学员。兵阁并不要求这些学员每天报到,每个人有自己的造化。
  回到屋中,在灯光下,董广终于翻开了父亲的笔记,翻开了任志超递给他的册子,这些字是父亲写的,他可以看得出来。董照的字体并不算太好看规范,但是一笔一划之中,迥劲有力,气度非常!
  “常见的修行意念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诵持法,一种是观想法。诵持法讲究的是诵持经文,加筑己念,从而强化自身的信仰意念。”
  董广一字一句的看着父亲写的内容,有的部分还用小括号括住,那应该是父亲自己做的标注,这些话都是白话文,所以应该是父亲翻译过来的,可能也是为了方便自己去理解这些话。比如董广看到一个小括号之中写着:“诵持法说的简单一些,就像是一些做营销的人员,每天早上都要大喊加油,久而久之,他们意念潜移默化也充满激情。”
  董广继续看下去,只见后面还写到:“当今常见的诵持法,如禅宗十念法,道教经文诵持法!都是需要坚持每天的诵念,字句经文之中,不仅寓意极深,也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的思想。观想法中最为著名的是佛教的白骨骷髅观,道教的红尘观,以及真灵位业图等等!”
  这上面并没有具体介绍这些修行法,但是有的内容董广曾有所耳闻,比如禅宗的十念法:自修者,每天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每天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阿弥陀佛”或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很简单的法门,却是修行信仰的内容。
  董广继续向下看去,剩下的内容,大部分已经不括括号了,应该是董秉乾先人的原话:“我曾听闻,秦汉之时,儒家尚有修行之法,西汉有经学家一生研读一书,苦修一本经典。宋朝之时,理学家之学,争议颇多,于经学有异。我便经多方寻觅。兀自整理研学,终于能够得悟贯通!能领会先人之意,创此七步浮屠录,作为求道学道之根本!”
  父亲董照的翻译写得很简单,但是董广看过家中的族谱记载,董秉乾先人在还原这些法门的时候,曾经四处求访。
  佛教八大宗派,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真言宗(也就是密宗)都有留下过董秉乾先人的足迹。因此他虽然后来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成为了道教的护道人,可是总结出来的话,却融汇了佛教很多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家的传承四分五裂,道门也遭受重创,相对而言,只有佛门在当时能够暂得安稳,甚至发展起来,于是很大一部分经学传承也就流入了佛教。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来正值乱世。可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他们却借助机会迅速发展了起来。
  “我之七步浮屠录是研读经书之法,天下经书皆可入瓮。我将其分为七种层次。第一步是略知门内之事,以佛语观之,便是指从佛以后,对于神事(各个佛陀的显化故事)、鬼事(佛教的地狱恶鬼故事)、礼事(敬奉各个佛陀菩萨罗汉的不同方法和禁忌)、法事(对于恶鬼缠身,或者请神许愿的仪式)、香事(会看香)、卦梦之事(能解梦占卦)、其中一门略有了解,并不断深研。”
  看到这里,董广有了一种自己被骗了的感觉,还好下面括号之中由父亲所写的注释:“与兵法之上,做相同而不同之解,对于后勤,基层,指挥,参谋,军事史,军工,军备,特种作战,其中一门略有了解,并且不断深研!从拳法观之,有拳谱之精义,得拳法之大旨!”
  董照之所以这样写,不是没有原因,兵家拳法,拳谱中并不多写经意,理论全在兵典之上,尊奉孙子兵法为拳学之始!因此历朝历代,又有人称孙子兵法为武学之盛典,兵家之绝唱!
  董广继续向下看去,只见董照略作转折,又继续写道:“若以个人武艺相较,尊奉孙子兵法为经,第一步兵家武者只了解这本军事著作的成书背景,有它有关的战役战争,读这些相关的经典。基本了解之后,熟读你所选择的兵法著作。”
  “早说这么简单不就是了吗,老爸你还真能绕圈,不过怎么总感觉这些东西,我在哪里见过呢!”董广看到董照后面的字,不由轻笑。
  对于这些方法,他隐隐有些熟悉,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一样,暂时先不管自己的胡思乱想,董广继续向下看:“第二步是择宗入法门,选择一位佛教或者道教的神佛人物供奉,等于说是成为他们的信徒,并且开始修行一部与他们有关的佛教或道教经文,直至将之背会。”
  董照的备注依然很简单:“选取一本兵家经典,熟读背会!建议《孙子兵法》《兵典》《兵经》三者择一而取!”
  《孙子兵法》不必再说,历代兵家著作都是以此为根基所创。《兵典》是唐朝人杜祐在《通典》所录,共有十五卷,上万字。
  《兵经》是明末的一本兵家著作,又称百字兵经,不论在武学上,还是兵法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几乎完美继承了武学七经所述。
  董广看到这一点,他就已经明白了,其实父亲只给了他一个选择,就是《孙子兵法》,《兵典》的主要内容是以解释孙子兵法为主,《兵经》主要内容,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
  果不其然,董广继续想下面看的时候,董照的意思就写出来了“我的修行方法你不必在意,你可以以《孙子兵法》为根基,然后阅读《兵经》,《兵典》,增强对《孙子兵法》的了解。博学而专精,至善!”
  三哥董英广在院里看到董广的灯还亮着,整个人还没有休息,就问了一句:“老九,你在屋里干什么呢?不要玩太晚,现在都九点了!”
  董广探出头来:“三哥,你给我个建议呗,如果我要背书的话,背哪一本书好呢?《孙子兵法》、《兵典》、《兵经》你帮我选个呗!”
  “笨蛋,那还用想,肯定是《孙子兵法》啊,它的字数最少,背起来最省力气。《兵经》和《兵典》上万字,哪有那么容易背!笨!”
  董英广说话一点点都不犹豫,对他而言,背书当真不是件好差事。
  “好吧,三哥,你当我没问!”董广头向里面一收,回过神来,然后继续看起了父亲的笔记,里面还有很多的内容,他没有看完呢!
  兵家和儒家在古代之时,历来是在帝皇手下,互相扶持,互相抗衡,互相制约,又共同发展。大将军莫不学习儒家之道,以明哲保身,从儒家观览经文处入手,从而兼通兵法,以察时政。也多有读书人,腰佩宝剑,善于击刺。儒门六艺之中,骑马射箭也都是比较重要的。
  乐舞之中,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等轻物的舞蹈。象、大厦、大武等都是个武舞,指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等动作、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相当于士兵演习的雏形!这些做法无不暗合兵家!
  董广也终于察觉了,他为什么总会觉得这些方法有些眼熟了。因为他女朋友,赵凤亭的读书方法就如同这样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谁能想到一个女孩的积累和突发的灵感,竟然于上古经学相通。
  董广定了定神,回想了一下自己读过的兵书,自己了解最深的,其实还是孙子兵法。其他的兵法书籍,自己不过是浅尝辄止。心中有了主意,他接着向下看去,这才发现了不同于赵凤亭读书方法的部分。
  “第三步是经文心中写,将所背会的经文,一笔一划在脑海中写出来,直到在脑海中一气呵成,没有出现任何笔画错误为止!”
  董照在这一点只做了翻译,并没有单独的在给董广解释说明。因为翻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凤亭的方法以外为主。她的第三步是将经文背会。第四步是背写下来,跟在脑子里写字相比,她这样做要节省不少时间,但是深度必不如在脑子里写字,怪不得古人读书闭眼。”
  董广突然想起《宋史.司马光》的一段记载: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