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作者:刹时红瘦      更新:2020-11-25 00:39      字数:7085
  但最糟糕的事还是发生了,太子并没有给予他们太多时间商量脱身之计!
  临淄王使了不少钱财,才终于在来传令的宦官口中打听出申适也获传召,这当然不是他家父皇动了恻隐之心,终于愿意听他辩解,而是太子要当着皇上的面,鞠问他与申适!
  乾清门外,同样获召而
  来的郑秀和洛崆,显得倒是沉着几分,不过相比之下洛崆的沉着细看自然还是很为勉强的,像这般秋高气爽的好季候,他却满额头的虚汗,只强自镇定罢了。
  “魏国公承恩伯请入。”宫门前相迎候的却是兰庭。
  洛崆一言不发便往里走,郑秀却站住脚步打量兰庭,微微一笑:“今日是赵都御担当主审?”
  “赵某无非经办人员之一而已。”兰庭还以微笑。
  两双眼睛互视,并无火星四迸,只当郑秀在和兰庭擦肩而过时,似留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
  “可惜了。”
  兰庭不知郑秀在可惜什么,他只忽然想到今日清晨,春归执意送他到大门口,勾着他的脖子在他耳畔轻轻的说:“今日必将凯旋而归”。
  那是必然的。
  他准备了这么久,直到今日才有望打赢此场战役,临淄王虽是他的敌人但不是他的对手,兰庭很明白只有证实郑秀的罪行才能算作大获全胜,他也知道在时月回流之前他并非没能战胜郑秀,不过为时已晚,且到底没能识穿郑秀的全盘阴谋,令秦王成了漏网之鱼,且最终坐享渔翁之利。
  后来的社稷崩亡、天下大乱他赵兰庭确然是该承担罪责的。
  但今日的博弈,结果必然不同当时了。
  时事已在悄无声息间发生了扭转翻覆,如太子还活着,如春归仍平安,如岳丈终于能和他们团聚。
  远远的,兰庭再见一人走来,他眉眼低沉,笑意冷褪。
  鲍文翰。
  “鲍公请入。”兰庭仍然率先持礼。
  “赵都御今日可真是意气风发啊。”鲍文翰貌似寒喧,实含讥讽:“只有些事,怕没有赵都御想的这般容易,鲍某做为长者,好心提醒后辈一句,网撒得太开,小心自己反而被网绳所缚。”
  “就如鲍夫人曾提醒内子那话一般么?”兰庭淡淡回应一句。
  鲍文翰当然听出了话外的讥讽,他拍拍兰庭的肩头:“年轻气盛,是件好事,不过鲍某看来,赵都御着实是气盛过度了。”
  兰庭不再还以厉害。
  因为他看见了几位内阁大学士也昂首阔步前来。
  人既然都到齐了,战事也旋即揭幕。
  ------------
  第752章 唇枪舌箭
  自从弘复帝下令太子监国,乾清宫的正殿便几乎没有启用过,而有关顾济沧疑为倭国细作,沽水行刺两件大案虽然并没有交给三法司察办,但因为沽水行刺一案调动了京卫,且与三百刺客间展开了一场胜负虽然并无悬殊,过程却也相当激烈的斗杀,这件大事自然不能够被瞒得滴水不漏,朝野之间也早有了议论纷纷,甚至不少人都已察觉到这起大案极有可能是皇族的阖墙之乱。
  如许晋、沈决明等等内阁,冷眼看着临淄王、成国公党已经有如丧家之犬自乱阵脚,他们其实也早有预料弘复帝早晚都会召见重臣——谋弑储君之行罪同叛乱,且受到牵涉者不仅仅只有皇子,有多少文臣武勋恐怕都不能置身事外,便是不由三法司审断,但为了纠正视听平息物议,弘复帝召行这次殿议是在所难免的。
  内阁大臣做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席殿议便是理所当然,自不代表获召即为涉案。
  “朕今日召集众位爱卿,是为几件要案,尤其几位阁臣务必留心案情,如何决断,朕需要听取诸位意见。”弘复帝自是踞于宝座,除了他这君王之外,众人皆是站立于云台之下,然这场殿议的时间不短,所以弘复帝格外体恤那几位比他还要年长的阁臣,下令赐座。
  一颗心几乎悬在嗓子眼的临淄王,先是暗暗安慰自己:也许事情没有想象那么糟糕,父皇并没有听信秦询的一面之辞,刚才那番说法,无疑告之众人他尚未下定决心,所以才特意强调会听取四阁臣的意见,又虽则许晋、沈决明甚至那李乾元或许会偏向秦询,可只要秦询拿不出确凿的罪证,他们总不敢执意要将皇子郡王定罪处刑,还有郭犁……他而今在那三人的压制下权力几乎被架空,虽并没有答应为我效命,然则数月之前他的老母亲九十高寿,成国公府的贺礼他却并没有拒绝!
