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作者:刹时红瘦      更新:2020-11-25 00:31      字数:8755
  四夫人如今不宜思虑,且四叔院中已经出了个白鹭,指不定还有其余的耳目暗探,往那里议事太容易打草惊蛇,可事情的来龙去脉又必须听在场的春归说明,要是把商谈的地点定在外院,少不得请春归前往,这更加容易惹眼,所以四老爷找了个借口说是请教春归如何烹制四夫人极合胃口的几味茶点,以备休沐时亲自下厨给妻子一个惊喜,鉴于四老爷和四夫人的素来恩爱,这说辞还算符合情理。
  当然,在斥鷃园中,这套说辞也只需说给费嬷嬷听。
  横竖兰庭也在场,可以免除瓜田李下的议论。
  费嬷嬷当然不会伫在茶室监听,三人在这儿说话十分安全。
  笔书不可能那样详尽,春归免不得把来龙去脉再说一番,再向四老爷赔礼:“因事发紧急,侄媳担心来不及防范阴谋,所以未经四叔许可,就把四叔的卷宗拆阅,果然发现其中一封文书内容极为蹊跷,侄媳为防打草惊蛇,没敢擅动,只是将文书的内容默记于心,再誊抄出来送给大爷。”
  四老爷忙道:“多亏得侄媳妇机警,否则依内子的性情,这件事就被一带而过了,根本看不出白鹭的破绽。”
  “那封文书应当是仿的四叔笔迹,侄媳与其余文书对应,笔迹看不出明显差异。但内容就……文书乃一封草拟的奏章,是向圣上禀明冯公谋逆案的结果,乃断定为太孙指使厂监陷构恭顺侯,并上谏圣上,力请废太孙储位。”
  “侄媳妇怎能看出这封草拟并不是出自我的手笔?”四老爷先前已经听兰庭提过这封伪造文书的内容,震惊过了,现下倒是对于春归如何看出这封文书便是伪造啧啧称奇。
  兰庭抢着解释道:“此时不宜急谏废储的事,我对娘子提起过,她大概知道太师府的计划,所以才觉得四叔不至于草拟这样的奏章。”
  春归连忙颔首。
  “大郎竟然连这些事都告诉侄媳妇?”四老爷很有几分惊奇,但惊奇归惊奇,倒没有异议,只道:“这封伪造的文书真是白鹭混进我书房的卷宗里?可她为何这样做?文稿既非我草拟,我当然不可能不管内容原样誊抄便上呈御览,而且就算我真这样上奏了,结果对太孙、宋国公而言岂非更加不利?”
  四老爷疑惑不解,是向兰庭请教,不过兰庭却问春归:“娘子怎么认为?”
  春归一怔,见四老爷也转过脸来,望着她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显然不在意她区区女流之辈妄言朝堂政事的逾礼之行,便也如实相告:“侄媳先推断这起事故的始末,白鹭支开白鹅,就是为了把这封伪造的文稿混入四叔的卷宗里,原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只消用个淘气捉弄的借口就掩盖过去,怎知偏偏白团儿却跟她进了书房,并意外毁损了四叔钟爱的梅瓶,白鹭心中惊慌,没来得及细想,先就捉了白团儿从附近的窗子丢了出去,怕白团儿再跑进书房留下更多痕迹,暴露她潜入书房的事实,她合上了那面窗户,等她离开书房时,心情稍稍稳定,想到梅瓶碎裂窗户合上,虽不至于让白鹅怀疑她,却也会发现有人潜入书房,万一报知四叔,四叔翻察文稿就很可能发现那封伪造的文稿,所以她才绕去后窗,打开窗户,没想到竟被返回的白鹅抓了个现形儿。
  为了不让四叔起疑发现这封文稿,白鹭仓促之间,能想到的办法只能是诬陷白鹅失手砸毁梅瓶,直到侄媳故意错判,她醒悟过来息事宁人也许并不会引起四叔、四婶起疑,于是顺水推舟承认了过错。我在没有看见这封文稿前,也以为白鹭乃是宋国公安插的耳目,潜入书房目的是为偷窥文书,好将消息传递出去,只又怀疑宋国公已被下狱,别说传递消息,就算把文书销毁,四叔总不可能将关键罪证放在内宅书房这样不小心,对于宋国公是否获罪丝毫不能产生影响,于是怀疑白鹭也许是在书房放了什么东西,生怕被发觉,有损计划,所以才会那样慌乱。
  直到真翻出了这封文稿,侄媳才恍悟,白鹭非但不是宋国公的耳目,她这样做,目的反而是不利于太孙及高党,换句话而言,指使白鹭之人意图夺储。”
  经过春归这番推断,四老爷也总算恍然大悟:“若让太孙认为我,乃至太师府轩翥堂一门是想借冯公受陷案促成废储,就算没有宋国公及太子妃的怂恿,那位殿下身边,怕是不乏丧心病狂之余狗急跳
  墙之辈,太孙只要听信谗言,在这风口浪尖又再行为恶罪,哪怕就算太孙未曾得逞,和我赵氏一门也势必有如水火不容,那些人根本不需拉拢,以为轩翥堂也势必成为废储的急先锋。”
  说着说着四老爷脸色就是一变:“这岂不证明我院里除了白鹭之外,势必还有太孙的耳目?咱们一直生活在他人的监视之中?!”
