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急援居庸关
作者:穷癌晚期      更新:2021-08-24 20:51      字数:4529
  最终,国防部同意了戚红英的战术,并且紧急征调城内各种交通工具,以求让教导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抵达居庸关前线。
  史可法明白,国防部的战略布局,他无法左右,但他也没有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戚红英身上,京城在几年前已经丢过一次了,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丢了。
  很快,史可法也下达命令,就地在城内征集民兵,并打开京城武器储备库,直接将之前国防军淘汰下来的燧发枪、燧发转轮手枪、虎蹲炮、红夷大炮等武器,全部发放给这些征召过来的民兵。
  这些武器,虽然是国防部淘汰下来的二手货,但若是放在其他国家,绝对属于顶尖的火器装备了。
  当初李鸿飞让郑芝龙贩卖火绳枪,三眼铳这种火器,朝廷非但不反对,而且还大力支持,可要是贩卖燧发枪,燧发转轮手枪,这绝对会有一帮大臣,等着弹劾李鸿飞了。
  毕竟如今大明连一部分城卫军(二线部队),都还在使用这些装备,怎么能拿去进行售卖?
  大明各地都有类似的武器储备点,如今紧急征召民兵,这些装备刚好能用得上了。
  而附近几家兵工厂,也是将所有存货都搬了出来,交付给那最后五千正规军。
  同时,史可法还向周边各州府下达了增援命令,不管野战军,还是守军,又或者是民兵预备役,有多少要多少,统统前往北京支援。
  另外,北洋舰队可是一支,满编达六万人规模的庞大舰队,虽然因为千里奔袭,调走了大沽口、旅顺港两地的全部陆战队士兵,但驻扎在威海卫的主力舰队,还有近三万以海战为主的水兵(进攻乔巴山地区,主要还是依靠海军陆战队,战舰操作手以及指挥官的需求量并不大)。
  这三万人虽大多以海战为主,并不精于陆战,但人家好歹也是国防正规军,就算临时客串陆军,也总比那些民兵武装要强上不少。
  从威海卫乘船出发,最多一天时间,便可抵达天津大沽口。
  以天津火车站的运输能力,最迟第二天上午,便能有一千正规军抵达北京,三天之内,这三万人应该可以全部抵达至北京,加上山海关紧急增援的两万野战军,足以保住北京城。
  也就是说,戚红英跟史德威,只要在居庸关坚守三日,京城便算是保住了...........
  “宋老,教导师马上要开赴前线了,我只能在这里给您留下一个连的守卫力量,您得将那些武器试验人员集中起来,组成一支临时护卫队,否则这里的护卫力量太薄弱了。”临近出发之前,戚红英对宋应星说道。
  要说接触武器最多的,还是这些武器试验人员,军事素质方面或许有些差强人意,但论及枪法,就算是一般的正规军,也无法与之比拟。
  人家可是每天都得打几百发子弹,并整理出各类枪械优缺点的家伙,枪法想不准都难。
  马家庄武器研究所占地面积太大,戚红英担心一个连无法照顾周全,只得临时起意,组建一支武装护卫队。
  “戚师长你们就放心去前线好了,我们这些人,跟武器打交道多年,自保能力还是有的。”宋应星回答道。
  抛开敢不敢杀人这个问题不谈,其实武器研究所每一名研究人员,包括宋应星本人在内,枪法都是不错的。
  毕竟不熟悉枪械,又如何找出枪械的问题,并进行改良呢?