  说不定这一仗,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不过临淄王当然也留意见郑秀、洛崆今日竟然也获召见,还捎带上他的三弟秦谙,心头不由又犯起了嘀咕:梁师砦若非郑秀指使,那么郑秀便应置身事外才是,父皇也没说今日会听他们几个的建议,可为何召令他们也来参与殿议呢?抑或说梁师砦果然是得郑秀指使,不过郑秀早已投诚秦询,和秦询商量好的计划便是先误导我以为郑秀是想见风使舵,逼得我孤注一掷?
  要真是这样的话,郑秀也不该暴露才是啊?否则他收买锦衣卫也犯心怀不轨之罪,他这个老狐狸,总不至于将他自己献祭助阵秦询大功告成吧!他必然会提出条件,让秦询包庇于他,承认是秦询指使的梁师砦,干脆瞒着父皇这事还有郑秀参与。难道说,是秦询反悔了,认定郑秀投诚是假,图谋之心不死,打算一石二鸟?
  郑秀可不好对付,那么必然便会站在我的阵营,调转矛头对付秦询,因为唇亡齿寒,我今日若败,还有谁能阻挡秦询的势头?
  临淄王便更增几分底气。
  “太子,先陈述案情吧。”随着弘复帝这声嘱令,今日的殿议正式拉开序幕。
  太子身着孝服,手持玉笏,先是恭身推笏示礼,
  以告遵旨,方才转身,面向众人。
  特意先把一双眼睛,看了一看面皮绷得像面牛皮鼓般的临淄王:“大约月余之前,我耳悉讯报,内容是弘复六年举人顾济沧,也即赵都御岳丈,本应在多年前亡于福州倭乱者,竟突然为靖海侯逮获,且涉嫌听令于倭国大名行细作之事,不过靖海侯却将顾济沧交给了临淄王秘密看押,我当时便怀疑靖海侯温骁心怀不轨,意图嫁祸于本宫,故而禀知御前请旨让锦衣卫彻察此案。
  怎知锦衣卫主办此案的镇抚使陶啸深尚未有任何进展,倒是千户董贯俭先逮拿了一名倭寇,从此倭寇身上搜出密信一封,写明交顾济沧拆阅,经审问,倭寇承认他乃东瀛大名遣派,负责联络通信,也证实了顾济沧为其名主家臣,又吐露顾济沧是躲藏在怀柔红螺湖畔一处庄园。
  本宫为慎重起见,自然不会轻信倭寇一面之辞,于是先行遣人暗察顾济沧是否当真藏身在怀柔,然则让本宫诧异则是那处庄园的确突然住入二、三十人,不过看防甚严,且虽都作普通下人装扮,然个个身手不俗,又不见顾济沧出入,一时也不知是否有诈。
  又未隔两日,本宫再收到一封密信,更奇异的是信虽送来了慈庆宫,收信人却是太师府的内眷顾夫人,顾夫人阅信,证实乃其生父顾济沧亲笔,内容乃是相约顾夫人于相隔密云县十里之外沽水之畔会面,但顾夫人也看察得顾济沧这封亲笔信另藏玄机,用暗笔提示‘危险勿往’。”
  太子说到这里微微一顿,示意兰庭将顾公那封亲笔信交给诸阁老审阅,兰庭也早已经将暗笔之处圈出。
  四位阁老一边传阅那封信,一边听太子继续说道:“本宫当时就更加怀疑此件案子内情复杂,必然有诈了,试想顾济沧如若当真是东瀛细作,又被温骁逮获交临淄王看押,连锦衣卫都尚且不能察实顾济沧被关押何处,那名倭寇又怎知顾济沧人在怀柔红螺湖庄园?而如果倭寇是说谎,顾济沧并不在怀柔,但那处庄园又分明是被不明武士严加看守。
  顾济沧的亲笔信更加表明他不得自由,否则怎会用暗笔提醒顾夫人危险切勿赴约?那么临淄王究竟为何要引顾夫人往沽水之畔?本宫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一边筹划调动暗卫往沽水踩点察探,佯作赴约,一边嘱令锦衣卫指挥使梁师砦趁怀柔庄园那些武士不备,趁夜袭拿,让本宫想不到的是顾济沧竟当真是被关押在红螺湖畔庄园!