  白鹭既然混入伪造的文稿,势必是因为知道太孙的耳目会潜入四老爷的书房窥看内情,这样才会让太孙坚信轩翥堂已经是他不得不除的仇敌。
  “东厂还没撤除呢。”兰庭却对太师府存在耳目暗探的事处之泰然:“厂卫当权时,哪家勋贵世族府邸没有厂卫的耳目?皇上虽然限制厂卫权力,且高厂督也不再以窥刺为重行为谤害忠良之恶,可厂卫这么多部署,并非尽数听令于高厂督及陶镇使,不乏奸邪之辈,仍在留念当权横行的往昔,四叔以为太孙及宋国公怎能收买厂监,伪造证据捏造罪名陷谤冯公?厂卫说来是忠于皇上,可只要有欲望野心,他们真正效忠的就是钱权二字。”
  “皇上执政以来,厂卫权势大不如前,所以这些人便忘了厂卫乃天子直属,都急着择另主,谋图恢复从前暴恣!”四老爷长叹一声:“自立国以来,厂卫经两百余年发展早已是无孔不入,厂卫的耳目暗探臣民之家自是防不胜防。”
  “所以,就算发觉了白鹭以及引出另一耳目,仍然不能清除?”春归也蹙紧了眉,她一想到自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厂卫的监视下,就觉得浑身扎了芒刺般的难受。
  “除是不能除的,也除不尽,不过能发现两个耳目也好,将来未必没有作用。”兰庭道:“四叔倒不必担心耳目暗探会对四婶不利,厂卫安插这些钉子也不容易,轻易也不舍得废除,再者厂卫理当知悉轩翥堂的家主如今是谁,就算他们想除,也只会针对我才算一劳永逸。”
  送走了四老爷,兰庭又再安慰春归:“我就是那样一说,辉辉不用过于忧愁,至少我能保证斥鷃园里能够接触茶水饮食的人,没有一个是厂卫的暗探,如费嬷嬷及几个粗使仆妇,至多不能算咱们的心腹,可能听令二婶行为些通风报讯的事罢了。其实厂卫的暗探不比得死士,他们只要还不想担当谋逆之罪,就不敢行为暗杀的事,且太孙……必定是要困于高墙的,厂卫那些人善于趋利避害,眼见着大树将倒,必然不会真为了太孙出生入死,说穿了他们只是合作联盟,并无隶属关联,更不要说……冯公一案真相大白,就将牵连不少东厂的部属,高厂督不会留情,皇上也必定会严加惩办,这对于东厂和锦衣卫中那些贪利求权的人,不可谓正式警告,这场风波过去,他们自会收敛些时日。”
  春归问:“白鹭背后的指使人,迳勿可心里有数?”
  兰庭看着春归,慢慢牵起笑容:“有数,太有数了,我想辉辉心中也有数,所以才立下决断不肯打草惊蛇,你也是想拿获罪证再一网打尽吧?”
  春归伸过手去和兰庭击掌:“心有灵犀啊赵大爷。”
  兰庭:……
  怎么都觉得这口吻似乎像是在称呼个老头子?
  ------------
  第301章 月下波心
  凉亭里餐桌已经摆了上来,兰庭执箸一顾,只见青瓷碟白瓷碗里,盛放着的都是黄芽菜、青丝瓜、白豆腐、紫香芋,看上去倒是清淡可口,只不过……兰庭罢箸轻笑:“辉辉今日怎么茹素了?”
  春归替兰庭挟了一箸黄芽菜:“怎么迳勿还没吃腻砖头肥?”