  “还有一点,这几天您得将大家聚在一起,一旦居庸关前线有变故,你们必须第一时间,乘船撤出京城,前往威海卫水师基地,而武器研究所的任何一项设备,哪怕是一个玻璃烧杯,都不可留在这里,实在带不走的,就地销毁!”戚红英说道。
  万一居庸关顶不住,京城遭遇围攻,军人不能撤,朝廷官员也不能撤,但科研人员必须第一时间撤离。
  大明能有现如今这般强大,靠的就是这帮科学家,谁都可以死,谁都可以被俘虏,但这些人绝对不行。
  戚红英之所以在兵力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还坚持留了一个连的士兵守卫这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马家庄武器研究所,本就在北京城外,虽然有河流密林作为天然屏障,但一个连的士兵,根本无法抵抗俄满联军的大部队。
  一旦前线战事失利,这一个连的士兵,除了保护宋应星等人撤离之外,还得在研究所布设炸弹,在俄满联军攻入此地之前,先一步将其夷为平地。
  “看来,戚将军对此战没有信心啊。这样,我们武器研究所新增了一件大杀器,原本还处于试验阶段,一共只制造了三挺,你一并带往前线去吧。在战场上进行检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宋应星说道。
  连投入巨资建起的武器研究所,都要随时准备摧毁,宋应星岂能不清楚如今的局势。
  到了这个时候,该拿出来的全部都拿出来,即使是处于实验阶段的武器。
  “什么大杀器,不会是火炮吧?您是知道的,教导师轻装上阵,不可能带着繁重的火炮上路,如果真有用,等下我与史丞相说一声,让他派民夫过来运送吧。”戚红英对此不太感兴趣。
  其实对居庸关守军而言,最艰难的就是第一天,因为一天之后,张家口的援军便能赶到居庸关西北面,配合居庸关守军,前后夹击俄满联军。
  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俄满联军绝对会在第一天,便发动疯狂进攻的。
  然而作为守城的利器,火炮又太过沉重,带着它们会严重拖累行军速度,此次军事行动除了迫击炮之外,就连75毫米口径的轻型野战炮,教导师都没有携带,而是交由后方的民夫负责运送,哪怕最快,也得在明日中午才能抵达居庸关了。
  如今宋应星说武器研究所有三件大杀器,戚红英并未太过在意,教导师还有几百件大杀器短时间内无法运送上去呢!
  要是能在今天就将火炮运往前线,戚红英也不会表现得如此悲观了。
  没有足够的火炮,居庸关守军只能拿命去填,一旦第一天伤亡太大,后续就算有了火炮,有了援军,想守住也是十分艰难的。
  所以戚红英心里最好的打算便是:拼尽全力,哪怕全军覆没,也得坚守居庸关三天。
  只有这样,才能为援军抵达京城争取足够时间。
  至于转移武器研究所,这是必然趋势,毕竟武器研究所建在郊外,先期抵达的援军,守住京城还行,郊外那些地区根本顾及不到。
  “还请将军放心,不是太过笨重的武器,你去看了就知道了,操作人员就用研究所的武器试验人员吧,毕竟只有他们熟悉新式武器的操作方式。”宋应星解释道。
  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猜出,这种武器应该不是火炮,否则以教导师中,炮兵科毕业的专业炮手,即使不熟悉新式武器,最多也就打个两三发后,绝对能摸清新式武器的性能了,完全没必要调一群武器试验人员前往前线战场。
  在宋应星的指引下,戚红英总算见识到了这三件“大杀器”的真实样貌,听完武器试验人员给出的初期试验数据后,戚红英二话不说,调来一个排的士兵,直接将这三件武器抬走..........
  如果按照以往的路线,教导师想要增援居庸关,必须先乘坐轮船渡河,之后才能走官道前往居庸关,不说近八十里的路程耗时多久,就算是乘坐轮船渡河这上上下下耽搁的功夫,估计都得大半天时间。
  这样一来,最后抵达居庸关,即使关门没被攻破,但里面的守军也应该剩不了多少了。
  好在自从去年郭胜乘坐热气球首航,差点飞出边境线后,李鸿飞就重视起了高空地图的测绘。
  而作为马家庄与居庸关之间那片复杂的山林地形,也早已被地图测绘人员给摸透了。
  甚至为了军事需要,教导师还在马家庄与居庸关之间,修建了一条隐秘的便捷通道。
  如今这条隐秘通道刚好派上了用场,教导师的官兵们,使用自行车全速前进之下,八十里路程,差不多也就三个小时左右,便可抵达居庸关..........