  而三日之后,本宫佯作赴约,途中却悄悄潜回宫中,而当日,沽水之畔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相信诸卿皆有耳闻了,更让本宫想不到则是,钦天监监正孙崇葆,当日竟在皇上面前直言他通过观测天象及察阅内档,笃定经他卜算,本宫当日必定亡于沽水之畔,且本宫之所以遭此噩劫,是因德不配位,谏言倘若要让君国社稷免受更多天谴殃乱,当立长为储君。”
  太子这时已经踱步至临淄王面前:“孙崇葆乃临淄郡王举荐为钦天监监正吧?他能说出这番话,必定是明知临淄郡王会在沽水设伏,袭杀本宫,且嫁祸于顾济沧暗通倭寇伏击我中华国储,又将这些祸殃归结于天命,为临淄郡王
  谋获储位扫除障碍。”
  “太子,这是血口喷人!”临淄王外强中干的反驳。
  成国公赶忙助拳:“皇上明鉴,倘若真是临淄王意图谋弑太子,利用顾济沧岂非无稽之谈?顾济沧乃赵都御之岳丈,并非太子殿下亲长,太子殿下何至于为了顾济沧亲历险境?且太子殿下声称那倭寇供认红螺湖庄园乃顾济沧藏身之地,试问临淄郡王要真将顾济沧关押在此,怎会有倭寇能够察知实情,且这么巧便被太子逮获?!太子这番陈述分明是前后矛盾,分明是用杜撰之说嫁祸临淄王殿下,请皇上明鉴!”
  成国公用这说辞狡辩,无非是认定太子不敢承认他觑觎春归甘愿替个臣子之妇出生入死的荒唐行径,再者那倭寇的确不是临淄王党安排,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倭寇存在,所以认定太子杜撰,分明是早已察明了顾济沧是被关押在怀柔,编造出一个倭寇的供辞来在皇帝面前自圆其说。
  “鲍都御,卿虽未得令旨察办此案,不过毕竟职任都察院长首,以看来,本宫这番说法是否杜撰之辞?”太子没有搭理成国公,转而却问鲍文翰。
  从顾济沧被救至今,郑秀为防落下罪柄虽不曾和诸多党徒联络,鲍文翰听完太子这番陈述后也已经得知事态的严峻已经大出他的预料——顾济沧虽然不知有他牵涉其中,连温骁、申适等人或许也不知道他乃魏国公的同盟,不过倘若魏国公被牵涉而不能自保,他当然也不能独善其身。
  目前的局势,也只能先和临淄王合作了。
  “殿下既问,臣不敢不答,在臣看来,殿下陈述确然有矛盾之处,成国公质疑并非没有道理,临淄郡王乃殿下兄长,同为龙子,不能只凭殿下这番陈述便定谋逆大罪。”
  成国公闻言顿时底气大增:“皇上,太子污陷郡王殿下谋弑储君,是欲陷郡王殿下于万劫不复之地啊!太子残害手足不仁不睦,已失德义,岂有圣君之品?岂能承祧复兴盛世之责?臣请皇上,处太子罪责,宣之于民,方能维护国之礼法,维护纲纪伦常,让天下臣民共诫,于君应当尽忠,于父应当尽孝,于手足兄弟应当亲睦。”
  情势已如鱼游沸鼎,生死更系千钧一发,今日不是临淄王身败名裂便是太子一败涂地,成国公也干脆果断的提出了废储之谏。
  而临淄王既然有成国公替他代言,兰庭当然也不能让太子殿下孤军作战,他持笏,先向弘复帝及太子示意,再行至成国公身旁。
  “成国公府僚客黄荃迎,便是向成国公出谋划策者,亦为黄荃迎告之临淄王及成国公,太子册封大典上,皇上因轻信小人谗言,曾经误解太子殿下竟然对内子有违逾礼法之情,大典之后,内子为圣德太后相留于慈宁宫,实则是为皇上监禁,彻察此事,后因圣德太后阻挠,内子终得宽敕。成国公,黄荃迎剖析此事,笃定太子确然有此悖犯伦礼之情,所以坚信太子会为营救内子生父犯险,黄荃迎相佐成国公多年,成国公一直视其为心腹,虽沽水之计败露,也未生杀人灭口的想法,黄荃迎既为活口,成国公真有自信他在诏狱之中,还能守口如瓶?”