  “什么砖头肥?”兰庭表示大惑不解。
  “不是说朝堂廊上餐及各衙馆的公食都是砖头厚的肥肉么?我且以为迳勿如今看都不能看一眼肉食了呢,怎么原来是汤回杜撰的说法不成?”
  兰庭哭笑不得:“公食的确不如家里的饭菜可口,也没到砖头肥的地步,难怪辉辉要让汤回日日往翰林院送小菜茶点呢,竟然是因为以讹传讹的缘故。汤回真是不能更奸滑了,为了多跑几趟腿在我这里讨赏钱,居然胆敢编排朝廷刻薄官员,连带着害得莫夫人还受到一场数落。”
  春归听说砖头肥竟然是子虚乌有的诳言,也对汤回的“奸滑”言行义愤填膺,连连颔首表示这样的书僮必须严加管教,又突然意识到兰庭列举的最后一条“罪状”,顿觉摸不着头脑:“怎么牵连上莫夫人的?”
  兰庭把碟子里的豆芽菜细嚼慢咽得一根不剩,才笑眯眯地满足春归的好奇心:“辉辉不仅想着给我送吃食,回回也不曾疏忽了我的上峰同僚,大家共享了福利,自然都夸我娶了个贤良淑德体贴备至的好娘子,只别人也就罢了,莫学士作为上峰,光受惠却因家里没人往值馆送食而无力施惠,心中大是过意不去,未免埋怨莫夫人都快当祖母的人,还不如我家新妇周道体贴,百忙之余还写了封信回去把莫夫人责备一番,勒令莫夫人谨记日日也往值馆备送饮食,就说我今日因为四叔院里这桩事故向莫学士告假,莫学士丝毫不曾犹豫,痛痛快快允假不提,还叮嘱我家有贤妇,确该多多顾惜,这段时间虽因公务在身不能日日回家,隔上五、六日自当回家看望抚慰娘子,才不负了娘子的体贴和关怀。”
  春归听明白兰庭是在拐着弯的夸赞她,也一点都不觉得脸红羞愧,深以为自己的确该当夸赞,又为兰庭盛了碗汤:“先不说日日送去值馆的小菜茶点我是用尽了心思,就说今日想到迳勿多半会回家住上一晚,这桌子菜看着素淡,也不是没有用心。这碗腐丝汤是先用鱼头熬的汤底儿提鲜,那碟子芽菜,也是加了肉酱煨焯,为防迳勿觉得油荤,专门把肉酱都撇除了,看着素淡,吃起来却有肉酱的香味。”
  兰庭喝了汤,眉目舒展:“辉辉的厨艺是越发精进了,当然更难得的是这份心意,就算我并未被公食的油荤腻着,此时品尝如此的美味也的确觉得身心愉悦。”
  赵修撰用餐从来不会是风卷残云之势,不过虽说慢条斯理,也不减津津有味的情态,这让春归深觉心意未被辜负,自己也吃得格外尽兴。
  待一桌子的青瓷碟白瓷碗都“干净”了,夫妻二人自是要例行慢步消食的养生之道,这时暮色还未遍漫,兰庭却不仅让青萍准备好风灯火引,还交待梅妒、菊羞几个丫鬟分别准备好澡
  豆、面巾等物,春归听着觉得奇异,不知兰庭作何要让丫鬟们准备这多物件且跟随在后。
  “咱们今晚不如住在怫园里的琴馆,一路往那儿走就当作是消食了,不过那里虽说比斥鷃园凉爽,且备着床榻也能将就着睡上一晚,只是没有准备洗浴用具,好在方便取水生火,一阵间烧了水来淋浴还不算麻烦。”
  春归早就有在琴馆这等清幽地避暑的想法,竟不知兰庭什么时候窥破了她的心思,何时不声不响的在那里布置好了床榻,且还想着怎么生火烧水以供淋浴,她极有兴致,十分感激兰庭能满足她的愿想,却又觉得这样到底麻烦兰庭,人已是被兰庭拉着往怫园走了,嘴上担忧道:“明早我从怫园去踌躇院晨省还算方便,但迳勿清早要出街门可就远了,多花不少时间,就得更早起身,才能准时赶到衙馆应卯,岂不辛苦?”