  与此同时,居庸关外,炮声隆隆,杀声震天。
  俄满联军也是豁出去了,一上来就调集了几百门重炮,猛轰居庸关城门,同时又派出了两万刀斧手,分散在周围五公里长的战线上,利用云梯开始攀爬长城。
  五公里,是居庸关最大的攻防区域,再往外,便被崇山峻岭所阻隔,根本无法攀爬上去。
  可即使是这样,也令长城上的明军疲于应付,史德威为了守住居庸关,不得不调集重炮,压制俄满联军的炮兵部队。
  同时又派出近三千士兵,分散至五公里的防线,对俄满联军的刀斧手实施阻击。
  五公里战线,派遣三千名士兵,等于平均一名士兵,不仅要负责十六米的防守区域,还要面对六七名敌人,这场战斗,在兵力投入方面,俄满联军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碾压趋势。
  而且,俄满联军就像是赌桌上一名疯狂的赌徒,待明军的重炮被牵制在关口后,俄满联军再次加码,又派了一万火枪兵投入战场,对城墙上的守军进行火力压制,掩护刀斧手登城。
  史德威没办法,只得再次增调两千明军巩固战线,这已经属于明军能投入的极限兵力了。
  战斗时留一定预备队,以应对战场突发状况,这是国防军的惯用做法。
  可惜,这种想法是好的,但俄满联军显然是想一局定胜负,见明军加码,对方也毫不犹豫地,再次投进去一万人。
  此时这仅仅五公里战线上,俄满联军就足足投入了四万大军,而明军却只能依靠五千人死守。
  没办法,史德威算是看出了俄满联军的意图,如果再继续投入兵力,对方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成倍增兵,史德威的目的是拖延时间,固守待援,哪敢跟对方玩什么“一局定胜负”。
  明军如今唯一能利用的,就是武器优势,史德威手下士兵装备的,都是先进的后装独撅枪(大明一式后装步枪),射速与射程,都比俄满联军的前装燧发枪高出不少。
  加上弗朗机铳以及手榴弹的配合下,虽然伤亡颇大,但激烈的战斗,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中午,俄满联军却始终没能登上长城。
  中午时分,俄满联军开始撤退休整,史德威先是松了一口气,可随着伤亡数据统计出来后,却又忍不住再次担心起来。
  短短四个小时的战斗,明军伤亡高达1600多人,这还不算那些轻伤可继续战斗的人员在内。
  火器的杀伤力实在是太过惊人了,若是以往那些使用弓箭的清军,像这样高强度的战斗,明军即使有伤亡,但也绝对不会超过五百人。
  当然了,俄满联军同样也不好过,半天战斗打下来,仅仅留在长城脚下的尸体,就不下三千具。
  不过这点伤亡,完全在俄满联军可承受范围之内,老毛子打仗,本就喜欢依靠人数堆死敌人,何况这次阵亡的大多数士兵,都是满清的火器兵,老毛子仅仅损失了五百刀斧手罢了。
  至于清军........好歹曾经也拥有过百万大军,而且之前每次面对明军火器兵,损失最少都要上万,如今打了这么久,才损失两千多,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获胜了。
  当初俄满联军决定强攻居庸关时,就做好了至少战死两万大军的准备,如今还远远没有达到最大承受限度,看来下午得继续增兵了。
  倒不是俄满联军有受虐倾向,嫌自家的伤亡不够大,而是在了解过明军实力后,他们经过反复推演,才得出的结论。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需要在一天之内拿下居庸关,如今伤亡只有这么一点,显然明军是在故意拖延时间,如果不加大攻击力度,这个最根本的战略任务,也将很难实现。
  “可恶!如果再给我一倍兵力,我们也不会如此被动!”居庸关城楼上,史德威看着关外黑压压的敌军,忍不住懊恼道。
  由于自己的决策失误,将主力安置在了张家口,这才导致现如今的被动局面,史德威对此更是深深自责。
  “张家口的援军到哪儿了?”自责过后,史德威终于关心起了正事。
  “启禀大人,不久前收到飞鸽传书,最后两个炮兵团已经出关,而刘肇基师长率领的三个前锋团,早已离开张家口超过五个小时,以他们的行军速度,现在应该在宣化附近了。”一名作战参谋汇报道。
  也不知道这俄满联军究竟是从哪里绕过来的,整整十万大军,还是装备了大量重炮的军队,就这样无声无息出现在居庸关前。
  国安局没有发现,进入蒙古境内作战的国防军没发现,甚至居庸关外的侦察兵也没发现对方。
  直到清晨时分,早起出操的居庸关守军,看见关外二十里处,出现黑压压一片人影,这才发现了俄满联军的踪迹。
  这也是为何明军至今一直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发现敌军的时候,敌军已经近在咫尺,临时调兵遣将已经来不及了。
  好在明军有信鸽这种通信工具,加上国防军的军事素质确实非常高,这才令张家口的守军,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便能赶来增援。