  ------------
  第753章 真相惊人
  成国公当然没有这样的自信。
  他再是如何愚蠢,也知道兰庭在此时此境竟然能够断定是黄荃迎出谋献策,说明黄荃迎根本就不是对他死心踏地——如此机密的计划,除临淄王之外,只有他和他的长子知道是黄荃迎提议,这件事绝无可能被其余人察知,除非黄荃迎已经背叛了他。
  成国公说不出的懊恼和窝火。
  他之所信任黄荃迎,是因黄荃迎对他有救命之恩!
  那还是皇长孙踞东宫之位,高琼仍然位高权重的时候,他收受地方官员贿金的把柄为高琼掌握,且已经发动党羽弹劾他贪赃枉法想要置他于死地,多亏了黄荃迎献计才让他有惊无险脱身,正是因为黄荃迎救他于危急关头,他才把黄荃迎当作第一僚客,对黄荃迎的种种建议信任不疑。
  而兰庭点出黄荃迎的名姓,趁打了个成国公措手不及的先机,紧跟着又道:“黄荃迎怎么说成国公怎么信,却不曾料到事实根本和成国公耳闻的不一样,皇上从来没有怀疑过太子殿下,之所以暂时将内子扣留宫廷,不过是想引出幕后中伤殿下之人,所以殿下根本不会为了营救家岳丈身犯险境,但临淄王与成国公却信以为真。”
  兰庭并没有详述珍珑杀局的始末。
  陶氏已死,这件事的真相已经不再重要,不过为了揭露临淄王的罪行他必须提及这件旧案,然而又当然需要顾及弘复帝的体面,不可能直言弘复帝当真怀疑过太子,最为重要的是,不能让春归再被这件旧案牵连,让春归再受诽议,所以兰庭才强调弘复帝的英明睿智,同时也将珍珑杀局坐实是栽桩陷害无稽之谈。
  但兰庭的进攻并没有就此止住:“那名倭寇,当然并非临淄王及成国公安排,所以临淄王才会毫无防范,并没计划将家岳丈再从红螺湖畔的庄园转移,导致梁指使顺顺利利解救人质,至于倭寇究竟是怎么回事,稍后臣自然会向皇上及诸位阁老阐明,现下,请皇上允准传令家岳丈上殿陈述。”
  “准。”弘复帝将成国公震惊的神色看在眼底,心下不由冷沉十分,这个时候他也再不会心存侥幸了,一挥衣袖允准了兰庭的请谏。
  而
  已经在外恭候多时的顾济沧,也旋即被高得宜亲自引领入殿。
  突然一阵秋风起,卷进了乾清宫的正殿大堂,偏是今日站得稍后的申适顿觉这秋风似有刮骨的寒意,尤其当顾济沧与他擦身而过的时候。
  申适还记得这个曾经被他口口声声称作“世侄”的人。
  那时他在汾阳为官,因为长子申羿因先天缺撼不能入仕,他着实是对嫡次子申翃的学业关注十分,几乎将家门寄望都压在了申翃身上,所以才让申翃跟他赴任,好亲自督促申翃的学业。顾济沧在汾阳州学里算是佼佼者,说起来申翃和顾济沧相交不无他的鼓励,当然他那时万万没有料到顾济沧会成为福州申最大的威胁。
  他当然也未曾预料顾济沧竟然还活在世上!!!