  “琴馆再往后走不了几步,就有一道角门,出去后就是街道,且因为街道僻静大早上的也没有车马行人,方便骑快马,我骑马到正街上才换轿子,更比以往省时,非但不辛苦还能多睡一会儿。”
  春归听了这话,唯一的半点顾虑都打消了,高高兴兴由得兰庭拉着她的小手往怫园去,先是绕着沅水慢步一周,暮色不知不觉间便已弥漫遍散了,仰望一轮明月,光华笼盖清波,沅水边上系着的一叶扁舟,饰有一盏渔火,使这深宅大院凭添一种野趣,春归于是又生了兴致:“要不咱们去舟上歇一小阵儿?”
  兰庭没吱声儿,但用行动表示支持,这时他和春归的身后早没了仆婢尾随,青萍等等已经先一步赶去琴馆安排归置了,因着此时月华如练,尚且不用风灯照亮,兰庭便借着月色把一叶扁舟拉得近些,牵扶着春归先跨上小舟,他自己也跳了上去,但却没像春归一样立即坐下,弯腰解了纤绳,竟像模像样的摇棹泛舟,直到远离了水岸几近波心,才过去坐下任由小舟飘浮水上。
  春归起初还有些紧张——她可不具凫水这一技能,是只彻头彻尾的旱鸭子,因拿不准兰庭摇棹的技术,十分担心纤绳一解小舟倾覆,掉沅水里做了水鬼。不过因舟行一直平稳,府园里的湖水又起不了大风大浪,且估摸着兰庭既有这架势,必定是谙熟水性的,就算发生意外应当也能及时把她捞上来,所以很快就放松了。
  直到兰庭停棹走过来,小舟微微晃动时春归才不由主的伸手扶紧了船舷。
  “辉辉不识水性?”兰庭挨着她坐下,侧脸笑问。
  “小时候阿爹原本想着教我凫水的,阿娘怎么也不允许,说我性子已经够野了,已经会上房揭瓦难不成还想学会兴风作浪。”
  “现在还想学么?若仍有兴趣,等我有了空闲教你。”
  “学无止境,技不压身,学是当然想学的,更别说还有现成的老师,就是不知在哪里学,仿佛有水的地方多半都免不去人多眼杂。”春归叹气,这也是当初阿娘反对她学习凫水的原因之一,说是即便学会了,难道一个女孩家还能跳进大江大河里嬉水不成?家里的浴桶淹不死人,所以水性学
  来无用。
  此时如果阿娘在世,春归便有了反驳的理由——谁说无用了?想董姑娘倘若不会水性,当时情势危急眼看清白难保,怎敢义无反顾跳水避险。
  “沅水自是不方便,不过别馆里的拂水摇空只要咱们下了禁令,还怕闲杂人等会靠近偷窥不成?”
  “那我可就翘首相盼着迳勿抽出空闲来好拜师学艺了。”春归笑道,因着兰庭坐在身边儿,她的胆子又壮了不少,放开船舷拍下手掌。
  说着凫水的话题,春归就好奇道:“听说易夫人的家教甚严,没想到却能允许董姑娘学识水性。”
  “连我的水性,也是晋国公当年教会的,我听祖父说,当年晋国公率军抵御瓦刺鞑虏,诱敌接近永定河,却因援军未及时抵达形成包抄之势,反而被敌军逼得走投无路,多得副将深谙水性,相助着晋国公渡水逃脱敌军追击,终于拖延到了援军形成合围,才能反败为胜。晋国公从那时起不仅自己学习水性,也教训子孙后代务必谙练水性,可能连家里的闺秀也有谙习水性的要求。”
  “真多亏晋国公府有此家族传统。”春归笑道:“怎么迳勿学习水性竟需要拜他人为师?”
