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作者:刹时红瘦      更新:2020-11-25 00:30      字数:5952
  春归叹了一声:“你去吧,剑青的事我记在心里的呢,不光是她挑是生非的一件,只论她和她的老娘能被陶芳林买通背主,她们就不适合仍在太师府里当差,可这事一时拿不住证据,总不能无缘无故就把她们发落了,彭夫人必定也不肯让我如愿,这件事不能急于一时,还要待剑青露出马脚来才能根除隐患。”
  她现今也实在先顾不上兰心妹妹那头,好在是兰庭已经将她禁足,就小姑子那好胜逞强的脾性,也不会出来听受族里姐妹的奚落议论,总归还有一段时间的消停。
  到和舒娘子约好的这日,春归按时到了冯家,刚好和舒娘子、严娘子赶了个前后脚,那时在太师府宴席上声援过春归的韦娘子今日也过来帮着姐姐料理丧事,也是她陪着韦大娘子迎接春归一行。
  这其实还是春归第一次见韦大娘子,一眼看去和小韦氏颇为相像,都是容长脸面修眼细眉,纤纤巧巧的身量,说话也当是温声细气的,不过韦大娘子如今正逢悲痛,嗓子难免几分涩哑,但精神看上去并无沮丧,挺直的脊梁反而更透出几分坚决。
  节哀顺变的过场话是免不得要说的,韦大娘子毕竟过去是侯府夫人,言行间也没透出更多的訾怨,只是春归看她苍白的脸色和泛红的眼眶,也能体会她这时悲愤不已的心情。
  当着舒娘子等人的面前,韦大娘
  子并没有对春归显出多么的殷勤,只是春归有意晚辞了一步,两人私下面谈时,韦大娘子才忍不住一把拉了春归的手:“外子在世的时候,原本就不怎么热衷和世族名门结交,我们一家只求小心谨慎的渡日,远离朝堂政事争权夺利。我知道舒娘子诸位今日之所以来,多半是看着顾娘子的情面上。”
  若论年纪,韦大娘子也当得春归一声“世母”了,但她现在当然不会摆出长者的架势,只是克意地显出几分亲近来:“但我与顾娘子其实并谈不上深情厚谊,若说联系,也无非就是青萍而已,论来我还当感激顾娘子,青萍在我身边服侍了这些年,我没能与她一个好归宿,抄家夺爵后,甚至不知她被发卖去了什么地方,连保她周全都是无能为力,也幸好青萍遇见的人是顾娘子,她才没有被我家牵连着遭罪,原本我是真无颜再提请托的话。”
  说到这里韦大娘子终于是放开了春归的手,竟“砰”地一声膝跪在地。
  惊得春归连忙掺扶:“娘子不用这样,我之前已经对青萍说过,今日依然还是用这话安抚娘子宽心……”
  “我知道皇上已经下令让厂卫彻察,然而当初外子附逆之罪,正是厂卫之中被宋国公府笼络收买的人手捏造陷害!外子死得实在冤枉,冯氏一门怎能忍气吞声?我这里有一封血书,只望顾娘子能转交赵君,我们不求其余,只望行恶者能罪有应得,莫让外子枉死。倘若这回天家仍然不能替冯氏一门主持公道,那冯家子侄女眷必将自绝于承天门前,以满门之死状告施暴行恶之人!”
  春归手扶着韦大娘子,眼睛却看向屋子里站着的一个男子,他似乎满怀羞愧无地自容,神色间又是焦灼又是悲愤。
  “娘子请起。”春归看着那男子叹息道:“若冯公在天有灵,听闻娘子及令郎皆抱死志,怕也是不能安心前往黄泉幽冥。”
  男子似乎一怔,然后抬头正对了春归的眼睛。
  春归冲他颔首,明显示意我能看见你。
  ------------
  第223章 情之一字
  斥鷃园里突然来了一位赵大爷之外的男子,虽然说这男子只有春归才能见到,但她多多少少还是觉得有些不自在,不大愿意和这魂灵在小后院里交谈——毕竟此处正对着她和兰庭的卧房,卧房里自然不少私人物品,不是贴身心腹婢女寻常都不让进入的,更何况一个陌生的外男。
  所以春归便拿着书,一径往怫园里走,让梅妒和菊羞自己去逛玩,这才誊出空来和疑似前恭顺侯的魂灵密谈。
  但没想到的是春归反而先遭到了魂灵的质问:“你是谁,为何你能看见我?”