  申翃从来没有说过他放了顾济沧一条生路,直到顾济沧回到中原,便被听闻风声的温骁逮获,申适还是听临淄王说起,才晓得临淄王竟然意欲利用顾济沧伏杀太子于沽水,他为了自家满门的安危,不是没有劝说临淄王干脆将顾济沧杀人灭口,但临淄王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临淄王称为防万一,伏杀太子得手之后再将顾济沧灭口不迟,届时把顾济沧的尸身弃于密云一处倭商秘密据点,顾济沧死于当日,才能证死太子是为他所诱才死于倭国细作谋刺,然顾济沧原本便为倭国派遣死间,所以物尽其用后,自己也遭倭寇灭口。
  临淄王事事求全,到头来却是满盘皆输,申适如今自然是心惊胆颤之余,又难免追悔莫及。
  他而今站在乾清宫的正殿,听顾济沧侃侃而谈多年前的旧事,怎么被申翃盛情相邀前往福建,怎么目睹申羿与东条大名的部属面会,怎么在福州那处茶楼上再次巧遇东条部属,怎么窥听得那部属商量刺杀萧让、魏谦,怎么向申翃坦言,怎么被申家拘禁,怎么被转移去别苑,怎么被掳往海外……
  申适手里的笏板止不住直晃悠,视线所及的色泽沉黯的金砖,仿佛突然有了刺目的寒光以至于让他眼冒金星头脑里一片浑沌。
  顾济沧已经说起在东瀛的经历。
  “草民被掳往东瀛,为了争取回国,为了争得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只好佯作投
  诚东条大名,终于也算能赢得东条大名几分信任,的确一度被任命为东条家臣,后来草民因机缘巧合,救得东条大名另一亲信家臣水野暗香于危难,才从水野暗香口中听闻了当年福州凶案的真相。
  刺杀萧御史及魏统领的刺客,实为东条大名遣派,我当日在申家及那茶楼见者,实乃东条大名家将东条雪暴,他为福州暗杀计划指挥官。当年萧御史巡察福州,接触魏统领,实则是因魏统领掌握了靖海侯里通倭寇的情报,两位大人暗中收集证据准备弹劾靖海侯,岂知走漏消息被靖海侯察觉,于是串通东条大名,将萧、魏二位大人刺杀于闹市,栽陷于孟公,东条雪暴之所以接触申羿,是因奉东条大名之令向申羿索要铁矿,申家实则一直暗中走私铁矿往东瀛,这其中当然也有靖海侯大开方便之门,所以福州凶案,申门亦为帮凶之一!
  水野暗香当年之所以愿意告之草民实情,一则是因感念草民救他于水火,再则也是因为认定草民终生不能重返故国,不过后来,水野暗香过世之后,水野家族渐失东田大名信任,又被裹挟于岛内争权夺利,最终败落,不过水野暗香的女儿为东条大名姬妾,在水野姬争取下,水野暗香的小儿子溯拾还保留了家臣的职位,草民正是在水野溯拾的帮助下,才得以回国,不过初登故国立即便被逮获,草民虽不能确凿是被何人擒获,但曾经被困于红螺古刹左近庄园,受逼写下告小女往沽水之畔相见确为事实。
  更有一点,草民务必向皇上阐明,草民这些年于东条大名府上,察探得知福州申、漳州徐,更有建宁桑氏,福建三大名门望族实则都一直向东条势力走私铁矿,他们为东条势力提供战需,靖海侯却为东条家将劫掠沿海百姓大开方便之门,实则是以我朝百姓之利,丰三族私囊,靖海侯剿灭之倭寇,实为东条势力之敌对,温、申、徐、桑四门,敌通外族却能名利双收,唯有东南沿海百姓及商贾,深受倭寇残害,望皇上明鉴,重惩叛国之贼,为无辜百姓争求安宁!”
  这也是他一定要坚持回国,一定要力求告发旧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朝廷命官勾联倭贼残害本国百姓,这样的罪恶为所有忠君爱国之士万万不能容忍!
  ------------
  第754章 温骁脱罪
  “一派胡言!”
  率先怒斥出声的当然是临淄王,他大步向前,“砰”地一声跪倒,高声疾呼:“皇上,顾济沧为赵兰庭岳丈,赵兰庭又为太子近臣,这分明是太子、赵兰庭、顾济沧串通一气诬陷儿臣,望皇上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