  “我们家与晋国公府刚好相反。”兰庭道:“曾祖父原本熟谙水性,那时年少淘气,悄悄下河嬉水,怎知腿脚筋脉忽而抽搐险些遇溺,自那之后便心有余悸,拘令子孙后代不许游水玩闹,祖父不会水,阿爹和几位叔父均不识水性,但我幼年时,祖父让我拜晋国公为师学习兵法,晋国公听说我不会水性,硬要教授,我本不敢违背家规,晋国公便找祖父理论,说曾祖父这条禁令荒唐如杯弓蛇影,到底是说服了祖父允许我学识水性,后来我又教会了二弟、三弟他们,连六弟都会凫水了,这条家规禁令自然而然就作罢了。”
  所以即便教会春归,也不怕诽议。
  兰庭略低头,看清春归满脸的期待之情,一双眼睛烁烁发亮,像吸吮/了星月的光辉一般,不由便遐想如此月色下,波光中,他们一同自由嬉玩,老师便比学生更加翘首热盼空闲时光的来临了。
  奈何这实在不是一件心急就能求成的的事。
  只不过嘛……教授水性的闲睱暂时没有,肌肤之亲却并不一定以此为前提。
  兰庭伸手,指掌经过春归的鬓角,轻托着项后,他的唇舌温柔,像游鱼嬉水,时深时浅的灵动,先且流连贝齿,转而舔/吮樱唇,指尖有意无意的搭在女子颈部筋脉上,感受她一下急促过一下的脉动,当终于彻底搅乱了春归的呼吸,主动迎合他似乎捉摸不定的唇舌……
  兰庭稍稍离远,清风从两张面颊之间吹拂,蓦然似有凉意。
  春归睁眼,烁烁光华已经不在她的眸子里了。
  一片迷离,却更妩媚引人。
  兰庭也急乱了呼吸,恍惚了神智,他不记得这是在沅水上,扁舟里,他只记得心爱的人正被他搂在怀中,那样享受着需要着他的亲吻和爱抚。
  波心之上,孤舟渔火,长久轻轻荡漾着。
  ------------
  第302章 计划进行
  第二日春归去踌躇院晨省,连老太太都能看出她今早的气色格外的好,忍不住打趣几句“小别胜新婚的俗话果然不假”这一类言语,彭夫人也坚持一贯的尖酸刻薄,尤其今日更加看不惯侄媳妇那从骨子里不断外溢的喜气洋洋,嘴巴里像含了块在老陈醋里泡了十年的酸姜:“要我说庭哥媳妇日日使人跑腿往翰林院送饮送食,也不知是真为了体贴庭哥儿,还是有意叫庭哥儿分心别顾的,庭哥儿可是好不容易才赢得莫学士的赏识,授职编撰才多久?就能担当这要的重任,正该心无旁骛恪尽公职才是,不过是这几天住在值馆没回家,昨儿个竟然就告了假,就别说上峰怎么看待了,怕是同僚都会诽议,这对日后的仕途晋升可没好处,也不知庭哥儿昨日是为了什么要事,才告假回来,要真只是为了私情分心,怠慢公职,可就是庭哥媳妇的不是了。”
  这日日晨省除了即将临盆行动不便的四夫人之外,轩翥堂长房的媳妇、哥儿姐儿们一般不能缺席,不过樨时和兰心以及族里的几个姑娘陪着老太太用完朝食就会先回西苑,这时只剩子媳、孙媳仍陪着老太太闲话家常,以往彭夫人针对春归刁难,三夫人都是缄默不语,但今日却突然插了话。
  “庭哥儿新婚不久,且又是嫡子长孙,膝下还没有一儿半女的,无论是上峰抑或同僚都能体谅这样的情形,总不至于当真拘着他在值馆整月都不让着家,世俗人情既然都能宽容,二嫂又何必追究苛责呢。”
  春归心中会意,知道三夫人这回仗义执言并不是为了维护她,当然不会被彭夫人套话,站起身来回应:“大爷早几日就提醒了侄媳,说皇上已经正式颁发赐婚的旨意,若是易夫人上回没提认亲的话,侄媳倒也不用急着登门道贺,如今虽说晋国公府一时间还不能分出心来操办认亲宴,这意愿是不会更移了,所以大爷才叮嘱着务必精心筹备道贺添妆的礼物,又担心我没经遇这些事儿,疏忽怠慢了,昨日回府也是为了督促这一件事儿。”
  “庭哥媳妇日后是和董姑娘姐妹相称的关系,贺礼的确不能简薄,经庭哥儿亲自过目确然更加稳妥。”老太太颔首道:“添妆礼还不急在一时,可登门道贺的事确然不能耽延了,春儿打算什么时候往晋国公府去?”