  春归瞅着两个丫鬟站在听不见交谈的地方,从树上折了枝条编提篮玩儿,她悠悠闲闲地翻过一页书,却用眼睛细细打量着面前的魂灵。
  看上去比韦大娘子保养得还要年轻些,果然不像是忧国忧民的“栋梁”,一看就是养尊处优又游手好闲的膏梁纨绔,不过眉宇间透出几分严厉威势,让他看上去还算一本正经。
  “还是称谓你恭顺侯似乎更加方便?”春归不答反问。
  “随你怎么称呼吧,我是冯莨琦。”魂灵表示称谓什么的一点不重要,但表明身份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接下来的对话显得更顺畅些。
  “我是谁相信侯爷已经清楚,需要申明的无非我是凡人,并非什么妖魔鬼怪,至于我为何能够看见魂灵,这个解释起来可又是一番有如江河湖海的废话,相信侯爷其实也没有耐性当真细听。”
  “那好,我只想问你想干什么。”
  “侯爷枉死,心存妄执不能往渡溟沧,过不了多久便会魂飞魄散,我同情侯爷的遭遇,所以想知道你有何妄执,若能替你消除,也是功德一桩。”
  冯莨琦听说“妄执”“溟沧”四字又是显然的一怔,黑而直的眉头不由紧紧蹙拢:“你说你是凡人?”
  “是,不过玉阳真君看得起我,和我有些交易。”
  这话刚一说出,春归脑子里就响起一个声音:“交易?你这丫头还真敢讲!”
  春归压根不想搭理玉阳真君,只冲仍在发怔的恭顺侯说道:“怨恨,抑或不舍?”
  隔了良久,才见冯莨琦道:“是懊悔。”
  魂灵没有继续往下说,春归也一页页的翻看着书卷,倒像是当真是在这里阅读一般,她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恭顺侯的酙酌抑或酝酿。
  当书页翻过了第七页,春归才听见说话的声音——
  “我的妄执,是针对我的妻子。
  我从来没有爱慕过她,从来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姻缘,掀开盖头时才是第一次见面,我连她的眉眼都没看清楚,我对婚姻并不抱持希望,因我一直知道能让我心动的并不是女子。”
  春归翻书的动作一滞,忍不住表达自己的惊奇:“让你钟情的人是男子?”
  龙阳之好、断袖之癖这等故事,对于“博览群书”的春归而言并非一无所知,但她不得不承认除了文字记载以外,这还是首次见识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刚死不久死生生的魂灵坦言不公世上当真存在这种癖好,也算是让她明白,原来这种感情并不是凭空杜撰的了。
  惊奇还是要惊奇一下的。
  “前世,前前世,前前前世,我钟情的人一直都是男子。”
  春归瞠目结舌:“侯爷真是……坚定不移啊!”
  “我前世是个女人。”
  春归:……
  愣了半晌才发觉自己的逻辑并没有问题:“那也坚定不移。”
  这下反而倒把恭顺侯给逗笑了:“难怪市坊传言,赵迳勿和新婚妻子门第虽不般配却难得的情投意合,我也知道几分赵迳勿的性情,觉得无非以讹传讹而已,今日见到顾娘子你,才知传言不假,娘子的言谈大有谐趣,不比得那些庸脂俗粉。”
  “多谢侯爷赏识,不过还请说明妄执为上。”春归呵呵笑了两声,觉得自己理所当然不是庸脂俗粉,脑子生来就比普通人更加清奇。
  “所以我自婚后,就更没有心思再纳姬妾,我的妻子……没想到她一直认为我是对她全心全意。
  我娶她为妻,和她生儿育女,无非是因为世俗的责任,说到底我的心思从来没有放在她的身上,年轻时我也做过不少风流荒唐的事,但因为都是和男子……她也从来不信那些流言蜚语,她是世族出身的女子,从来就恪守内训,贤惠持家相夫教子,从来没有督促我去争权夺利,为她争取更多的荣耀。
  她是一个好妻子,对我尽心尽力,但我其实并没有为她着想。
  我明明知道高稷有太子妃、太孙撑腰,我应当避忌退让,可为了凤仪……当时的我怎么也不能忍气吞声,明明知道会牵连家小,还是惹火烧身。我没想到她为了我,竟然怀抱死志,甘愿以一家满门的生死和太孙对抗!
  她看来虽说柔弱,却从不肯卑躬屈膝,我没想到为了我这个已死之人,她今日竟然能跪求顾娘子一个晚辈后生,她为了我……我实在是满怀愧疚,所以我的妄执,就是她的安危。”
  不是因为爱慕,只是因为亏欠么?
  春归长叹一声:“那么凤仪郎呢?侯爷为了他,才导致今日横祸,难道对他就毫无妄执?”
  “他活不下去了。”
  春归:?!!!
  “世间无我,他不会苟活,死亡于他而言并非恶劫,恶劫在于茫茫世间,再无知他爱他的人。我会等着凤仪,一同往渡溟沧,也算是我们这一世的缘份,彼此都不会存在妄执,但我对妻子……我实在不能再牵连她枉失性命,她更可能会因妄执而不能往渡溟沧了!”
  冯莨琦上前一步:“顾娘子既然与玉阳真君交识,应当明白妄执对魂灵的损害,这不是一生一世,是彻底的湮灭!她若这时丧命,魂识清醒,必定知道我的情意从未给一分予她,爱恨嗔怨,皆生妄执,若是如此我只能陪她一齐魂飞魄散。”
  春归都不知怎么说了。
  你此生不曾爱慕一个人,死后妄执却因这个人而生,这样的牵绊与爱慕无关,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感情这二字,还真是生人死魂尽皆无解。
  春归不愿掺合他人的爱恨情仇,无非举手之劳免得一个从未为非作歹的人死后魂飞魄散的终场,才乐意多事“邀约”恭顺侯的亡灵私聊而已:“侯爷不用为遗孀担心,她无非不愿让你枉死而已,你既已非生人,我也不妨直言,外子已经在筹划废储,就算因为这回事件还不足以大功告成,但至少会让高家人付出代价,你的冤情得雪,相信韦夫人为了子女考虑,也不会再抱持轻生之念,你等到你愿等的人,一同往渡溟沧去吧。”
  “你有条件?”冯莨琦也果然机警,看出春归并不是单纯的好善乐施。
  “说条件就太市侩了。”春归微微笑道:“不过是希望侯爷能够报之琼瑶而已。”
  “你想让我怎么报答?”恭顺侯也真是个干脆人。
  “我想知道朱夫人,也就是我婆母那桩陈年旧案。”春归站起身,书卷仍握在手中,不过这样一来她和恭顺侯之间就不显得多么的居高临下了:“侯爷在世时虽说远离名利场,但相信为求自保,总不至于全然没有关注名利场中事,我相信关于这桩陈年旧案,侯爷知道比市井传言更多的隐情。”
  “顾娘子还真是高估了我,我并不知道其中隐情,因为太师府的事和恭顺侯府本无干系,不过虽然说无能报之琼瑶,但我所掌握的来龙去脉,倒不妨一字不漏告诉顾娘子得知。”
  春归微微一笑:“足够了,有劳侯爷赐教。”
  恭顺侯似乎回忆了回忆,才从头说起——
  当年太子新薨,是立太孙为储还是齐王为储文武百官争论不休,皇上也一时难下定论,不过皇上因为对嫡长子早逝的哀惜之情,原本就更加偏心于太孙,故而万贵妃和当时不过才十五、六岁的齐王十分焦灼,万贵妃卖力拉拢群臣支持立齐王为储,而赵太师因为皇上信重的宰辅,份量可谓举足轻重,成为皇后和万贵妃必须竭力争取的人物。
  只不过赵太师又哪里是能轻易收买拉拢的?无论沈家、万家耗尽心力,赵太师的态度仍然是不偏不倚,谁也不知他会支持哪方得储。
  就在这时,两广匪乱紧接着桂王谋逆,情势一时危急,皇上立即调兵遣将镇抚两广。
  赵太师不是武将,带兵打仗的事和他无干,但所谓镇抚,镇压只是其中之一,抚慰的作用往往比武力镇压更加重要,所以当赵太师请命前往镇抚,皇上立即允准。
  外患不绝,皇后和万贵妃却为了储位枪拼刀刺,不存在先行一致对外化干戈为玉帛的觉悟。
  赵太师虽然不在京师,但赵门其余人还在,争取拉拢的行为非但没有放松,反而因为赵太师的离京更加激烈。
  可当时赵江城、赵洲城两个嫡子都已娶妻,联姻的路子一惯不考虑庶子,所以赵清城、赵淅城二位虽说还未成亲但都被皇后、贵妃忽视,嫡长孙兰庭年纪太小,也不可能谈婚论嫁,联姻的捷径眼看是行不通了。
  不过万贵妃灵机一动,想到拉拢不成,难道还不能挑拨赵、沈两家争执?