  “孙媳原本也是想着今日请禀祖母呢,大爷昨日检阅了一番礼单,酌情又添补了两样,说本是从前的收藏,倒不用再去外头采买了,贺礼既然已经准备妥当,孙媳想着今日就去。”
  老太太都已经笑呵呵的眼看就要一口答应下来,彭夫人又再大嚼嘴巴里的十年陈醋泡酸姜:“说来易夫人认庭哥媳妇作干女儿,这是易、顾两家的认亲,庭哥媳妇道贺也好添妆也好动用自己的妆奁谁也不会有二话,怎么结果竟是动用了庭哥儿的钱物?这事庭哥儿也没有请禀老太太允准,礼单咱们更是一眼没见着,庭哥儿虽是轩翥堂一门的家主,这样行事可有失公道。”
  三夫人缄默。
  连春归也是缄默。
  由得老太太大发雷霆:“亏你还口口声声庭哥媳妇庭哥媳妇,怎么说得出来只是易、顾两家认
  亲的话?!按你这样说,认亲宴都不该由晋国公府办须得易夫人的娘家操办才算合情合理了?!易夫人既是嫁进晋国公府的媳妇,她认的女儿,还能和晋国公夫人没有半点干系?晋国公夫人不该认春儿这个干孙女儿?董、赵两家不能算姻亲?!庭哥儿用的是他自己的钱物给媳妇备礼,没动公中一分一毫,需得着请禀你这婶娘允许,还要把礼单先给你过目?!我看你是财迷了心窍!”
  彭夫人再次被老太太训得满脸臊红,于是春归再次泰然自若地受了彭夫人重重两剜白眼。
  当然兰庭根本没有过问去晋国公府道贺的事,但春归必须这样辩解,否则就不符合她寻常从不吃亏的脾性,她不知道彭夫人是否具备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但这样做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彭夫人不生疑心。
  至于择定今日去登门道贺,一方面是为圆谎,一方面也是为了劝说舒娘子寻找契机。
  因为弘复帝已经下了赐婚的谕旨,董明珠也不再适合逗留内廷,早已被接回家中待嫁,听说春归前来道贺,她随同易夫人一块儿在垂花门前相迎,开口相称,已经是将春归唤作姐姐了,而亲近的情态,也已前两回冷淡却不失礼节的态度截然不同,要不是易夫人看出春归有话不便当着女儿的面前提说,特意找了借口支使她回避,董明珠显然愿意和春归促膝长谈下去。
  “春儿有话不妨直言。”易夫人也不再见外的把春归唤作“娘子”,当连身边的仆妇都一并遣开后,她便直接示意,倒是省得春归又再婉转几句才找切入点。
  “不是什么大事,不瞒夫人,上回太后娘娘的寿诞上,我听见谢昭仪的几句话,知道她正为英国公府执意休弃谢四娘一事焦虑,后来我也听舒世母说了几句情形,只是舒世母也并不详知内情,我那时还留意见舒世母有些忧心忡忡的模样,大觉诧异,结果昨日才听我家大爷说,原来沈阁老正在考虑和英国公府联姻,才恍然大悟舒世母为何忧愁了,舒世母对我十分照顾,我也想替她分忧,所以就想着今日寻夫人打听打听,谢娘子被休这件事究竟有什么内情。”
  “原来是为这事,你也算是打听对了人。”易夫人呡了口茶,才道:“四娘的夫君程瑜是英国公程决行三的孙儿,他的母亲蒋氏为他择妻时,有意的是本家的侄女,可那姑娘命薄,未及笄而病夭,蒋氏本家虽还有适龄的女孩儿,却都是庶出了,英国公不愿让嫡孙婚配庶女,所以最终才为程瑜求了谢氏女为妻,这不是出于蒋氏的意愿,所以她一开始就对谢四娘这儿媳不满意。
  再兼着程瑜和四娘夫妻十分和睦,见妻子常被母亲责难,未免为四娘辩解求情,这更是激怒了蒋氏,当四娘为程瑜生下长子,蒋母便操持着要替程瑜纳一房良妾,可程瑜不愿纳妾,搬出国法来拒绝,说他仍是白身且膝下又有了子嗣,按律不许纳妾,春儿想必也知道,如今这一律条对于士族子弟而言根本就有如空文,除非太师府轩翥堂这样讲究家风的门第,才会遵守不违。
  起初程瑜的父亲程放对四娘这长媳并无不满,倒是恼火长子程瑜久未能科举取中,蒋氏却说程瑜是听
  信了四娘的蛊惑,为了不纳妾室才无心科举,将四娘说成是阻碍程瑜仕进的罪魁。再有程放纳了一房良妾,让蒋氏十分不满,时常苛责,后来还决意要将良妾遣归,勒令四娘操办此事,四娘不敢违逆婆母,只好听令行事,程放知道儿媳竟然将他的良妾放归,大发雷霆,不顾四娘已经为程瑜添了一双儿女,执意休弃四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