  万贵妃的想法是,就算自己不能拉拢赵太师,好歹让沈家和太师府结仇,这样赵太师两不相帮,也算少了一大威胁。
  她滴溜溜的眼珠,就盯紧了当时待嫁闺阁且天真单纯的小沈氏。
  ------------
  第224章 旧案新案
  小沈氏还是姑娘的时候,最恨被定位为暴发户家的女孩儿,穷尽心思的想要往名门闺秀的圈子里头挤,奈何天资有限,结果也就实在不如人意。一回去晋国公府的宴席,小沈氏偏遇着个冤家对头,当时不知怎么的就在传鉴两篇文章,看小沈氏过来,对头立马像喝了一壶鸡血劲头更旺,扯着小沈氏也让她发表见解,定要在两篇文章里评出高下好歹。
  说来此时的大家闺秀,并不以才华高低作为优劣标尺,但无奈小沈氏当时并不通谙这些标尺权衡,很天真的以为名声在外就能扬眉吐气,一点不察觉当她拿到那两篇文章时,就已经一脚踩进圈套之中。
  文章自然是看不懂的,更不说评定优劣了,小沈氏装模作样看了一阵,便请求外援。
  外援说来还算她的手帕交,一直围着小沈氏打转,所以把手指轻轻一掸其中一篇文章。
  故而小沈氏就毫无压力的发挥起来,有腔有调的把那些死记硬背的好话用来点评,后来还在闺蜜的煽动下,顺口赞诩了一把这篇文章的作者,其实她根本不知作者是谁。
  两篇文章,一为赵江城所作,一为朱勤文所作,朱勤文就是朱大舅。
  这件事情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很快就传到朱夫人耳里,当时朱夫人也在晋国公府赴宴,但作为已婚妇人,当然不会和闺阁女孩儿扎堆,不过朱夫人自来护短——此短不是她的夫君大人赵江城,而是兄长朱勤文。
  说来赵、朱两家虽为姻亲,可也的确有点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意思,当年赵江城和朱勤文下场应试时,名次就力压大舅兄一头,朱家人本来就心存不服,朱夫人听说小沈氏当众推崇夫君大人,却贬低她的兄长时,那叫一个火冒三丈。
  于是在那场宴会上,朱夫人便用含沙射影的方式,给予了小沈氏难堪。
  这当然不存在诋毁小沈氏名节的言行,朱夫人只不过当众揭穿了小沈氏胸无点墨的短处。
  小沈氏长着根直肠子,当场就顶撞起来,不过在晋国公夫人的转圜下,也没有闹出多大事故,这件事情眼看就要风平浪静过去了。
  没想到未过多久,就有流言蜚语大肆传扬,说是小沈氏倾慕赵江城,并且当着朱夫人面前叫嚣,说总有一日要把朱夫人取而代之。
  这下子事情就闹大了,这可不仅关系到小沈氏的名节,更要紧的是豫国公府的颜面乃至于皇后!且皇后暗中察探,发现竟然是朱夫人身边婢女散布出来的谣言,拿了个证据确凿,一状告去天子御案。
  弘复帝和沈皇后可谓患难夫妻,又是重情之人,尽管豫国公府在于先帝时的固储扶持上因为能力所限,并无丝毫作为,但弘复帝仍然敬重结发妻子,对于后族沈家也一贯维护,得知朱夫人竟然因为私怨,造谣诋毁姨妹的声誉,勃然大怒,于是就有了旨令赵江城休妻,导致朱夫人自绝于娘家门前的事故。
  但风波并未因此平息,未过多久,皇后竟然又察出小沈氏的那位手帕交,乃至于在晋国公府宴席上传阅两篇文章的始作俑者,竟然早已被万贵妃收买,怀疑此事另有隐情,皇上知闻后,下令厂卫彻察,经审问,才知朱夫人身边散布谣言的那个婢女原来也被万贵妃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